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高校乒乓球运动项目技术解析与科学训练应用研究
定价:56.00元
作者:张旗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51802718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乒乓球运动是重要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巨大的影响力,大学生作为乒乓球运动比较热衷的群体,对乒乓球的热爱程度更是其他群体所不能及的。《高校乒乓球运动项目技术解析与科学训练应用研究》对高校乒乓球运动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健康的关系、主要动作的解析、技术和战术的实际应用和训练、乒乓球运动的组织等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能够很好地帮助广大读者了解乒乓球运动的基本知识,进而参与到乒乓球运动中。
目录
作者介绍
烟台南山学院人文学院教师,任职以来,一直担任辅导员工作,有着丰富的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先后发表学生管理论文5篇,获得校级荣誉4次。所带班级先后荣获3次山东省班集体荣誉称号。2013-2014年度获得山东省思想政治教育先进个人,2015年获得山东省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三等奖。
文摘
序言
读完这本书的摘要和部分章节目录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其研究视角非常具有前瞻性,明显超越了传统体育院校教材的叙事范式。它似乎在试图架起一座桥梁,连接乒乓球这一“小球运动”的精微技术与高等教育背景下的科研思维。我尤其关注“科学训练应用研究”这一块,这部分内容必然涉及到如何根据不同技术环节的特点,设计出符合运动生理学规律的负荷安排和恢复策略。市场上很多训练指南往往是“一刀切”的,缺乏对个体差异的考量,但我预感这本书会提供更精细化的模型。比如,书中会不会探讨如何通过心率变异性(HRV)等指标来监控运动员的疲劳程度,从而动态调整下一阶段的训练强度?再者,鉴于高校训练环境的特殊性,书中是否有针对性地分析了如何在有限的训练时间窗口内,最大化技术学习效率,并结合认知心理学的原理来优化决策制定能力?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使得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意义都得到了显著提升,绝非泛泛而谈的运动经验分享。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团队背景如果是由经验丰富的资深教练和具备深厚运动科学研究背景的学者共同构成,那么其内容的可信度和实用性就更有保障了。我尤其期待阅读到他们在实际训练案例中的反思和总结。理论再完美,脱离了运动场上的真实情境,也容易沦为空中楼阁。因此,我非常希望能看到书中包含一些“真实案例研究”,比如针对某一特定高校乒乓球队在特定赛事周期内的训练调整记录、遇到的瓶颈以及如何通过科学方法攻克的全过程描述。这种实战性的叙事方式,能极大地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让读者感受到知识的“温度”。如果能提供一些关键训练环节的“标准操作程序(SOP)”范本,并附带不同水平运动员的调整建议,那么这本书就不只是一本研究报告,更像是一部即插即用的、高阶的“训练操作手册”。
评分从学科交叉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可能远超单纯的体育专著范畴。如果作者能巧妙地融入运动控制理论或者人机工程学的视角来分析乒乓球运动,那将是一个巨大的亮点。例如,在讨论“接发球”这一高压、快节奏环节时,如何利用视觉追踪技术来分析对手的引拍意图,并迅速转化为有效的预判和反应动作?书中是否会涉及“模式识别”在乒乓球高级战术中的应用?此外,针对高校生的特点,书中或许还会探讨如何将先进的训练理念融入到选拔和培养体系中,比如如何量化评估一位运动员的“球商”或战术执行力,而不仅仅是依赖传统的体能和基本技术打分。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套可操作的、基于量化数据的评估工具箱,对于当前高校体育人才评价体系的改革和优化,无疑会提供强有力的学术支撑。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透露出一种追求卓越的匠人精神。纸张的质感很好,图文的对比度清晰,这对于需要反复翻阅查看技术细节和图表的读者来说至关重要。我通常阅读技术类书籍时,对插图的要求很高,模糊或比例失调的示意图是最大的减分项。我期望这本书中的技术解析部分能辅以大量高质量、多角度的剖视图,甚至可能是三维建模的展示,来清晰地呈现击球瞬间的力线传导和身体重心的转移。如果书中能够引用一些运动生物力学实验的原始数据图表,例如不同旋转球体的空气动力学特性分析曲线,那就更令人惊喜了。这种严谨的科学呈现方式,能让读者在脑海中构建起一个精准的物理模型,从而更好地理解技术动作背后的力学原理,而不是仅仅模仿表象。这对于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教练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有现代感,色彩搭配上选用了冷静的蓝色调,配上简洁有力的字体,立刻就能让人感受到专业和严谨的气息。我一直关注国内高校体育领域的一些研究成果,但市面上大多聚焦于大球类项目或者更宏观的体育教育政策分析,像这样能深入到乒乓球这种技术细节和训练科学性的专著,实在是难得一见。从书名就能看出,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技术动作分解,而是试图构建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分析框架。我特别期待书中对“技术解析”部分的深入探讨,比如如何用现代运动生物力学或数据分析的方法来解读那些看似微小的发球旋转变化、台内短球的处理,以及反手拧拉的发力机制。我猜想,作者应该会引入一些前沿的视频捕捉技术或传感器数据来支持他们的论述,而不是仅仅依赖经验总结。对于那些希望将训练带入“科学化”阶段的教练员和高水平运动员来说,这本书的理论基础和实证数据分析部分,无疑会是极具参考价值的支撑点,它承诺的不仅仅是“怎么打好球”,更是“为什么这么打会更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