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显示释疑手册(辑) 王海宏焦峰

平板显示释疑手册(辑) 王海宏焦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海宏焦峰 著
图书标签:
  • 平板显示
  • 显示技术
  • LCD
  • LED
  • OLED
  • 显示原理
  • 显示面板
  • 显示应用
  • 王海宏
  • 焦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麦点文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168728
商品编码:29488499018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6-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平板显示释疑手册(辑)

定价:36.00元

作者:王海宏焦峰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56416872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我国自投入平板显示产业以来,产值规模不断扩大,涌现出中电熊猫、*方、华星光电、天马等一大批**的企业,他们不断进取、勇于创新,解决了我国平板显示面板*度依赖进口的状况。在陆续建成 6代线、8.5代线等一批高世代产线后,我国在世界先进面板制造领域的话语权不断提升,目前基本形成中日韩三足鼎立的局势。
产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吸纳**的人才,每年都有大批的**大学毕业生投身于平板显示行业,他们迫切需要学习专业相关知识,掌握工作技能。市面上已经有一些关于平板显示专业的书籍,但往往只是告诉读者“是这样”,而不会解释“为什么是这样”,而理解“为什么是这样”才能牢固地掌握知识。基于这样的原因,王海宏,焦峰编*的《平板显示释疑手册(**辑)》以目前主流的显示技术(如液晶显示、 OLED显示、电子纸显示等)为主,试着以问答的方式介绍显示面板在设计、生产以及使用中的各种疑问,对于入门者可以轻松地阅读,对于专业者可以发现之前未曾注意的真相。

目录


问 液晶显示模式有哪些第2问 RGBY和RGBW有何区别第3问 sRGB和NTSC色域有什么区别第4问 什么是8 bit和10 bit第5问 RGBW UHD与传统的4 K×2 K面板有何不同第6问 什么是动态对比度第7问 什么是分辨率第8问 什么是画面比率第9问 什么是面板有效显示区和开口率0问 什么是液晶响应时间1问 窄边框技术主要有哪些2问 为什么TN显示器一般选择常白模式而没有选择常黑模式3问 为什么彩膜采购规格书会分共通采购规格书与个别采购规格书4问 什么是薄膜晶体管5问 什么是非晶硅和非晶硅TFT6问 什么是多晶硅和多晶硅TFT7问 什么是4Mask工艺8问 什么是Fanout9问 什么是ESC第20问 什么是薄膜应力第21问 JAS高段差所带来的问题是什么第22问 如何形成非晶硅TFT第23问 如何形成低温多晶硅第24问 为什么高开口像素设计需要使用有机绝缘层(JAS)第25问 什么是金属氧化物薄膜晶体管第26问 什么是金属配线的台阶覆盖率第27问 为什么数据线金属采用Ti/A1时接触孔需要特殊设计第28问 为什么像素要设置存储电容第29问 面板中的ESD防护有哪些第30问 什么是浓密D线不良第31问 如何预防浓密D线不良第32问 为什么TFT工艺需要使用无碱玻璃第33问 为什么彩膜侧ITO薄膜要比阵列侧ITO薄膜厚第34问 什么是Mask拼接曝光第35问 什么是WOA第36问 为什么需要使用铜制程第37问 为什么Mask上需要增设保护膜第38问 为何NMOS需要LDD掺杂而PMOS不要第39问 如何制作CF第40问 什么是黑色矩阵第41问 什么是黄光区第42问 为什么要设置主辅PS第43问 光掩膜版是怎么制作的第44问 为什么彩膜常使用负性光刻胶第45问 为什么要设置挡水墙(槽)第46问 什么是COA技术第47问 什么是彩膜叠层PS第48问 什么是彩膜角段差第49问 什么是液晶残像第50问 框胶涂布的工艺要求有哪些第51问 什么是Mura第52问 PDLC是如何实现光线控制的第53问 为什么使用负性液晶会增加FFS模式的透过率第54问 为什么印刷式配向时是基板移动而不是配向滚轮移动第55问 液晶滴下对盒厚有什么影响第56问 不同液晶滴下位置的液晶滴下图形如何选择第57问 什么是VA光配向技术第58问 什么是液晶摩擦取向机理第59问 什么是液晶手性添加剂第60问 什么是光配向技术第61问 什么是灰阶反转第62问 什么是回踢电压第63问 什么是激光修复第64问 液晶残像发生的机理及对策方向是什么第65问 什么是液晶串扰第66问 什么是栅信号削角第67问 液晶面板闪烁不良的原因是什么第68问 什么是COF技术第69问 什么是DBEF第70问 什么是UV固化第71问 什么是Hotspot第72问 什么是面板薄化第73问 导光板的基本功能和制造工艺有哪些第74问 什么是RGB OLED和White OLED第75问 为什么OLED会使用RGB PenTile排列第76问 为什么OLED像素驱动需要2T 1C结构第77问 OLED采用底发光结构的原因是什么第78问 为什么透明显示搭配裸眼3D技术好采用液晶透镜模式第79问 三星S-Pen是什么第80问 什么是裸眼3D技术第81问 什么是蓝相液晶第82问 什么是量子点显示技术第83问 什么是全贴合技术第84问 什么是石墨烯第85问 什么是铜布线触控第86问 什么是透明显示技术第87问 什么是无彩膜场序列液晶技术第88问 什么是悬浮触控第89问 什么是银纳米线第90问 为什么手机屏幕很难做到无边框第91问 为什么屏幕都是长方形的第92问 电子墨水为什么没有在手机上得到很好应用第93问 主流电容触控技术有哪些第94问 什么是Clear Black技术第95问 什么是MEMS显示器第96问 什么是触控反馈技术第97问 什么是单层触控屏和多层触控屏第98问 什么是电子纸显示技术第99问 什么是防窥膜00问 什么是2.5D和3D屏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平板显示技术深度解析:原理、应用与未来发展 引言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视觉信息的传递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从智能手机的触控屏到巨幅户外广告牌,从办公室的电脑显示器到家庭的影音娱乐中心,平板显示技术以其轻薄、高清、色彩丰富的特性,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改变了我们获取和交互信息的方式,更推动了相关产业的飞速发展。然而,在如此普及的背后,平板显示技术究竟是如何运作的?其背后蕴含着怎样的科学原理?又面临着哪些技术挑战和发展趋势?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拨开平板显示技术的重重迷雾,揭示其精妙之处。 第一章:平板显示技术基础原理——像素的诞生 任何一块平板显示屏,无论其尺寸大小,其核心都是由无数个微小的“像素”(Pixel)组成的。每个像素是能够独立发光或控制光线通过的最小单元,它们如同构成一幅画的颜料点,组合起来便呈现出我们所见的丰富图像。本章将详细介绍构成像素的基本原理,主要聚焦于两种主流的平板显示技术: 液晶显示(LCD)技术: 背光源(Backlight): 液晶显示屏本身不发光,而是依赖于背光源提供光线。传统上多采用冷阴极荧光灯(CCFL),但目前已基本被LED(发光二极管)背光所取代,原因在于LED具有更低的能耗、更长的寿命、更快的响应速度以及更灵活的尺寸控制。LED背光又分为直下式(Direct-lit)和侧入式(Edge-lit),两者在亮度均匀性、厚度控制和成本方面各有优劣。 偏振片(Polarizer): 光线在通过某些材料时会发生偏振,即光波振动方向变得一致。偏振片的作用就是选择性地允许特定方向振动的光通过。液晶显示屏通常包含两层互相垂直的偏振片,它们在未受电场作用时,会阻止背光通过。 液晶层(Liquid Crystal Layer): 这是LCD的核心。液晶是一种介于液体和固体之间的物质,其分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可以发生定向排列。在没有电场时,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向会引导光线旋转90度。当施加电场时,液晶分子的排列会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光线的旋转角度。 彩色滤光片(Color Filter): 在像素层的前方,会设置一层彩色滤光片。每个像素实际上由三个子像素(红、绿、蓝)组成,分别覆盖一层对应的彩色滤光膜。通过控制每个子像素的亮度,就能混合出各种不同的颜色。 薄膜晶体管(TFT - Thin Film Transistor): 每个子像素都需要一个独立的控制电路,TFT就是实现这一功能的关键。TFT作为一种开关,可以精确地控制施加到液晶的电压,从而控制子像素的亮度。TFT的性能直接影响显示屏的响应速度、对比度以及功耗。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技术: 自发光原理: 与LCD不同,OLED的每个像素都是自发光的。当电流通过有机发光材料时,会产生光线。这意味着OLED不需要背光源,从而可以实现更轻薄的设计和更高的对比度。 有机发光层: OLED的核心是嵌入在两个电极之间的一层或多层有机半导体材料。这些材料在通电时会注入电子和空穴,它们在发光层复合并释放能量,以光子的形式发出光。 RGB子像素: 与LCD类似,OLED显示屏也由红、绿、蓝三个子像素构成,通过控制它们的亮度来生成各种颜色。OLED实现彩色显示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RGB独立像素(RGB-D): 每个子像素使用独立的红色、绿色、蓝色发光材料。这种方式在色彩纯度和亮度方面表现优异,但制造工艺相对复杂,成本较高,尤其是在大尺寸屏幕上。 彩色滤光片(CF-OLED): 类似于LCD,使用白色OLED发光层,然后通过彩色滤光片来实现颜色。这种方式在制造上更容易实现,成本也相对较低,但色彩饱和度和亮度可能会有所损失。 TFT驱动: 同样,OLED显示屏也需要TFT来控制每个子像素的亮度。 第二章:影响视觉体验的关键要素 一块优秀的平板显示屏,除了基本的显示功能外,还需要在多个维度上提供卓越的视觉体验。本章将深入探讨这些关键要素: 分辨率(Resolution)与像素密度(PPI): 分辨率指的是屏幕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拥有的像素数量,例如1920x1080(Full HD)、3840x2160(4K UHD)。 像素密度(Pixels Per Inch,PPI)则衡量了每英寸屏幕上包含的像素数量。更高的PPI意味着更精细的图像,更小的像素点,以及更少的“纱窗效应”(Screen Door Effect)。 我们将讨论分辨率和PPI如何直接影响图像的清晰度和细节表现,以及在不同尺寸屏幕上的感知差异。 亮度(Brightness)与对比度(Contrast Ratio): 亮度: 通常以尼特(nits)或坎德拉每平方米(cd/m²)为单位。高亮度对于在明亮环境下观看屏幕至关重要,同时也能提升HDR(高动态范围)内容的表现力。 对比度: 指屏幕上最亮区域和最暗区域的亮度之比。高对比度能够使图像更具层次感,细节更丰富,尤其是在表现暗部场景时。OLED因其像素可独立关闭,可以实现“无限”对比度,而LCD的对比度受到背光漏光的影响。 我们将探讨不同显示技术在亮度和对比度方面的优劣,以及HDR标准(如HDR10、Dolby Vision)如何通过提升亮度和色彩范围来增强视觉冲击力。 色彩表现(Color Gamut)与色准(Color Accuracy): 色彩范围(Color Gamut): 指显示屏能够显示的颜色范围。常见的色彩空间有sRGB(标准RGB,用于通用显示)、Adobe RGB(覆盖更广的绿色和青色范围,常用于专业图像处理)、DCI-P3(数字电影色彩空间)等。更广的色彩范围意味着更鲜艳、更逼真的色彩。 色准(Color Accuracy): 指显示屏显示的颜色与实际色彩源的偏差程度。即使色彩范围很广,如果色准不高,显示的颜色也会失真。Delta E(ΔE)是衡量色准的常用指标,数值越小,色准越高。 本章将介绍不同类型的显示技术在色彩覆盖和准确性方面的表现,以及色域扩展技术(如量子点)的应用。 刷新率(Refresh Rate)与响应时间(Response Time): 刷新率: 指屏幕每秒更新图像的次数,以赫兹(Hz)为单位。60Hz表示每秒更新60次。更高的刷新率(如120Hz、144Hz)能够带来更流畅的运动画面,减少拖影,尤其在观看快速运动的视频或玩游戏时效果显著。 响应时间: 指像素从一种颜色变为另一种颜色的时间,通常以毫秒(ms)为单位。较短的响应时间可以减少运动模糊和鬼影现象。 我们将讨论刷新率和响应时间对动态画面流畅度和清晰度的影响,以及可变刷新率(VRR)技术(如G-Sync、FreeSync)如何优化游戏体验。 第三章:不同平板显示技术的深入比较 在了解了基础原理和关键要素后,本章将对当前主流的平板显示技术进行更深入的比较分析,帮助读者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优势和局限性: 液晶显示(LCD)系列: IPS(In-Plane Switching): 以其出色的色彩表现、宽广的视角和良好的色彩一致性而闻名,是目前中高端LCD显示器和电视的主流选择。 VA(Vertical Alignment): 具有较高的原生对比度,能够呈现更深的黑色,但视角和响应时间可能略逊于IPS。 TN(Twisted Nematic): 响应时间最快,成本最低,但色彩表现和视角相对较差,多用于入门级显示器和早期显示技术。 Mini-LED 背光技术: 作为LCD背光技术的一种升级,Mini-LED通过使用数量更多、尺寸更小的LED作为背光源,并结合区域控光(Local Dimming)技术,显著提升了LCD的对比度和黑位表现,使其在高端市场具有竞争力。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系列: WOLED(White OLED): 主要应用于电视和部分高端显示器,通过白色OLED配合彩色滤光片实现全彩显示。 QD-OLED(Quantum Dot OLED): 结合了OLED的自发光优势和量子点的广色域特性,实现更纯净的色彩和更高的亮度,是目前高端电视领域的有力竞争者。 Micro-OLED: 专注于微型显示器领域,如AR/VR头显,提供极高的像素密度和出色的显示效果。 其他新兴技术: Micro-LED: 采用无机LED作为像素单元,具有亮度高、寿命长、响应速度快、色彩好等优点,被认为是下一代显示技术的有力候选者,但目前成本较高,且制造工艺仍有待成熟。 量子点技术(QD Technology): 并非一种独立的显示技术,而是作为一种“添加剂”或“色彩转换层”,可以极大地提升LCD和OLED的色彩表现。 第四章:平板显示技术的应用领域与发展趋势 平板显示技术早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电视和电脑显示器,其应用领域正在不断拓展,并且随着技术的进步,未来发展趋势也日益清晰: 消费电子产品: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手表、智能家居显示设备等。OLED凭借其柔性、轻薄的特点,在这些产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电视与影院: 高端电视市场竞争激烈,OLED和Mini-LED LCD是当前的主流选择。未来,Micro-LED有望在中大尺寸电视领域崭露头角。 专业领域: 医疗影像: 需要高分辨率、高对比度、高色准的显示器来辅助诊断。 工业制造: 用于监控、控制和人机交互界面。 汽车显示: 仪表盘、中控屏、抬头显示(HUD)等,对亮度、可靠性和集成度要求极高。 公共信息显示(PID): 户外广告牌、交通信息显示、商场导览等,对亮度和耐候性有较高要求。 新兴应用: 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 需要极高的像素密度、低延迟和宽广的视野。Micro-OLED和高刷新率OLED是关键技术。 柔性与可折叠显示: OLED的柔性特性使其能够实现折叠屏手机、卷曲屏电视等创新产品。 透明显示: 能够实现“隐形”显示,应用于橱窗展示、智能家具等。 触控一体化技术: 整合显示与触控功能,提升用户交互体验。 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更高分辨率与像素密度: 追求更细腻的图像表现,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视觉需求,特别是在VR/AR等沉浸式应用中。 更广的动态范围(HDR): 进一步提升亮度和色彩的表达能力,带来更逼真、更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 更快的响应速度与刷新率: 消除运动模糊,提供更流畅、更具沉浸感的动态体验,尤其对于游戏玩家而言。 更低的能耗: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移动设备的普及,降低显示功耗是重要的发展方向。 更长的寿命与更高的可靠性: 提升显示屏的耐用性,减少维护成本。 更低的成本: 技术的普及和规模化生产是降低成本的关键,这将加速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环保材料与工艺: 推动绿色显示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结论 平板显示技术的发展是一个持续创新、迭代进步的过程。从最初的CRT显示器,到如今琳琅满目的LCD和OLED产品,每一次技术的飞跃都为我们的视觉体验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本书希望通过对平板显示技术原理、关键要素、技术比较以及应用发展的深入剖析,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清晰、完整的认知框架,理解这项改变世界的科技所蕴含的无限魅力,并对其未来发展充满期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另一个突出优点是它对“系统集成”的关注。平板显示技术从来都不是单一技术的堆砌,而是光学、电子、材料、软件等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体。很多技术手册只专注于某一个窄小的领域,导致读者即便掌握了单项技术,也难以解决系统层面的集成问题。而《平板显示释疑手册》非常注重这种跨学科的连接点。它会清晰地指出,某个光学设计决策会对后端的电源管理产生什么影响,或者某个驱动芯片的特性如何反过来限制了面板的最佳性能表现。这种系统性的思维框架的建立,对于培养一个全面的显示工程师至关重要。它教会我们如何跳出单一模块的限制,从整个系统的角度去审视和优化设计。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感觉自己看待显示屏的视角不再局限于某一块玻璃或者某个芯片,而是变成了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这对于我后续的工作决策带来了质的提升。这本书的价值,体现在它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清晰、立体的技术地图。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给我带来了不小的惊喜。一开始我还担心它会停留在基础概念的介绍上,毕竟“释疑手册”这个名字听起来可能比较偏向入门级。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它在对新兴技术的探讨上也非常前沿和深入。比如对于MicroLED这种下一代显示技术,书中不仅介绍了其基本原理,还深入分析了其在巨量转移、驱动电路集成上面临的挑战,甚至还探讨了未来可能的技术路线图。这种前瞻性的视角,让这本书的价值立刻提升了一个档次。它不仅仅是在解释“是什么”,更在引导我们思考“未来会怎样”。作者在处理那些复杂的多层结构和材料科学问题时,表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他们的阐述逻辑严密,层次分明,即便是涉及量子点或者柔性基板等高深内容,也能通过恰当的图示和术语解释,将其复杂性降维处理,使得具备一定基础的工程师也能轻松消化吸收。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既能满足初学者的需求,也能成为资深研发人员案头常备的参考工具书。

评分

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在语言风格上做到了非常难得的平衡:既保持了技术文档应有的严谨性,又避免了科学论文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漠感。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在参加一场高质量的技术研讨会,作者始终保持着一种鼓励探索、鼓励质疑的姿态。特别是在讨论到一些行业标准或者测试方法时,书中会引出不同的观点,并客观地分析每种方法的优缺点,而不是武断地下结论。这种开放式的探讨方式,非常符合现代技术创新对多元思维的需求。此外,书中对图表的运用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那些剖面图、时序图、光谱分布图,不仅清晰地展示了信息,其设计本身也极具美感和逻辑性,让人在视觉上就对概念有了初步的感知。这表明编撰者在内容组织和视觉传达上都投入了极大的心血,绝非简单地将零散资料拼凑而成,而是一部精心打磨的作品。

评分

坦白讲,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其实是希望找到一本能快速“救火”的技术参考书,毕竟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一些突发的显示问题时,查阅资料的速度和准确性非常关键。而这本《平板显示释疑手册》在这方面表现得相当出色。它的编排结构非常实用,像是把那些最容易出错、最常被提问的技术点都单独拎了出来,做成了独立的“释疑”模块。我记得有一次项目上,我们遇到一个关于背光模组均匀度的问题,翻遍了手头的旧资料都找不到明确的解决方案路径,最后在书中关于“光线散射与均匀分布”的那一章节找到了关键性的线索。作者对不同故障现象的描述非常精确,几乎能让你在文字中就“看到”那个异常的显示画面,然后针对性地给出排查步骤。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写作风格,极大地提高了阅读效率。它不像教科书那样追求体系的完整性,而是更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很多地方的描述甚至带着一种“实践出真知”的味道,让人觉得这些知识是经过大量实际验证的,而不是空想出来的理论。

评分

这本《平板显示释疑手册》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刚接触这个领域,或者说对某些技术细节还比较模糊的人来说,它简直就是一本及时的雨露。我记得我第一次翻开这本书的时候,还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技术词汇堆砌,没想到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平易近人。他们没有直接抛出那些复杂的公式和理论,而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那些显示设备入手,比如我们家里的电视、办公室的电脑显示器,甚至是手机屏幕,然后循序渐进地剖析它们背后的工作原理。特别是关于液晶分子如何排列、电场如何控制光线的通过,这些原本让我头疼的概念,在书里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清晰的图示,变得清晰起来。书中对不同类型的显示技术,比如LCD、OLED之间的对比分析也非常到位,不是那种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深入到各自的技术瓶颈和发展方向,这让我对整个行业的脉络有了更宏观的认识。我尤其欣赏其中对“响应时间”和“色域”的解读,不再是简单的参数罗列,而是解释了这些参数对用户体验的实际影响。这本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在手把手地带你入门,让人感觉非常踏实,学到的不只是知识,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