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科學外史 Ⅱ
定價:48.00元
作者:江曉原
齣版社:復旦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30910794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科學外史》係作者為法國科學雜誌《新發現》之中文版所撰寫的專欄文章結集。作者從曆史上種種趣事入手,揭示科學之前世今生,將科學從人們盲目迷信和崇拜的神壇上請下來,還其應有麵目。行文之中,注重科學技術與社會、文化諸外部因素之關聯及互動;作者又喜用學術眼光分析逸聞趣事,常有標新立異之論點及錶達——初看似乎離經叛道,細察則仍言之成理。而對於唯科學主義之弊端及謬誤,作者關注尤多。
《科學外史》齣版後已獲七項榮譽,包括首屆(2013)年度“中國好書”、3屆上海圖書奬一等奬等。《科學外史·II 》作為續編,思想性更強,論戰色彩更濃,在當下某些爭議問題上的立場更鮮明。
目錄
作者介紹
江曉原,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院長。曾任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首任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副理事長。已齣版著作70餘種,發錶學術論文140餘篇,以及大量書評、影評、文化評論等,並長期在京滬等地報刊撰寫個人專欄。
文摘
序言
讀完《科學外史 Ⅱ》,我感覺自己像經曆瞭一場知識的“洗禮”,不,應該說是“重塑”。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它不拘泥於綫性時間軸,而是從一個個看似微不足道的“點”切入,然後層層剝繭,最終匯聚成波瀾壯闊的科學史詩。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描述那些早期科學探索時,那種充滿煙火氣的描寫。比如,書中對古代煉金術士們的描繪,沒有將他們簡單地視為騙子或者傻瓜,而是深入挖掘瞭他們對於物質轉化、長生不老等樸素願望背後所蘊含的對化學的初步探索,以及那些在失敗實驗中偶然發現的寶貴化學物質。這種視角讓我對科學的起源有瞭全新的認識,原來那些看似荒謬的追求,也可能孕育著偉大的發現。再比如,書中對醫學史上早期解剖學的艱難發展,以及那些冒著生命危險進行人體研究的醫生們的勇氣和毅力,都讓我深感震撼。它讓我看到,科學的進步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無數先驅者在黑暗中摸索、在質疑中前行,用鮮血和汗水鋪就的道路。這種“接地氣”的敘述,讓科學不再是冰冷的概念,而是充滿瞭人性的光輝。
評分這本書絕對是打開瞭我對科學認識的新維度!我一直以為科學發展就是教科書上那些定理公式的堆砌,是實驗室裏一個個嚴謹的實驗過程,是科學傢們埋頭苦乾的孤寂身影。但《科學外史 Ⅱ》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更像是一幅宏大的曆史畫捲,將科學的誕生與演變置於錯綜復雜的人類社會、文化、政治甚至經濟的洪流中。作者巧妙地將那些耳熟能詳的科學巨匠們,從牛頓、愛因斯坦到瑪麗·居裏,從實驗室的聖壇上拉瞭下來,展現在我們麵前的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掙紮的個體。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哥白尼日心說的章節,它不僅僅是天文學上的革命,更是對當時根深蒂固的地心說宗教觀念的挑戰,這其中涉及到的教會壓力、學術爭論、乃至個人命運的起伏,都讓我讀得驚心動魄。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科學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每一次飛躍都離不開時代的土壤,離不開社會思潮的碰撞,離不開人類對未知世界永不滿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它讓我明白瞭,科學的“外史”同樣精彩,甚至比那些純粹的科學原理更能打動人心,更能引發我對科學的敬畏與熱愛。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感受是,科學的進步從來都不是一條筆直的康莊大道,而是一條充滿麯摺、甚至有些跌跌撞撞的小徑。《科學外史 Ⅱ》以一種非常“非主流”的方式,展現瞭科學發展過程中那些被教科書有意無意忽略的“彎路”和“死鬍同”。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書中對一些一度被認為是真理,但後來被推翻的科學理論的詳細介紹,比如亞裏士多德的物理學,它在漫長的曆史時期內都是占統治地位的,但最終被伽利略等人的觀測所顛覆。作者並沒有將這些被推翻的理論視為“錯誤”,而是深入分析瞭它們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齣現的閤理性,以及它們在推動人類思考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這種“寬容”的視角,讓我認識到科學的本質是不斷自我修正和完善的過程,任何一種理論的齣現,都可能是通往更深層真理的墊腳石。這本書讓我明白瞭,對失敗和錯誤的坦然麵對,以及從其中吸取教訓,同樣是科學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比單純記住成功案例更能讓我思考。
評分《科學外史 Ⅱ》讓我真正理解瞭“科學”這個詞背後所蘊含的復雜性和多維度。它不再是某個單一學科的知識集閤,而是一個動態的、不斷演進的、與人類社會息息相關的巨大生態係統。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科學思想是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産生和傳播的探討。比如,書中對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成就,以及它們在不同時期受到到的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都有非常精彩的論述。這讓我意識到,科學的發展並非西方獨有的現象,而是一個全球性的、跨越文明的偉大進程。書中對不同文明之間科學交流與碰撞的描寫,也讓我深感啓發。我明白瞭,很多看似是西方“發明”的科學理論,其背後可能蘊含著來自其他文明的啓發和貢獻。這種打破地域和文化界限的視角,讓我對科學有瞭更廣闊、更包容的理解。這本書讓我看到瞭科學的“國際範兒”,以及它如何成為連接全人類的共同語言。
評分《科學外史 Ⅱ》簡直是一部引人入勝的“偵探小說”,隻不過它揭示的不是犯罪真相,而是科學思想的演變過程。作者非常善於運用各種史料細節,將那些宏大的科學理論置於具體的曆史場景之中,仿佛是將我帶迴瞭那個時代,親眼見證科學革命的發生。我特彆喜歡書中對牛頓的生平以及他那些“不為人知”的經曆的描述。我知道他發現瞭萬有引力,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他作為一個個體,在麵對信仰、政治以及個人情感時的掙紮,以及他如何將這些復雜的情感融入到他對宇宙規律的探索之中。書中對牛頓與萊布尼茨在微積分發明權上的爭論,以及其中涉及到的學術政治和國傢利益,都寫得淋灕盡緻,讓我領略到瞭科學界並非一片淨土,同樣充滿瞭人性中的各種復雜。這種細節的展現,讓我覺得科學的發現不僅僅是智力上的突破,更是對人類智慧、勇氣以及甚至是一些不那麼光彩的方麵的一種考驗。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科學知識,而是主動地參與到科學思想的“偵破”過程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