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 躬行出真知--王守觉传
定价:52.00元
售价:33.8元,便宜18.2元,折扣64
作者:尹晓冬,付森,李艳平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50466919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王守觉(1925-),江苏省苏州市人,半导体器件与电子学家、信息科学家,中国半导体器件与微电子技术的奠基人之一,半导体人工神经网络和多维空间仿生信息学的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从事科研工作60余年来,为我国半导体电子学、人工智能及信息科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本传记以时间为脉络,将传主的生平分十章记叙,即家世与家风、曲折求学路、初展创新才华、服务国防科技、开拓集成电路领域、研制多元逻辑电路、人工神经网络研究、创建多维空间仿生信息学、研究生培养与学会工作、科学合作。*至第五章的内容,基于已有的传记和报道,同时使用了同济大学档案馆、上海档案馆、中科院档案馆的的档案资料,以及大量访谈资料,这部分生动地反映了传主求学和科研工作前期的学术成长经历和研究特点。第六、七、八章,详细梳理了传主近三十年的学术经历和成果,得到了传主的首肯。这部分是传主学术经历不可缺少的组成内容,也反映了传主不断开拓新领域,勤于实践的研究特点。第九、十章记述王守觉在学生的培养、电子学会和科学合作方面的工作。结语是作者对传主学术成长经历的特点和关键性因素的初步思考总结。
目录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总序一
总序二
总序三
序
导言
章 家世与家风
第二章曲折求学路
第三章初展创新才华
第四章 研制半导体器件
第五章 开拓集成电路领域
第六章研制多元逻辑电路
第七章人工神经网络研究
第八章创建多维空间仿生信息学
第九章研究生培养
第十章科学合作
第十一章 电子学会工作
结语 探寻学术强国之路
附录一王守觉年表
附录二王守觉主要论著目录
附录三王守觉培养研究生名单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尹晓冬,41岁,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副教授;付森,28岁,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讲师;李艳平,58岁,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
文摘
序言
这本书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引人入胜的叙事风格,成功地将一位杰出科学家的成长历程呈现在读者面前。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那种不畏艰难、执着探索的精神力量。它不仅仅是一部人物传记,更像是一部微型的中国现代科学发展史,通过王守觉先生的个人奋斗,折射出那个时代科技工作者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书中的许多细节描写,比如早期实验条件的艰苦、面对理论瓶颈时的反复推敲,都让人感同身受,仿佛穿越时空,亲历了那些重要的科研时刻。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有力,将复杂的科学概念巧妙地融入到人物的经历中,使得即使是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领略到科学研究的魅力与艰辛。特别是对几项关键性科学突破背后的心路历程的刻画,非常到位,展现了科学家的“人”性,而非仅仅是“神性”。这种平衡的叙事,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人文关怀的温度。
评分从文学性上来说,这本书的语言是极其考究的,它既有学术著作的精确性,又具备散文的优美与韵律。通读全书,我感觉自己仿佛正在跟随一位知识渊博的老者,听他娓娓道来一段段尘封的往事。作者对时代变迁中个人命运的捕捉尤其精准,那种在宏大历史背景下,个体如何坚守初心、砥砺前行的挣扎与坚持,读来令人动容。书中对科研体系的变迁、人才培养模式的演变也有着深刻的洞察,这使得本书的价值超越了一本简单的个人传记,具有了更广阔的社会学和教育学意义。那些关于师徒情谊、学术传承的片段,温暖而感人,展现了老一辈科学家高尚的品德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在当下快节奏的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它以一种近乎纪录片式的客观与历史感,构建了一个可供后人瞻仰和学习的楷模形象。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敏感或争议性话题时的审慎态度,既不盲目拔高,也不刻意贬低,而是立足于当时的时代条件和认知水平进行客观评述。这种成熟的叙事视角,使得这本书不仅能够被科学界人士珍视,也能够被广大的历史爱好者所接纳。它成功地将复杂的科技成就与质朴的人生成长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学张力。读完合上书本时,脑海中久久回荡的,是那种对知识的纯粹热爱和对真理不懈追求的崇高精神,这远比任何具体的科学发现本身更具力量。
评分这部作品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起承转合之间自然流畅,让人一页接一页地读下去,难以释卷。它巧妙地避开了传统传记中那种平铺直叙的流水账式记录,转而采用了一种更具电影化和戏剧性的结构。例如,对某个关键性实验失败后,主人公如何调整心态、重新设计方案的过程,被描绘得跌宕起伏,充满了悬念与反思。作者在引用大量一手资料的同时,还穿插了大量的时代背景和同期学者的互动,构建了一个生动的学术生态圈。这种多维度的观察视角,使得王守觉先生的形象立体饱满,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更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时代人物。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躬行”二字的深刻理解,它不仅指代实践操作,更是一种深入一线、不空谈理论的治学态度,这一点在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对“探索未知”这一主题的反复叩问和深度挖掘。它没有回避科学研究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挫折、误解甚至是路线上的争论。作者用一种近乎解剖学的精准,还原了特定科学领域在突破前夜的迷茫与痛苦。这种对真实性的坚持,让这本书显得格外厚重和可信。对于年轻一代的科研工作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和清醒剂,它教导我们,真正的创新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灵光乍现,而是无数次细致入微的观察、严谨的论证和不屈不挠的重复尝试的积累。每一次成功的背后,都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坚持和寂寞的守候,这本书将这份“寂寞的伟大”刻画得入木三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