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小灵通无线协议分析——移动通信前沿技术之小灵通系列
定价:25.00元
作者:徐福新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10-01
ISBN:9787121003356
字数:345000
页码:21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协议分析在通信系统运行和维护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通信运营公司运行和维护人员迫切需要提高的技术,同时也是通信系统制造业研发、生产和技术支持人员必须要掌握的关键技术。但是,协议分析的技术含量很高,入门很难,很多感兴趣的人士望而却步。
本书就是为满足广大运行和维护人员这一需求而编写的。全书循序渐进,对什么是协议、协议的作用及协议分析的作用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考虑到实用性,本书将对小灵通系统无线网络中应用的各种协议——HDLC协议、Q.931协议和PHS空中接口加以详细阐述,并提供了这些协议在小灵通系统无线网络中维护的分析案例。通过以上内容的安排,可使读者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小灵通系统的无线协议分析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并能在小灵通无线网络的协议分析工作中把握应用。
本书是《小灵通网络维护与优化》的姐妹书,特别适合于从事小灵通系统运行和维护,尤其是研发、生产和技术支持的人员阅读。
目录
章 概述
1.1 通信系统
1.2 用户接口
1.2.1 接口
1.2.2用户接口
1.2.3业务
1.3 协议分析
1.3.1什么是协议分析
1.3.2小灵通系统简介
1.3.3小灵通系统结构
1.3.4 全书结构
1.4 小结
第2章 协议分析基础
2.1 0S17层结构
2.1.1 分层服务
2.1.2物理层
2.1.3数据链路层
2.1.4 网络层
2.1.5 其他层
2.2协议的实现
2.3协议表达
2.3.1 SDL
2.3.2状态图
2.3.3流程图
2.4协议的获取
2.5 小结
第3章 HDLC协议
3.1 概述
3.2 H1LC帧
3.2.1 HDLC的帧类型
3.2.2 HDLC的帧结构
3.3 HDLC多帧通信流程
3.4 LAPD协议
3.4.1地址域
3.4.2 控制域
3.4.3状态和参数
3.4.4 TEI的管理'
3.4.5多帧通信模式的建立
3.4.6多帧通信模式的释放
3.4.7流程实例分析
3.5 LAPDC协议
3.5.1地址域
3.5.2 控制域
3.5.3关键参数
3.5.4流程实例分析
3.6 小结
第4章 Q.931协议
4.1 概述
4.1.1 1SDN用户接口
4.1.2 1SDN第3层协议
4.2 主口U
4.2.1 流程分析
4.2.2 SDL描述
4.2.3 流程描述
4.3 被口小
4.3.1 流程分析
4.3.2 SDL描述
4.3.3 流程描述
4.4呼叫释放
4.4.1 流程分析
4.4.2 SDL描述
4.5 综合分析
4.5.1通信整体流程
4.5.2流程实例分析
4.6 小结
第5章 PHS空中接口
5.1 概述
5.1.1物理层
5.1.2链路层
5.1.3 网络层
5.2建立链路信道
5.2.1 建立链路信道的相关消息
5.2.2链路信道建立过程
5.2.3链路信道建立流程
5.3协议处理机制
5.3.1 RT协议
5.3.2 MM协议
5.3.3 CC协议
5.4呼叫流程
5.4.1 主叫
5.4.2被叫
5.4.3呼叫释放
5.4.4位置登记
5.4.5异常呼叫
5.5 通信切换
5.5.1 切换原因
5.5.2切换方式
5.5.3 切换处理过程
5.5.4切回机制
5.5.5切换流程
5.6协议流程分析
5.6.1 主口
5.6.2被叫
5.6.3 呼叫释放
5.6.4位置登记
5.6.5 切换
5.7 小结
第6章 协议分析实例
6.1 小灵通无线网络的故障排除
6.1.1 故障排除工作流程
6.1.2协议分析与故障排除
6.1.3 小灵通无线网络协议流程
6.1.4小灵通无线网络协议分析
6.2空中接口协议分析
6.2.1建链失败
6.2.2建立业务信道失败
6.2.3切换失败类实例
6.3 Q.931协议分析
6.3.1 呼叫困难类实例
6.3.2呼叫失败类实例
6.3.3单通或静音类实例
6.4 小结
附录A Q.931协议
附录B PHS空中接口
附录C 缩略语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徐福新,1970年毕业于南京邮电大学无线电专业.是浙江省通信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工交委员会委员.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曾任浙江省余杭市电信局局长.浙江省数字移动通信公司总经理.徐嫩授长期从事通信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尤其是无线接入技术在中国的实际应用,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质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通常是衡量一本技术书籍专业度的重要指标。很多技术书籍为了压缩篇幅或者降低成本,往往在图示上敷衍了事,导致复杂的波形图或者时序图看起来糊成一团,根本无法有效辅助理解。但在这本书里,无论是对信道编码的示意图,还是对帧结构细节的解析,都绘制得极为精细和规范。特别是关于干扰抑制和切换机制的动态流程图,那种清晰的箭头流向和状态标记,让原本抽象的“空中接口”仿佛变得触手可及。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很少需要频繁地来回翻页去对照注释,因为关键信息已经以非常直观的方式嵌入到了图表中。这体现了作者和编辑团队对技术细节的尊重以及对读者阅读体验的重视。这种对视觉呈现的打磨,无疑是让枯燥的协议分析变得生动起来的关键所在。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在网络优化一线打滚的技术人员,我最关心的永远是那些“黑箱”里的实际表现和故障排除的技巧。这本书在讲解理论协议规范的同时,似乎也暗藏了不少“场边经验”。虽然我不会去深究某一段特定代码的实现细节,但那种对特定信道拥塞时系统可能采取的应对策略的描述,非常贴合实际工作中的挑战。例如,书中对于功率控制的某些侧重分析,让我反思了过去一些在现场凭经验调整参数的做法,开始从协议层面上理解为什么某些优化手段会有效,而另一些则会适得其反。它没有提供标准的故障代码手册,但它提供的思维框架,远比死记硬背的故障码更具价值——它教你如何像协议本身一样去思考问题,从而定位问题的根源,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的修复上。这种由理论指导实践的深度,是很多偏向“工具使用”的书籍所不具备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朴实,拿到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内容肯定不轻量。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向于纯粹理论推导的教科书,毕竟“无线协议分析”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股学术的严肃劲儿。然而,翻开前几页,我立刻感受到了作者在试图构建一个非常清晰的知识脉络。它不像某些技术书籍那样,上来就抛出一堆复杂的公式和晦涩的术语,让人望而却步。相反,它似乎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在手把手地带你入门,先从宏观的应用场景切入,让你明白“小灵通”这项技术在当时的通信生态中到底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这种由浅入深的叙事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进入移动通信领域的门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协议栈结构时所使用的比喻,虽然没有直接提及具体章节内容,但那种将复杂逻辑层层剥开,还原成易于理解的模块化过程,确实让人对整个系统的运作机制有了更直观的把握。它不仅是关于协议本身,更是关于一套体系如何被设计、部署和维护的心得体会。
评分阅读体验的流畅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的语言风格。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沉稳、客观,没有过多的个人情绪渲染,但字里行间又透着一股对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发展的深刻洞察力。它不像某些新潮的互联网技术书籍那样,充斥着大量的网络热词和快速迭代的概念,而是扎扎实实地围绕核心技术进行深入剖析。在讨论技术演进和标准化过程时,作者展现出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明白今天的任何一项技术都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经历了一系列的技术权衡和妥协的结果。这种对技术发展历程的尊重,使得我们不仅理解了“是什么”,更理解了“为什么是这样”。对于希望在特定领域深耕的人来说,这种对技术哲学层面的探讨,是构建坚实知识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
评分最后,我要提到这本书的“广度”和“深度”的平衡感。在涉及协议细节的分析时,它深入到了相当底层的层次,让人感觉对底层的信号处理和数据封装有了更坚固的认识,这对于从事底层开发或硬件设计的人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资源。然而,即便是涉及这些硬核内容时,作者也始终没有忘记将这些技术点放在整个移动通信网络的大图景中去审视。它没有陷入纯粹的“啃规范”的泥潭,而是始终将协议的每一个字节、每一个时隙的安排,与最终的用户体验——比如通话的稳定性和数据传输的速率——联系起来。这种始终保持对应用层视野的姿态,让整本书读起来目标明确,不至于在浩瀚的技术细节中迷失方向。可以说,它为理解整个无线通信的工程实现提供了一个非常可靠的参照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