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报告:1994-2014:1994-2014 |
| 作者 | 刘国永 王欢 杨光宇 王旭光 |
| 定价 | 78.00元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ISBN | 9787509787991 |
| 出版日期 | 2016-04-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以党的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在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进行专项评估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理论分析等方法,以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为对象,系统梳理20年来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发展历程,总结分析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经验和面临的挑战,提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以及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的对策。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前 言/001 1 社会体育指导员概述/001 一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定义与性质/001 二 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服务的宗旨与特点/002 三 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作用/007 2 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发展历程/012 一 社会体育指导队伍的兴起/012 二 《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的制定与实施/018 三 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分类探索/024 四 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制度的发展/032 3 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主要成效/041 一 社会体育指导员成为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的中坚力量/041 二 社会体育指导员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健全/051 三 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管理体系不断改革/068 四 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审批体系不断完善/083 五 社会体育指导员支持保障体系不断加强/104 六 社会体育指导员信息服务体系不断发展/112 七 社会体育指导员活动指导体系不断拓展/118 八 社会体育指导员宣传激励体系不断推进/124 4 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134 一 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认识不充分,工作力度不够/134 二 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中行政化运行模式占主导,管理方式粗放/137 三 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140 四 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保障体系和激励机制不够完善/146 五 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结构不完善,整体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151 六 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率不高,作用发挥不充分/155 5 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面临的新要求/160 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多元化全民健身体系/160 二 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群众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167 三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法治体系/177 四 建设体育强国,加强体育人力资源队伍建设/181 6 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发展对策/185 一 深化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理论研究,为推动指导员工作科学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185 二 改革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制度设计,完善配套政策措施/187 三 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社会化管理模式改革,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的作用/189 四 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转型升级,与体育社会组织改革融合发展/192 五 增加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新类型,满足全民健身多元化社会需求/196 六 拓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渠道,优化指导员队伍结构/199 七 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增强培训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201 八 加强支持保障体系建设,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长效志愿服务机制/204 7 附录 相关规章和规范性文件/210 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国家体委9号令,1993年)/210 关于进行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有关事宜的通知(体群字〔1996〕144号)/215 关于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工作的通知(体群字〔2000〕089号)/217 关于进一步做好《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实施工作的通知(体群字〔2002〕14号)/219 关于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体群字〔2005〕94号)/222 关于在全国推广使用《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系统》有关工作的通知(体群字〔2007〕148号)/231 关于印发《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评选表彰办法》的通知(体群字〔2010〕144号)/235 关于印发《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体群字〔2011〕53号)/238 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办法(国家体育总局6号令,2011年)/245 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的通知(体群字〔2011〕229号)/257 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专项评估检查的通知(体群字〔2014〕86号)/261 |
| 编辑推荐 | |
| 本书以党的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在我国《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评估中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专项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理论分析等方法,以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为对象,系统梳理20年来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发展历程,总结分析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经验和面临的挑战,深入探索新时期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思路和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以及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的对策。 |
| 文摘 | |
| 序言 | |
对于这本书,我抱持着一种探索未知的好奇心。社会体育指导员这个群体,虽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并不陌生,但真正对其发展历程、组织体系、面临挑战以及未来走向进行系统性研究的文献却并不多见。报告横跨1994年至2014年这二十年,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健康观念、体育参与度都有了显著提升,而社会体育指导员无疑是这一变化浪潮中的重要推手。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提供关于指导员数量增长趋势、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学历构成等方面的详细数据分析,这能帮助我们直观地了解这个群体的构成特征。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指导员的培训模式、考核机制、激励政策以及他们在不同地区、不同城市、不同乡村的差异化发展状况。毕竟,一个庞大的指导员队伍的有效运转,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和持续的投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的全景图,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支持这一为全民健身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群体。
评分在我看来,一本好的研究报告,不仅要提供数据,更要讲述故事,揭示趋势。《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报告:1994-2014》所展现的,正是这样一个从宏观数据到微观实践的探索。报告将目光聚焦在1994-2014这二十年,这正是中国社会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我想象着,书中一定记录了从最初的星星点点,到如今遍布城乡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壮大过程。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指导员的培训体系是如何建立和完善的?是否经历了从初期师徒相授、经验传递,到后期专业化、体系化培训的转变?同时,我也非常关心,在不同的地域,指导员的发展模式是否有所差异?城市和乡村的指导员在服务内容、组织形式、面临挑战上是否存在显著不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为我们呈现一幅关于基层体育发展最真实、最全面的画卷,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体育指导员在中国全民健身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基层体育发展的“幕后英雄”们充满好奇,社会体育指导员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群人。这本书《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报告:1994-2014》正是将焦点对准了他们,而且时间跨度长达二十年,这让我对报告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非常想了解,在1994年到2014年这二十年间,中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是如何从小规模、自发性的组织,发展成为如今具有规模、规范化管理的队伍的。报告中对指导员数量、分布、构成、培训、管理等方面的系统性分析,一定能让我对这一群体有一个更全面、深入的认识。我尤其关注书中对指导员培训体系演变的论述,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他们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此外,我也希望报告能深入探讨影响指导员发展的关键因素,比如政策支持、社会环境、技术进步等,从而为未来如何更好地发展壮大这支队伍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深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份冷冰冰的统计数据汇编,更是一幅描绘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群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生动写实画卷。报告中对1994年至2014年这二十年间,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规模、构成、分布、培训、管理等方面的详尽梳理,让我对这个群体有了前所未有的立体认知。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指导员素质提升和专业化发展的论述,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有效地服务于广大群众,推动全民健身的深入开展。我想象着,在那些年里,无数怀揣着热情和奉献精神的普通人,在没有太多专业指导的情况下,凭着一腔热血投身于社区和乡村的体育活动组织中。这本书一定记录了他们摸索前行的足迹,以及随着国家对体育事业重视程度的提升,指导员队伍逐渐走向规范化、专业化的过程。报告中对相关政策法规的梳理和分析,也让我得以理解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是如何一步步引导和推动社会体育指导员事业发展的。它不仅仅是关于指导员个体,更是关于整个中国基层体育生态系统演变的一个缩影,充满了时代印记和发展智慧。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如何将体育的普及和发展真正落到基层,始终抱有浓厚的兴趣。社会体育指导员,无疑是连接国家宏观政策与基层群众健身需求的关键环节。这本书《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报告:1994-2014》恰好聚焦于这一群体,并且选取了1994-2014这二十年的时间跨度,这对我来说具有非凡的吸引力。我非常好奇,在改革开放浪潮席卷的这二十年里,中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是如何从一个相对松散、非正式的群体,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拥有规模、具备一定专业性、并受到国家重视的群体。书中对指导员数量、分布、培训、管理等方面的详细梳理,一定能揭示出这背后的发展逻辑和政策演变。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分析,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国家出台了哪些关键性的政策文件,以及这些政策是如何具体指导和推动社会体育指导员事业的发展的。这对于理解中国全民健身战略的基层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我立刻联想到我们小区里那些活跃在运动场上的身影。他们或许没有显赫的头衔,但却是连接大众与体育健身的纽带。报告涵盖了1994年至2014年这二十年,这恰恰是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从萌芽到壮大的重要时期。我非常期待书中能详细描述这一群体数量的激增,以及他们构成上的变化,比如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方面的演变。更吸引我的是,报告是否能揭示出指导员培训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历程?从最初的经验传授,到后来的专业培训,再到如今更加系统化的技能提升,这一过程一定充满了挑战与创新。我也希望书中能探讨指导员的激励机制和职业发展前景,毕竟,一个充满活力和积极性的指导员队伍,是推动全民健身深入开展的强大动力。这本书,对我来说,不只是一个研究报告,更是一本关于基层体育发展、关于人民健康福祉的生动记录。
评分这本《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报告:1994-2014》真是一部沉甸甸的研究成果,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它分量十足。我一直对体育在中国社会中的角色变化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活跃在一线、为全民健身事业默默奉献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们,他们的成长历程和面临的挑战,是我非常想了解的。这本书恰恰聚焦于这个群体,而且跨度长达二十年,这本身就具有非凡的意义。我很好奇,在这二十年里,中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蜕变?他们的培训体系是如何建立和完善的?从最初的自发性参与,到如今更系统化、专业化的发展,这中间一定充满了许多故事和值得探讨的经验。书中关于指导员数量、结构、地域分布的分析,我想会非常具体地展现出这个群体的发展脉络。更进一步,我期待书中能深入剖析影响指导员发展的各种因素,比如政策导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大众健身意识的提升等等。毕竟,任何一个群体的壮大都离不开宏观环境的支持。这本书就像一个窗口,让我能够窥见中国基层体育发展的生动图景,也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如何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提升国民体质的启示。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体育发展动态的爱好者,我对《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报告:1994-2014》这本书的期待值非常高。报告所选取的1994-2014这二十年的时间跨度,恰好是中国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关键时期,也是全民健身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体育组织和活动日益丰富化的重要阶段。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连接国家体育政策与基层群众健身需求的重要桥梁,其发展历程必然充满了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变革。我尤其对报告中关于指导员培训体系的演变、职业发展路径的探索、以及他们在推动不同类型体育运动(如广场舞、太极拳、球类运动等)普及中所扮演的角色充满了好奇。我想象着,报告中一定有详细的数据和案例,展现了指导员数量的爆炸式增长,以及他们从最初的义务劳动者,逐渐向拥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健身指导者转变的过程。这本书能够让我更清晰地理解,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中国是如何在基层层面构建起一个庞大的、活跃的体育指导员队伍,为建设健康中国奠定坚实基础。
评分读到这本书的题目,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在我身边默默付出的体育指导员们。他们可能是公园里带领大家晨练的广场舞老师,可能是社区里组织羽毛球赛的领队,也可能是乡村里推广传统体育项目的热心人。这本书,似乎就是为记录和总结他们的贡献而生。报告跨越了1994年至2014年整整二十年,这段时间是中国经济腾飞、社会活力迸发的时期,大众健身意识的觉醒和体育活动的普及,离不开这群人的辛勤付出。我迫切想知道,在这二十年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是如何增长的?他们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构成发生了哪些变化?他们的培训体系是如何从无到有,逐步完善的?有哪些典型的成功案例,又有哪些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学术报告,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基层体育发展史的生动记录,它让我有机会从宏观视角审视这个群体,也让我对他们更加充满了敬意。
评分我一直认为,全民健身的落脚点在于基层,而社会体育指导员正是基层全民健身的基石。这本书《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报告:1994-2014》正好填补了我对这一群体发展历程了解的空白。报告聚焦于1994-2014这二十年,这是一个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大众体育需求空前高涨的时期,指导员队伍的发展必然也经历了重要的转型。我非常希望书中能够详细分析这个过程中,国家政策的导向作用,例如《全民健身计划》的出台和实施,对指导员队伍的建设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同时,我也对指导员的培训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充满兴趣,早期是否缺乏系统培训,后期是如何逐步建立起分级分类的培训模式,以及培训内容如何不断更新以适应社会需求。此外,书中对于指导员的权益保障、职业发展前景的探讨,也是我非常关注的方面。毕竟,只有让这支队伍得到合理的激励和可持续的发展,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