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老科學傢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叢書 躬行齣真知--王守覺傳
定價:52.00元
售價:33.8元,便宜18.2元,摺扣64
作者:尹曉鼕,付森,李艷平
齣版社:中國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50466919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王守覺(1925-),江蘇省蘇州市人,半導體器件與電子學傢、信息科學傢,中國半導體器件與微電子技術的奠基人之一,半導體人工神經網絡和多維空間仿生信息學的開拓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從事科研工作60餘年來,為我國半導體電子學、人工智能及信息科學領域做齣瞭重要貢獻。本傳記以時間為脈絡,將傳主的生平分十章記敘,即傢世與傢風、麯摺求學路、初展創新纔華、服務國防科技、開拓集成電路領域、研製多元邏輯電路、人工神經網絡研究、創建多維空間仿生信息學、研究生培養與學會工作、科學閤作。*至第五章的內容,基於已有的傳記和報道,同時使用瞭同濟大學檔案館、上海檔案館、中科院檔案館的的檔案資料,以及大量訪談資料,這部分生動地反映瞭傳主求學和科研工作前期的學術成長經曆和研究特點。第六、七、八章,詳細梳理瞭傳主近三十年的學術經曆和成果,得到瞭傳主的首肯。這部分是傳主學術經曆不可缺少的組成內容,也反映瞭傳主不斷開拓新領域,勤於實踐的研究特點。第九、十章記述王守覺在學生的培養、電子學會和科學閤作方麵的工作。結語是作者對傳主學術成長經曆的特點和關鍵性因素的初步思考總結。
目錄
老科學傢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簡介
總序一
總序二
總序三
序
導言
章 傢世與傢風
第二章麯摺求學路
第三章初展創新纔華
第四章 研製半導體器件
第五章 開拓集成電路領域
第六章研製多元邏輯電路
第七章人工神經網絡研究
第八章創建多維空間仿生信息學
第九章研究生培養
第十章科學閤作
第十一章 電子學會工作
結語 探尋學術強國之路
附錄一王守覺年錶
附錄二王守覺主要論著目錄
附錄三王守覺培養研究生名單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介紹
尹曉鼕,41歲,首都師範大學物理係,副教授;付森,28歲,首都師範大學物理係,講師;李艷平,58歲,首都師範大學物理係,教授
文摘
序言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對“探索未知”這一主題的反復叩問和深度挖掘。它沒有迴避科學研究過程中必然會遇到的挫摺、誤解甚至是路綫上的爭論。作者用一種近乎解剖學的精準,還原瞭特定科學領域在突破前夜的迷茫與痛苦。這種對真實性的堅持,讓這本書顯得格外厚重和可信。對於年輕一代的科研工作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是一劑強心針和清醒劑,它教導我們,真正的創新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靈光乍現,而是無數次細緻入微的觀察、嚴謹的論證和不屈不撓的重復嘗試的積纍。每一次成功的背後,都有著常人難以想象的堅持和寂寞的守候,這本書將這份“寂寞的偉大”刻畫得入木三分。
評分這本書以其深厚的學術底蘊和引人入勝的敘事風格,成功地將一位傑齣科學傢的成長曆程呈現在讀者麵前。閱讀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那種不畏艱難、執著探索的精神力量。它不僅僅是一部人物傳記,更像是一部微型的中國現代科學發展史,通過王守覺先生的個人奮鬥,摺射齣那個時代科技工作者所麵臨的機遇與挑戰。書中的許多細節描寫,比如早期實驗條件的艱苦、麵對理論瓶頸時的反復推敲,都讓人感同身受,仿佛穿越時空,親曆瞭那些重要的科研時刻。作者的筆觸細膩而有力,將復雜的科學概念巧妙地融入到人物的經曆中,使得即使是非專業背景的讀者也能領略到科學研究的魅力與艱辛。特彆是對幾項關鍵性科學突破背後的心路曆程的刻畫,非常到位,展現瞭科學傢的“人”性,而非僅僅是“神性”。這種平衡的敘事,使得整本書讀起來既有學術的嚴謹性,又不失人文關懷的溫度。
評分這部作品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佳,起承轉閤之間自然流暢,讓人一頁接一頁地讀下去,難以釋捲。它巧妙地避開瞭傳統傳記中那種平鋪直敘的流水賬式記錄,轉而采用瞭一種更具電影化和戲劇性的結構。例如,對某個關鍵性實驗失敗後,主人公如何調整心態、重新設計方案的過程,被描繪得跌宕起伏,充滿瞭懸念與反思。作者在引用大量一手資料的同時,還穿插瞭大量的時代背景和同期學者的互動,構建瞭一個生動的學術生態圈。這種多維度的觀察視角,使得王守覺先生的形象立體飽滿,他不僅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傢,更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時代人物。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躬行”二字的深刻理解,它不僅指代實踐操作,更是一種深入一綫、不空談理論的治學態度,這一點在全書中得到瞭淋灕盡緻的體現。
評分從文學性上來說,這本書的語言是極其考究的,它既有學術著作的精確性,又具備散文的優美與韻律。通讀全書,我感覺自己仿佛正在跟隨一位知識淵博的老者,聽他娓娓道來一段段塵封的往事。作者對時代變遷中個人命運的捕捉尤其精準,那種在宏大曆史背景下,個體如何堅守初心、砥礪前行的掙紮與堅持,讀來令人動容。書中對科研體係的變遷、人纔培養模式的演變也有著深刻的洞察,這使得本書的價值超越瞭一本簡單的個人傳記,具有瞭更廣闊的社會學和教育學意義。那些關於師徒情誼、學術傳承的片段,溫暖而感人,展現瞭老一輩科學傢高尚的品德和無私的奉獻精神,這種精神在當下快節奏的環境中顯得尤為珍貴。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是一次精神的洗禮。它以一種近乎紀錄片式的客觀與曆史感,構建瞭一個可供後人瞻仰和學習的楷模形象。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一些敏感或爭議性話題時的審慎態度,既不盲目拔高,也不刻意貶低,而是立足於當時的時代條件和認知水平進行客觀評述。這種成熟的敘事視角,使得這本書不僅能夠被科學界人士珍視,也能夠被廣大的曆史愛好者所接納。它成功地將復雜的科技成就與質樸的人生成長交織在一起,形成瞭一種獨特的美學張力。讀完閤上書本時,腦海中久久迴蕩的,是那種對知識的純粹熱愛和對真理不懈追求的崇高精神,這遠比任何具體的科學發現本身更具力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