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重彩画技法
定价:68.0元
售价:42.8元,便宜25.2元,折扣62
作者:郭正民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3229314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重彩画泛指以矿物质颜料为主要绘制用色的艺术作品,是中国传统的画种之一。郭正民编著的《中国重彩画技法》一书是针对美术工作者及专业人士而编著的一本实用性书籍,也是众多职业画家的一本参考书。内容丰富,从材料媒介的认识、技法表现与创作案例、从名家点评到材料的综合运用和实践,注重色彩,推崇技法,讲究媒材,关注时代,推陈出新,以创作感悟技巧的原则,意在实现中国重彩画事业的传承与发展。
目录
作者介绍
郭正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青铜画派创始人、国家一级美术师、法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现代典藏美术馆馆长,现聘任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当代艺术创作名家导师重彩高研班学术主持导师。
文摘
序言
情感的表达:色彩的语言与心灵的共鸣 《中国重彩画技法》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色彩不仅仅是物理的颜料,更是情感的载体。我一直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在于能够与观者的心灵产生共鸣,而色彩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书中在讲解技法的同时,也融入了作者对色彩的情感解读。例如,书中提到,某些浓烈而温暖的色彩,能够唤起观者内心的喜悦和激情;而一些清淡而宁静的色彩,则能带来平和与沉思。我开始尝试在绘画中,去思考我想要表达的情感,然后选择最能体现这种情感的色彩。例如,当我想要描绘一种孤寂而又辽阔的意境时,我可能会选择一些冷色调的色彩,并搭配一些大面积的留白。当我想要表达一种蓬勃的生命力时,我可能会选择一些鲜艳而饱和的色彩,并运用大胆的笔触。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色彩不仅仅是“好看”,更是“有灵魂”的。它教会我如何用色彩来“说话”,如何让我的画作不仅仅是视觉的呈现,更是心灵的倾诉。
评分光影的魔术:色彩的明暗与空间感的营造 以往我总是觉得中国画不强调明暗关系,更注重写意和神韵。然而,《中国重彩画技法》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重彩画在处理光影方面的独到之处。书中并没有照搬西方绘画的明暗对比法,而是通过色彩的冷暖、浓淡、虚实来巧妙地表现光影效果。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光源色”和“环境色”的讲解所吸引。作者解释了如何根据光源的方向和性质,来调整画面的色彩,从而营造出逼真的光感。同时,作者也强调了环境色的影响,即周围物体颜色对被照物体颜色的影响。这种对色彩微妙变化的洞察,让我对如何表现光影有了新的认识。我尝试着在描绘一个场景时,去想象一个假定的光源,然后根据光源的方向,调整画面中不同部分的色彩冷暖和明暗。例如,在表现夕阳下的山峦时,我不再仅仅是简单地用红色,而是会考虑阳光照射在山体不同侧面的颜色变化,以及山体本身的固有色如何与环境色相互作用。
评分构图的智慧:平衡与节奏的韵律 《中国重彩画技法》这本书,让我对“构图”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是元素的排列组合,而是包含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和艺术规律。书中关于构图的讲解,并没有给出死板的公式,而是引导读者去感受画面中的平衡、节奏和韵律。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负空间”的运用,作者解释了如何通过留白来引导观者的视线,如何让画面产生呼吸感,以及如何通过负空间来烘托主体。这让我意识到,画面中“没有画”的部分,同样是构成画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还学到了一些关于“视觉中心”的运用,作者讲解了如何通过色彩、对比度和细节的丰富程度来吸引观者的目光,并将观者的视线引向画面的焦点。在尝试创作时,我开始有意识地去思考画面的整体布局,去追求画面的平衡感和节奏感,让画面中的每一个元素都能恰到好处地发挥作用。
评分细节的温度:纸张的触感与墨色的韵味 说实话,在电子书泛滥的今天,一本纸质书更能传递出一种别样的温度。当我捧起《中国重彩画技法》时,指尖触碰到的是略带纹理的纸张,这种细腻的触感,仿佛也预示着书中所讲解的技法一样,充满了质感。我细细地翻阅着每一页,书中的插图印刷质量极高,色彩还原度非常逼真,即便是在电脑屏幕上看,也无法比拟亲眼所见的真实感。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设色”的讲解,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如何调和颜色,更是深入探讨了不同颜色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观者的情绪和感受。例如,红色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喜庆和热情,而蓝色则可能带来宁静和深远。书中的例子,都选自一些经典的中国重彩画作品,这些作品的细节被放大,让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一笔的力度和色彩的过渡。我仔细研究了其中一幅关于花鸟的画作,作者详细地解析了画家是如何运用不同的笔触来表现花瓣的柔软和叶片的挺拔,以及如何通过色彩的冷暖对比来突出主体。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重彩画的魅力所在。这本书不仅仅是指导我画画,更是在引导我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
评分材料的奥秘:矿物颜料的探索与古代的智慧 在接触《中国重彩画技法》之前,我对颜料的认识仅限于市面上常见的丙烯和水彩。这本书让我大开眼界,原来中国重彩画所使用的颜料,竟然如此丰富且富有生命力。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矿物颜料,如朱砂、石青、石绿、雌黄等,以及它们的物理特性、色彩表现力和古代的制作方法。我被那些来自大自然的矿物,经过精细研磨和炮制后,所呈现出的那种纯净、浓郁、持久的色彩所深深吸引。书中的图片,展示了使用这些矿物颜料所绘制出的画作,那种宝石般的质感和深邃的色彩,是任何化学颜料都无法比拟的。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关于“色性”的讲解,作者解释了不同矿物颜料在色彩冷暖、饱和度、透明度上的差异,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画面的整体氛围。我还学到了一些古代关于颜料储存和使用的智慧,例如如何防止颜料褪色,如何让色彩更加鲜艳等。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艺术,离不开对材料的深入了解和尊重。它不仅仅是一本绘画技法书,更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材料学和美学的百科全书。
评分顿悟的瞬间:从临摹到创新的思考 在学习《中国重彩画技法》之前,我一直认为绘画就是模仿,就是照着样子画。然而,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绘画,是基于技法的理解,最终走向创新。书中对于“临摹”和“写生”的讲解,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并非一味地鼓励读者照搬书本上的例子,而是引导我们去分析原作的构图、色彩和笔法,然后尝试将这些元素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我尤其记得其中关于“写意重彩”的部分,作者阐述了如何在浓烈的色彩中保留中国画的写意精神,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突破。以往我总觉得重彩画过于写实,缺乏中国画的灵动感,而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将两者融合的可能性。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思路,用重彩的颜料来表现一株竹子,力求在色彩浓郁的同时,不失竹子的挺拔和风骨。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但也充满了乐趣。我开始思考,为什么作者会选择这个颜色?这个笔触的目的是什么?这些问题,都促使我去更深入地理解色彩和笔法的内在逻辑。这本书不仅仅教会了我“怎么画”,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为什么这么画”,让我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逐渐变成一个主动的思考者。
评分笔墨的灵魂:勾勒与渲染的交融 《中国重彩画技法》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笔墨”在中国画中的地位,尤其是在重彩画中的运用。我一直以为重彩画是以色彩为主导,而这本书让我明白,笔墨同样是重彩画的灵魂。书中关于“勾勒”和“渲染”的讲解,让我看到了这两者之间微妙而又重要的联系。作者详细介绍了不同笔法的运用,如中锋、侧锋、逆锋等,以及它们如何用来表现物体的轮廓、质感和动态。更重要的是,作者阐述了如何将这些笔法与色彩的渲染相结合,形成既有力度又不失细腻的画面。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积色法”的讲解,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色彩叠加,而是通过层层积染,让色彩逐渐变得厚重、丰富,同时也能保留笔墨的痕迹。这种“有色无笔,笔中有色”的境界,让我对中国画的理解又进了一层。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方法,用一些粗犷的笔触来勾勒山石的轮廓,然后用浓郁的色彩进行渲染,试图在画面中同时呈现出力量感和色彩的丰富性。
评分初遇与惊艳:色彩的洪流与技法的探索 拿到《中国重彩画技法》这本书,纯粹是出于对传统绘画的一份好奇,想窥探一下那古老东方色彩背后的奥秘。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不是枯燥的理论,而是一幅幅鲜活、浓烈、如同盛宴般的视觉冲击。我一直以为中国画是水墨的淡雅,是笔触的写意,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那些斑斓的色彩,并非简单的堆砌,而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妙的绘画语言。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矿物质颜料的介绍所吸引,那些来自大自然的珍宝,经过画家的手,幻化成一幅幅璀璨夺目的画作。书中的图例之精美,让我不禁驻足细品,每一笔,每一色,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撞色”和“罩染”的章节,作者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如何运用这些技法来营造色彩的深度和空间的层次感,这对于我这个初学者来说,无疑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看着书中展示的那些精美的复原图,我仿佛置身于古代宫殿,感受着那些壁画曾经的辉煌。作者在讲解技法时,并没有直接给出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去尝试,去找到属于自己的色彩语言。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法教程,更是一次与古人艺术精神的对话。我迫不及待地想拿起画笔,去尝试书中的技法,去捕捉那些我心中想要表达的色彩。
评分意境的营造:色彩的诗意与空间的哲思 《中国重彩画技法》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色彩不仅仅是视觉的呈现,更是情感和意境的载体。我一直对中国画中“意境”的表达很感兴趣,但又苦于无从下手。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了我极大的启发。作者在讲解色彩运用时,不仅仅停留在色彩的物理属性上,更深入地探讨了色彩如何与情感、诗歌、音乐相结合,从而营造出独特的意境。例如,书中关于“青绿山水”的章节,让我对那种幽远、深邃的山水世界有了更直观的认识。那些浓郁的青绿色,仿佛承载着山峦的苍翠和溪水的清澈,让人心生向往。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留白”的运用,作者解释了如何在浓烈的色彩中巧妙地运用留白,来增强画面的呼吸感和层次感,同时也能引导观者的思绪,去想象画面的延伸。这让我意识到,重彩画并非只有“满”和“实”,也可以有“虚”和“空”。这本书也让我开始思考,色彩与空间的关系。那些大胆的色彩碰撞,是如何在二维的平面上营造出三维的空间感的?作者通过一些具体的技法讲解,如“远近设色法”等,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古韵的传承:传统纹样的解读与创新应用 我对中国传统纹样的痴迷由来已久,而《中国重彩画技法》这本书,恰好将我对纹样的热爱与绘画技法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书中专门辟有章节讲解如何将传统纹样融入到重彩画的创作中,这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认为,纹样不仅仅是装饰,更是承载着民族文化和历史信息的重要符号。书中对一些经典的传统纹样,如龙纹、凤纹、祥云纹等的起源、寓意和表现手法都做了详细的解读。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鼓励我们生搬硬套,而是引导我们去理解纹样的精髓,并在现代的创作中进行创新性的运用。例如,我看到书中有一幅画,将传统的祥云纹巧妙地化解成云雾缭绕的山峦,既保留了纹样的象征意义,又增添了画面的写意感。这种将传统与现代、装饰与写意相结合的思路,对我启发很大。我开始尝试用重彩的颜料,去描绘一些带有传统纹样元素的现代场景,比如在现代建筑中融入一些抽象化的龙纹,或者在人物服装上运用具有象征意义的吉祥图案。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传统纹样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的可能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