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视域嬗替的语言镜像
定价:48.00元
作者:郑竹群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2-01
ISBN:9787509739921
字数:263000
页码:29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20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郑竹群编著的《视域嬗替的语言镜像》是一本关于语言的书,全书共十一章,包括语言的起源与历史。语言学家和中西方哲学家对语言问题的思考。语言与修辞学,语言与诠释学,语言学习理论,中国人学英语等。本书介绍了语言学本身以及与语言相关的各领域的研究成果,对我国的语言学习现状作了深入探讨,是一本颇具参考价值的语言学研究著作。
目录
作者介绍
郑竹群女,副教授,1971年生于福建平潭.祖籍福州。现就职于福建江夏学院人文系。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哲学及应用语言学。
文摘
序言
我对这类探讨语言本质和文化变迁的著作总是抱有一种近乎偏执的兴趣,这本书的引人之处,就在于它似乎搭建了一座桥梁,连接了抽象的理论与日常的经验感知。读完它的前言,我就被作者那种宏大而又细致的视野所折服,他/她似乎能从最微小的词语演变中,窥见整个社会认知结构的巨大迁移。我清晰地记得,有一个章节专门讨论了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核心概念的词汇如何在不同群体间产生了“错位”的理解,那种分析的精妙之处,让我不得不停下来,反思自己日常交流中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约定俗成。这本书不是那种读完后能用三言两语概括的读物,它更像是一张复杂的思维地图,需要读者不断地在不同理论节点间穿梭对照。那种“啊,原来是这样!”的顿悟感,并非来自于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源于作者引导下的深度自我审视和批判性思考,这种体验是极其宝贵的,它挑战了我们对“交流”这件事的固有认知框架。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异常复杂的迷宫,但幸运的是,作者在关键的路口都留下了细微的、只有用心才能发现的线索。我个人的阅读习惯是倾向于做大量批注的,而这本书,几乎每一页都有我画下的符号、圈出的重点或者自我疑问的提问。这种高强度的互动,本身就证明了文本的张力所在。很多社会科学著作读完后,我会觉得好像“理解了”,但不久后就会遗忘,而这本书的内容,却像是在我的思维底层结构中埋下了一些新的“锚点”。每当我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新的沟通障碍或者文化冲突时,我总会不自觉地联想到书中的某个模型或者某个观点,然后立刻获得一种解析问题的全新视角。这种“活学活用”的即时反馈,是我认为一本优秀学术著作的最高标准,它不仅仅是信息的存储器,更是思维的催化剂,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仍能感受到思想的持续涌动。
评分从纯粹的学术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引用和文献回顾工作量是惊人的,它绝不是那种空穴来风的“随笔”,而是建立在一个扎实的、多学科交叉的知识体系之上的。我在阅读过程中,有好几次需要停下来去查阅作者提到的某个关键理论家的定义,这反过来又促进了我对相关领域知识的巩固。真正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并没有陷入那种故作高深的学术腔调,而是用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笔触,将那些冰冷的理论框架包裹上了一层可触可感的叙述外衣。例如,在探讨“新的视域”形成时,作者引用了非常生动的历史案例,这些案例的选择本身就极具匠心,它们不是教科书上的标准范例,而是那些更贴近生活脉动、更富有人文温度的片段。这种理论的“在地化”处理,使得即便是非专业出身的读者,也能被深深吸引,感受到知识的生命力,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符号的堆砌上。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很有品味,硬壳精装,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那深邃的蓝色封面,配上烫金的标题字样,透露出一种沉稳又引人探究的气息。我记得我是在一个书店的角落里偶然翻到它的,当时只是被这个名字吸引住了——“视域嬗替的语言镜像”,听起来就充满了哲思和深度。初翻几页,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文字构建上的匠心,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像是精心编排的乐章,虽然内容本身可能需要时间去消化,但那种文字的韵律感和逻辑的严密性,是现在很多快餐式读物里找不到的。它不像那种只追求表面轰动效应的畅销书,更像是一件需要沉下心来细细品味的艺术品。我尤其欣赏它在排版上的考究,字里行间留有的呼吸空间,让读者的大脑在接收复杂信息时,不会感到过于拥挤和压迫,这无疑是长时间阅读体验的一个巨大加分项,足见出版社在整体呈现上的专业和用心。这本书的纸张质量也非常好,阅读时手感舒适,久翻不腻,这对于研究型或者需要反复查阅的学术著作来说,简直是必备要素,保证了它能够长久地陪伴在书架上,而不是束之高阁。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低,我承认我需要反复阅读某些段落才能完全领会其间的深意,但这绝非是作者刻意为之的晦涩,而是其探讨议题本身的复杂性所决定的。在我看来,它所触及的关于人类认知框架如何随时代和技术变迁而重塑的问题,是当下任何关注未来发展的人都绕不开的核心议题。它促使我们去思考,当我们的“看世界”的工具——也就是语言——本身在发生根本性的结构变化时,我们的“世界观”将如何随之变形。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个终极答案,而在于它提供了一套极其精密的分析工具箱,去解剖那些正在我们身边发生,但我们却常常视而不见的“视域嬗替”。这是一种对未来思维范式的预演和铺垫,其厚重感和历史纵深感,使它在同类主题的著作中脱颖而出,成为我近几年阅读经验中,分量最重的一部作品之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