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新书--谚语辞海 |
| 作者 | 马建东 温端政 |
| 定价 | 368.00元 |
| 出版社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 ISBN | 9787532647637 |
| 出版日期 | 2017-08-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谚语辞海》收录从西周典籍始见到今天仍活跃在语言生活中的古今谚语近60000条,并逐一详尽解释,总字数达300余万字,是名副其实的“谚语词典中的巨无霸”。 《谚语辞海》在收条方面,主条选用常见的形式,副条用“也作”表示。副条的首字与主条相同的,不另立目;首字和主条不同的副条另立目。在释义方面,主条释义一般含“分注”和“通释”两项,先分注后通释。“分注”即解释语目中的疑难字、词,其中有难字或易读错的字,用汉语拼音字母注音;如无疑难字、词,则从略。“通释”即解释语目的整体意义。有引申义、比喻义的,重点说明引申义或比喻义。不止一个义项的,加以说明。有出处或典故的,适当引例和说明。另立目的副条不再释义,注明“见‘×××’(主条)”。语目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查检方便。 综合来说,《谚语辞海》在有限的篇幅中尽可能容纳了丰富的内容,而且处理得科学准确、简明扼要,超出市面上一般谚语工具书不少,应当是中小学师生、语言文字工作者、翻译工作者、谚语爱好者研究者常备常用的谚语工具书。 |
| 作者简介 | |
| 马建东,现任天水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教授,甘肃省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出版专著4部,有2部分别获甘肃省社科二等奖、甘肃省高教社科三等奖;发表专业学术论文20余篇。 温端政,现为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语言研究所名誉所长。曾任中国辞书学会理事、山西省语言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语言学会理事。数十年来致力于汉语方言与汉语语汇学研究,成果丰硕。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谚语是一种对行为规范和社会规律的哲理性的语言表达,是汉语语汇里产生很早、数量庞大的一个语类。它产生于口传时代,但它是人类进入更高文明阶段的一种表征,文献表明,我国早在夏禹之世便有谚语流传,《孟子·梁惠王下》:“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可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汉·赵岐注:“晏子道,夏禹之世民之谚语也。”记录了春秋历史的《左传》中也有大量引用谚语。千百年来,谚语一直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有相当高的普及率、使用率和传承率,以至“话无谚语难说,水无茶叶难喝”。的确,我国的谚语语言精美,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哲理性强,富有吸引力、感染力和生命力,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谚语辞海》收录从西周典籍始见到今天仍活跃在语言生活中的古今谚语近60000条,并逐一详尽解释,总字数达300余万字,是名副其实的“谚语词典中的巨无霸”。在收条数量、释义通俗简明方面,更超过市面上一般的谚语工具书。 具体来说,《谚语辞海》的特点有: 一、收条尽可能齐全。既有见于历史典籍的文言谚语,也有流传在民间口头的一般谚语。既收自然谚语,包括生产谚、气象谚、风土谚、生活常识谚等,又收社会谚语,包括立身处世、社会实践、家国和谐等,系统反映谚语家族的历史宏观全貌。 二、突出谚语的知识性,优先收录思想性和科学性兼具的谚语。谚语饱含人民群众的丰富智慧,是人们对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知识性很强;但囿于认识能力和思想观念,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在浩如烟海的谚语中,本书优先收录兼具思想性和科学性的谚语。对于一些现在看来内容有局限性的谚语,释文中加上“旧指”“旧时认为”,表示某种程度的批判。 三、释义力求精准。因谚语通俗性、地域性强,内容涉及社会生活面广,加之语言结构紧缩性强,故释义难度很大。本书结合广泛查找书证和田野调查的方法进行释义,并对疑难条目进行多次反复讨论,力求释义尽可能、透彻。 “说话不在多和少,说到当处就是好”,希望广大读者能从《谚语辞海》中体会到汉语语言精妙的艺术感、强大的生命力,提升自我语言修养,也能从中汲取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精华,丰富和充实自我的人生。 |
| 文摘 | |
| 序言 | |
要说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地方,那便是它所蕴含的文化张力与包容性。它没有将“谚语”局限于某一特定的地域或历史时期,而是展现了跨越地域、跨越时代的普遍人性。读完整部书后,我深刻体会到,尽管时代背景不断变化,但人类在面对生存、情感、命运时的基本困惑和感悟是相通的。书中的一些表达,虽然语言古老,但其核心思想却能与现代人产生强烈的共鸣,例如关于时间流逝的感慨,关于人际关系的微妙处理。这种跨越时空的“相遇感”,让我对我们民族的集体潜意识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在记录语言,更是在梳理我们集体记忆的脉络,让我感觉自己与那些遥远的祖辈们,通过这些口头流传的智慧,建立了一种奇妙的、心领神会的连接。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性超乎我的预料,它远不止是用来“看”的,更是用来“用”的。我发现,它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的辅助效果极其显著。当我苦思冥想如何用更精炼、更有力的方式表达观点时,翻开这本书,总能在不经意间找到恰如其分的“点睛之笔”。书中的分类编排方式也十分巧妙,并非单纯的笔画或首字母排序,而是根据主题意境进行了划分,比如“处世之道”、“自然观察”、“人情冷暖”等模块。这使得查找特定情绪或场景下的表达变得异常便捷。举个例子,当我需要描绘一种等待中的焦急时,很快就能定位到相关主题,找到那些兼具画面感和力量感的句子,瞬间提升了表达的层次感和文化底蕴,让我的文字瞬间“活”了起来,不再是平铺直叙的白开水。
评分我抱着极大的热情翻开了这本书,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工具书,没想到它却像一位博学的长者,带着我走进了一个充满智慧与哲思的殿堂。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没有采用那种冰冷、刻板的学术腔调,而是以一种近乎娓娓道来的方式,阐述着那些流传千古的智慧结晶。读到一些耳熟能详的句子时,作者总能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解读,从不同的角度剖析其深层含义,揭示出隐藏在字面背后的社会变迁和人文精神的演变。比如,对于某个描述勤俭的俗语,书中不仅解释了它在古代农业社会的意义,还探讨了在现代消费主义思潮下,重温这一智慧的现实价值。这种富有生命力的阐释,让那些沉睡的文字重新焕发了光彩,成功地搭建起了古人与今人之间无形的沟通桥梁,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用心了,光是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质感,绝非市面上那些轻飘飘的简装本可比。封面选用的那种深邃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书名,透露出一种古典而又庄重的气息,让人联想到那些尘封已久的古籍珍本。内页的纸张挑选也是上乘之选,米白色的哑光纸张,既保护了读者的视力,又让排版看起来格外清晰、舒展。更值得称道的是,编排的细密程度简直令人惊叹。每一条词条的布局都经过精心考量,不仅有规范的释义,后面还紧跟着数个应用场景的例句,这些例句的选取极其贴近生活,有的甚至带着浓厚的地域风情和历史的烟云,让人在学习的同时,仿佛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漫步。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而非枯燥的查阅,它成功地将知识的厚重感与阅读的愉悦感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足见出版方在制作这本书上投入了巨大的心血和资源。
评分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最关注的是这种汇编类书籍的系统性和权威性。坦白说,市面上的很多“大全”类书籍,内容常常是东拼西凑,错误百出,缺乏严格的学术支撑。然而,这部作品的严谨程度令人印象深刻。从其引用的出处规范来看,就能感受到背后强大的校对和考据团队的努力。它似乎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了谚语,更像是一部微型的民俗学和语言史著作。每条谚语的溯源都查得相当深入,甚至追溯到了最早的典籍记录,并对比了不同时期版本的细微差异。这种对知识来源的深度挖掘和尊重,极大地增强了这本书的可信度。对于那些希望进行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它提供的参考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不仅仅是一个答案的集合,更是一套探索知识链条的方法论展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