基本信息
书名:机载雷达多目标跟踪技术
定价:65.00元
作者:朱自谦,胡士强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6-01
ISBN:9787118088311
字数:
页码:20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机载雷达多目标跟踪技术》一章首先回顾了现代机载雷达多目标跟踪技术的发展历史。第二章对MTT系统在工程中经常采用的几种坐标系进行了介绍和讨论。第三章在研究现有大量航迹起始方法的基础上,在机载脉冲多普勒雷达环境下,从工程实现背景出发,针对空空、空面(包括:空海和空地)目标的特点。第四章在“当前”模型的概念下,从工程实现背景出发,提出了一种用于机动目标跟踪的新自适应卡尔曼滤波算法——加权“当前”模型自适应卡尔曼滤波算法。第五章在分析“当前”统计模型的不足基础上,提出了另一种适用于大范围机动目标跟踪的新算法——基于模糊系统的UKF机动目标跟踪方法。第六章在MTT系统中提出了瞬时动态误差和瞬态特性的概念。第七章较为系统地介绍了目前常见的几种数据关联方法。第八章将现有的几种概率数据关联方法等效成相应的网络。第九章介绍了一种有限集多目标跟踪方法。第十章针对多目标贝叶斯滤波器不能起始未知位置新目标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带有新生目标检测的贝叶斯多目标跟踪方法。第十一章在分析现有外资料的基础上,针对MTF技术特点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性能评估方法。
目录
章 概论
1.1 多目标跟踪技术的发展
1.2 多目标跟踪技术的应用
1.2.1 军用领域
1.2.2 民用领域
1.3 MTT技术的主要问题和关键技术
1.3.1 坐标系的选择
1.3.2 点迹录取与预处理
1.3.3 航迹起始、确定和消除
1.3.4 数据关联
1.3.5 经典跟踪算法
1.3.6 基于有限集的多目标跟踪算法
1.3.7 性能评估
1.4 本书主要章节安排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朱自谦,北京市人,生于1956年,于1982年和1989年获得西北工业大学飞行器自动控制专业学士和硕士学位,2010年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信息获取与处理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机载雷达总体技术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和主持了多项重要基础科研、预先研究、工程型号等重大科研任务。在机载雷达多目标探测、跟踪、非合作目标识别、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和电子对抗等领域研究中获得多项部级、国防和全军科技成果,并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胡士强1969年3月生,河北定州人,现为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信息与控制系主任,空天科学技术研究院信息与控制研究所所长,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飞行器设计专业博士,2004年上海交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流动站出站,同年破格晋升为教授。长期从事信息处理与应用研究,在多源信息融合与控制、图像理解与分析、非线性系统状态估计等方面取得多项科研成果,并在国家有关重点项目和型号设计中得到成功应用。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航空科学基金、航天支撑技术基金等多项科研任务,出版学术专著1部,先后发表SCI论文30多篇,授权和公开国家发明10项。曾先后荣获省部级二等奖3项。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实用案例分析部分,是我认为相对薄弱的环节。虽然作者在理论推导上不遗余力地展现了其深厚功底,但当真正进入到“应用落地”的阶段时,感觉笔锋一转,变得非常抽象和理论化。很多章节结束后,读者可能会感到知识点掌握了,但却不确定如何将这些复杂的数学模型映射到实际的雷达信号处理流程中去。例如,关于杂波抑制和目标关联的章节,虽然讨论了多种理论上的最优解,但对于实际工程中常见的内存限制、实时计算延迟、以及硬件平台特定的约束条件,着墨甚少。这导致我感觉自己学到了一套完美的理论体系,却缺乏一个“从零到一”的工程实现路线图。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参数调优的经验分享,或者至少是针对特定应用场景(如高动态目标跟踪、低信噪比环境等)的详细仿真结果对比,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公式的演绎层面。
评分我花了大量时间去研究书中关于“环境不确定性建模”的那几个章节,发现作者在这方面的论述显得有些过于保守和传统。书中着重讲解了经典的卡尔曼滤波及其各种变体,对非高斯噪声和多普勒效应处理的讨论虽然全面,但明显偏向于上世纪末成熟的数学框架。对于近年来在实际复杂场景中越来越重要的机器学习方法,特别是深度学习在特征提取和关联判断上的应用,这本书几乎没有涉及,或者说提及也只是寥寥数语,点到为止。这让这本书的“前沿性”大打折扣。在如今雷达系统集成度越来越高,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的背景下,读者更期待看到如何利用更先进的统计工具和计算范式来解决实际的跟踪难题。它更像是一本扎实可靠的“经典回顾”,而非激发未来创新思路的“前瞻指南”。对于希望站在技术最前沿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工具箱可能略显陈旧了。
评分这本书的写作风格,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学术化到极致”。作者的表达极其精确,用词严谨,几乎找不到任何口语化的表达或比喻性的语言来辅助理解。这对于那些已经拥有深厚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享受,因为信息传递的效率极高,无需费力去辨别冗余的文字。然而,对于需要通过类比或情景化描述来构建认知模型的学习者来说,这本书的门槛陡然升高。它更像是给同行之间交流的备忘录,而不是面向广泛读者的普及读物。比如,在解释一个关键假设的局限性时,作者通常是直接引用一个定理或结论来支撑,而鲜少通过一个生动的例子来展示这个假设在何种情况下会失效。因此,这本书更适合作为研究工作的参考手册或进阶深化阅读材料,而不是作为入门学习的第一本教材。它要求读者带着问题来寻找答案,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质量,说实话,有一点点令人失望。虽然内容本身看起来是前沿且具有深度的,但在视觉呈现上,似乎缺乏现代科技书籍应有的精致感。图表的分辨率时常不够清晰,尤其是一些涉及到复杂数据流或系统架构的示意图,边缘模糊,让人很难一眼看清其中的细节和层级关系。这在处理像跟踪这种需要清晰空间几何和时间序列展示的学科时,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障碍。我常常需要对照文字反复琢磨才能理解某张图表到底想表达什么,这极大地拖慢了我的阅读进度。而且,索引和目录的设计也显得有些陈旧,查找特定概念时不如一些现代出版物那样直观便捷。这就像你得到了一个顶级的引擎设计图纸,但印刷质量却像是上个世纪的复印件。这本书的内容价值毋庸置疑,但如果能配合上更加现代、清晰、高精度的可视化支持,其学习效率和用户体验绝对会提升一个档次。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坦率地说,给我一种非常“专业”和“严肃”的感觉,厚重的质感和那种略显复古的排版,让人一下就知道这不是一本轻松的消遣读物。我原本是冲着它的技术深度去的,但翻开前几页,我发现它在理论基础的构建上投入了极大的精力。那种对信号处理和随机过程的追溯,简直像是在重修一门高阶的数学课程。对于初入此领域的读者来说,这部分内容可能会显得有些晦涩和劝退,需要极大的耐心去消化那些密集的公式和严谨的逻辑推导。我尤其注意到作者在阐述某些核心算法的起源时,会引用大量的早期文献,这表明了作者对该领域历史脉络的深刻理解,但同时也意味着,如果读者只是想快速掌握“如何做”而不是“为什么是这样”,可能会在这些详尽的背景介绍中迷失方向。它更像是一份为未来研究人员准备的“硬核”教科书,而非面向应用工程师的“速查手册”。整体来看,它为建立坚实的理论基石打下了夯实的基础,但阅读体验上,确实需要读者做好“啃硬骨头”的心理准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