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微观心理学丛书:微心理解析
定价:49.80元
售价:31.4元,便宜18.4元,折扣63
作者:文德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15819358
字数:
页码:248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微观心理学丛书:微心理解析》从心理学角度着手,精选了八十多个神奇而经典的定律,包括墨菲定律、洛克定律、木桶定律、奥卡姆剃刀定律、蘑菇定律、马太效应、破窗理论、蝴蝶效应、羊群效应等。其中的每个定律都是千百年来世界很好心理学家思想和智慧的结晶,是经过千锤百炼、被实践反复验证的绝妙真理,也是我们推荐的生存利器和成功法则。它们像一扇扇人类智慧的窗户,帮助我们看清复杂世界背后的真相,更深刻地认识人性和社会的本质,洞悉成功人生的方略,然后顺势而为,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它们像人生道路上的一盏盏明灯,指引我们在黑暗中顺利前进,无须再遭受不必要的挫折和走不必要的弯路。总之,你会为拿到这本书而庆幸不已,它曾经改变过无数人的命运,如今,也将让你告别昨日乏味的生活,让你真正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者。
目录
定律一 墨菲定律:与错误共生,迎接成功
定律二 木桶定律:抓“长”的,不如抓“短”的
定律三 蘑菇定律:新人,想成蝶先破茧
定律四 彼得原理:晋级升迁,不是爬不完的梯子
定律五 效应:人微则言轻,人贵则言重
定律六 情绪定律:情绪影响一切
定律七 皮尔斯定理:意识到无知,是知道的开始
定律八 晕轮效应:不要像看“日晕”一样看世界
定律九 控制错觉定律:我们总是会“自信地犯错”
定律十 情感宣泄定律:请给情感一个宣泄的窗口
定律十一 禁果效应:越“禁”越“禁不掉”的心理
定律十二 情绪转移定律:小心,坏情绪会传染
定律十三 自我宽恕定律:自己的错误总是可以原谅的
定律十四 虚假同感偏差:“以己度人”未必可靠
定律十五 马斯洛理论:人是一种有欲求的动物
定律+六 洛克定律:确定目标,专注行动
定律十七 瓦拉赫效应:成功,要懂得经营自己的长处
定律十八 艾森豪威尔法则:分清主次,高效成事
定律十九 相关定律:条条大路通罗马,万事万物皆联系
定律二十 奥卡姆剃刀定律:把握关键,化繁为简
定律二十一 基利定理:失败是成功之母
定律二十二 布利斯定理: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定律二十三 吉格勒定理:有雄心才能成就梦想
定律二十四 保龄球效应:成功始于定位
定律二十五 培哥效应:高效记忆,事半功倍
定律二十六 杰奎斯法则:不要试图一口吃成个胖子
定律二十七 登门槛效应:步步为营,借力使力
定律二十八 首因效应:先入为主的印象
定律二十九 刺猬法则:与人相处,距离产生芙
定律三十 自我暴露定律:适当暴露,让你们的关系更加亲密
定律三十一 互惠定律:你采我往,人情互惠
定律三十二 换位思考定律: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定律三十三 需求定律:欲取先予,以退为进
定律三十四 相悦定律:喜欢是一个互逆的过程
定律三十五 钥匙理论:真心交往才有共鸣
定律三十六 沉默的螺旋:如何有效表达自己不离群
定律三十七 自信心定律:出色工作,先点亮心申的自信明灯
定律三十八 青蛙法则:居安思危,让你的职场永远精彩
定律三十九 反馈效应:你的沉默,会让老板很不安
定律四十 拆屋效应:不要拒绝自以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定律四十一 破窗效应:千里之堤,溃于蚁
定律四十二 雷尼尔效应:用“心”留人,胜过用“薪”留人
定律四十三 奥格威法则:善用强人,成就伟业
定律四十四 苛希纳定律:用人之妙不在多,而在精
定律四十五 表率效应:以身作则,一呼百应
定律四十六 参与定律:参与是支持的前提
定律四十七 德尼摩定律:先“知人”,再“善任”
定律四十八 鲦鱼效应: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定律四十九 波特法则:有独特的定位,才会有独特的成功
定律五十 权变理论:随具体情境而变,依具体情况而定
定律五十一 史密斯原则:竞争中前进,合作中获利
定律五十二 罗杰斯论断:未雨绸缪,主宰命运
定律五十三 期望定律:寄予什么样的期望,培养什么样的孩子
定律五十四 超限效应:再美妙的赞扬,久了也会膩
定律五十五 热炉法则:惩罚是孩子进步的阶梯
定律五十六 詹森效应:教会孩子用平常心对待得失
定律五十七 情绪判断优先原则:“打是亲,骂是爱”是大的谎言2¨
定律五十八 角色效应:孩子,应扮演他自己的角色
定律五十九 吸引力法则:指引丘比特之箭的神奇力量
定律六十 互补定律:各有所长,互相吸引
定律六十一 虚人效应:爱就要勇敢地“乘虚而入”
定律六十二 因果定律:种下“幸福”,收获“幸福”
定律六十三 罗伯特定理:走出消极旋涡,不要被自己打败
定律六十四 贝勃定律:珍惜多少,才真正拥有多少
定律六十五 杜利奥定律:拥抱热情,拥有快乐
定律六十六 迪斯忠告:活在当下重要
作者介绍
文摘
事实上,我们主要是从尝试和失败中学习,而不是从正确中学习。例如,超级油轮卡迪兹号在法国西北部的布列塔尼沿岸爆炸后,成千上万吨的油污染了整个海面及沿岸,于是石油公司才对石油运输的许多安全设施重加考虑。还有,在三里岛核反应堆发生意外后,许多核反应过程和安全设施都改变了。
可见,错误具有冲击性,可以引导人们想出更多细节上的事情。假如你工作的例行性极高,你犯的错误就可能很少。但是如果你从未做过此事,或正在做新的尝试,那么发生错误在所难免。发明家不仅不会被成千的错误击倒,而且会从中得到新创意。在创意萌芽阶段,错误是创造性思考必要的副产品。正如耶垂斯基所言:“假如你想打中,先要有打不中的准备。”
现实生活中,每当出现错误时,我们通常的反应都是:“真是的,又错了,真是倒霉啊!”这就是因为我们以为自己可以逃避“倒霉”“失败”等,总是心存侥幸。殊不知,错误的潜在价值对创造性思考具有很大的作用。
人类社会的发明史上,就有许多利用错误假设和失败观念来产生新创意的人。哥伦布以为他发现了一条到印度的捷径,结果却发现了新大陆;开普勒发现了行星间引力的概念,却是偶然间由错误的理由得到的;爱迪生也是知道了上万种不能做灯丝的材料后,才找到了钨丝……
所以,想迎接成功,先放下侥幸心理,加强你的“冒险”力量。遇到失败,从中汲取经验,尝试寻找新的思路、新的方法。
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
英国小说家、剧作家柯鲁德·史密斯曾说过:“对于我们来说,大的荣幸就是每个人都失败过。而且每当我们跌倒时都能爬起来。”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只不过是他不被失败左右而已。
1927年,美国阿肯色州的密西西比河大堤被洪水冲垮,一个9岁的黑人小男孩的家被冲毁,在洪水即将吞噬他的一刹那,母亲用力把他拉上了堤坡。
1932年,男孩8年级毕业了,因为阿肯色的中学不招收黑人,他只能到芝加哥就读,但家里没有那么多钱。那时,母亲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让男孩复读一年,她给50名工人洗衣、熨衣和做饭,为孩子攒钱上学。
1933年夏天,家里凑足了那笔费用,母亲带着男孩踏上火车,奔向陌生的芝加哥。在芝加哥,母亲靠当佣人谋生。男孩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中学,后来又顺利地读完大学。1942年,他开始创办一份杂志,但后一道障碍是缺少500美元的邮费,不能给订户发函。一家信贷公司愿借贷,但有个条件,得有一笔财产作抵押。母亲曾分期付款好长时间买了一批新家具,这是她一生心爱的东西,但她后还是同意将家具作为抵押。
1943年,那份杂志获得巨大成功。男孩终于能做自己梦想多年的事了:将母亲列入他的工资花名册,并告诉她她算是退休工人,再不用工作了。母亲哭了,那个男孩也哭了。
后来,在一段反常的日子里,男孩经营的一切仿佛都坠入谷底,面对巨大的困难和障碍,男孩感到已无力回天。他心情忧郁地告诉母亲:“妈妈。看来这次我真要失败了。”
“儿子,”她说,“你努力试过了吗?”
“试过。”
“非常努力吗?”
“是的。”
“很好。”母亲果断地结束了谈话,“无论何时,只要你努力尝试,就不会失败。”
果然,男孩渡过了难关,攀上了事业新的。这个男孩就是驰名世界的美国《黑人文摘》杂志创始人、约翰森出版公司总裁、拥有3家无线电台的约翰·H.约翰森。
事实上,得失本来就不是永恒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矛盾共同体。记得有一本杂志曾归纳出关于失败的优胜可能:
失败并不意味着你是一位失败者——失败只是表明你尚未成功。
失败并不意味着你一事无成——失败表明你得到了经验。
失败并不意味着你是一个不知灵活性的人——失败表明你有非常坚定的信念。
失败并不意味着你要一直受到压抑——失败表明你愿意尝试。
失败并不意味着你不可能成功——失败表明你也许要改变一下方法。
失败并不意味着你比别人差——失败只表明你还有缺点。
失败并不意味着你浪费了时间和生命——失败表明你有理由重新开始。
失败并不意味着你必须放弃——失败表明你还要继续努力。
失败并不意味着你永远无法成功——失败表明你还需要一些时间。
失败并不意味着命运对你不公——失败表明命运还有更好的给予。
那么,期待成功的你,不要再被一时的失败左右了,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吧!
……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有意思的,那种深沉的蓝色背景,配上一个若隐若现的人脑线条,确实能勾起人对“微观”和“心理”这两个词的遐想。拿到手的时候,触感也还算细腻,纸张的厚度也适中,翻阅起来不会显得太轻飘飘。我尤其喜欢封面上的那个小小的,仿佛是荧光色勾勒出的神经元模型,在灯光下会有一种微妙的光泽,让人感觉这本书里面蕴含着某种精密的科学。而且,书脊的烫金字体也显得很有质感,摆在书架上确实是一道不错的风景线。我期待它能带我进入一个与众不同的心理学世界,探索那些我们平时不易察觉的细微之处,也许就像是显微镜下的世界,每个细节都值得细细品味。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能提供一些鲜活的案例,或者是一些有趣的实验设计,让我能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心理学的魅力。总的来说,从第一眼接触,到翻开扉页,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精致且充满吸引力的,它成功地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让我迫不及待地想去了解它到底讲述了些什么。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质量着实令人惊喜,远超我拿到它之前的预期。外壳的材质是一种哑光质感,摸上去有种温润如玉的感觉,一点也不容易留下指纹,这对于我这种经常在书本上留下痕迹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翻开来,内页的纸张也不是那种普通的书店里常见的廉价纸,而是带有淡淡米黄色的特种纸,字迹印刷清晰,墨色浓郁但不晕染,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书本的装订也很牢固,即使我用力翻到最前面或者最后面,书页也纹丝不动,不会出现散架的情况,这点非常重要,意味着这本书可以陪伴我很多年。我特别留意了封底的介绍,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但同时又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一些复杂的概念,这对于我这种对心理学有浓厚兴趣但又非专业人士来说,是个非常好的选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它精美的外壳一样,内容也同样引人入胜,给我带来知识上的启迪,让我对心理学的理解更上一层楼。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真的非常用心,让人一看就觉得这是一本经过精心打磨的作品。首先,字体的大小和行间距都恰到好处,既不会显得拥挤,也不会因为过于疏松而浪费版面,阅读起来非常舒适,我甚至可以一口气看上好几个小时而不会觉得眼睛累。章节的划分也很有逻辑性,每个小标题都清晰明了,方便读者快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且,书中穿插的插图和图表也很有特色,不是那种随意的拼凑,而是与内容紧密结合,有些甚至是用手绘风格的,显得格外有艺术感,让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个关于“认知失调”的图解,用一个简单的漫画就能把复杂的心理过程讲清楚,这种方式真的非常赞。这本书的整体风格给我的感觉就是“细致”和“体贴”,仿佛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一直在考虑读者的阅读体验,从细节之处体现出对读者的尊重,让我觉得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于那些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却又容易被忽视的心理现象的深刻揭示。比如,书中对“从众心理”的分析,不再是简单地罗列一些社会学理论,而是通过一些非常贴近生活的情境,比如朋友聚会时的微妙互动,或者网络上的匿名评论,来展示这种心理是如何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我读到关于“社会认同”的部分时,突然意识到自己很多时候并非出于真心,而是为了融入群体而改变自己的言行。这种对个体内心深处细微变化的洞察,让我感到一种被理解和共鸣。而且,作者在阐述这些观点时,语言非常平实,没有任何故作高深的学术术语,反而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让我感觉就像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聊天,他能准确地捕捉到你内心深处的困惑,并为你一一解答。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平时不愿正视的自己,也让我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给我带来的震撼是意想不到的。在翻阅的过程中,我发现书中提出的观点非常独特,而且逻辑性极强,一步步引导着我深入思考。其中有一章关于“决策偏见”的论述,作者通过引用大量的心理学实验和实际案例,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受到各种非理性因素的影响而做出看似“合理”实则存在偏差的决策的。我被其中一个关于“锚定效应”的案例深深吸引,它解释了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被一个最初的、可能并不重要的信息所左右,从而影响后续的判断。这种洞察力让我对自己的行为模式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更加警惕自己在做重要决定时可能存在的盲点。我甚至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一些选择,突然意识到原来背后有如此多的心理机制在起作用。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的启迪,它让我学会了用更批判、更审慎的眼光去看待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