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直面内心的恐惧:分裂、忧郁、强迫、歇斯底里四大人格心理分析
定价:25.00元
作者:(德)弗里兹·李曼 ,杨梦茹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发行部
出版日期:2007-10-01
ISBN:978720305879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如果你是心理学的门外汉,对心理学一窍不通,却想认识人类性格的差异,那么本书所概括的内容和易于理解的叙述方式,是一本值得推荐的“性格心理学”入门书。
作者弗里兹·李曼以地球的行星运转原理——自转、公转、向心力和离心力为模式,分类出四种恐惧的原型:害怕把自己交出去、害怕做自己、害怕改变以及害怕既定的规律。由这四种恐惧原型为出发点,书中分类出四种与之对等的人格类型——精神分裂、忧郁、强迫和歇斯底里人格。每一章都以理论为开端,从情感、侵略性、环境的角度,并辅以他行医多年搜集到的真实故事,微视每种人格的心理冲突、运作机制,及其行为表征。进而深入患者自幼及成长的环境因素,用重新建构的方式,恢复支离破碎的原始经验,给患者以治疗。
分裂、忧郁、强迫、歇斯底里四大人格心理分析。
有时候我们为什么会莫名害怕、拒绝与人交往、在人群中也会觉得不安全、过桥或走过广场时就会惊慌不已、害怕尖锐的东西、简单的事情也做不了选择、担心和异性相处、努力相爱却伤害更深……
这本书是为每一个人而写的,目的在于帮助大家多了解自己与他人,有助于探索自身恐惧的来源,抚慰我们受伤的身心,并在四种恐惧之间取得健康的平衡点。本书兼具文人之笔、学者著述的双重美感。
本书要探讨这四种恐惧,从另一角度来看,假使我们放弃基本动力中的任何一种,就会失衡,把我们导向其中一种人格。我们将逐步介绍每一种人格,并且详述每个人个性中,或多或少的倾向。若明显地偏向某一种人格类型,表示与幼年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而一个活在这四种基本动力中,处处和谐均衡的人,就能够远离四大恐惧原型。
一开始这四种人格只是有些微的偏向,若片面性明显且突兀,就超过了极限值,成为四种基本人格的变体,心理治疗和精神分析学上称之为分裂、忧郁、强迫与歇斯底里人格。当然,这并不表示大部分人都得了神经官能症{1}。
本书在叙述四种关于生命的病症时,也逐一讨论健康的人的片面人格,以及轻微、严重、*严重的心灵创伤。人的性格气质是讨论时的一个要素,我也把重点放在我们的成长背景上。
其次要提醒读者,本书以精神分析、心理治疗的知识与经验的理论为基础,来介绍四种人格的典型特质,不采取宿命论或骤下断语的方式,而是从人的特质或性情着手;性情与生俱来,难以扭转,只有安之若素。我要谈的与此略有出入。
本书也介绍其他的矛盾,生命中不合理的要求:同时追求永恒与多变,因而要克服对消逝以及既定的规律与事实的恐惧。
根据上述,我们认识了四个恐惧的原型,整理如下:
一、害怕失去自我,避免与人来往;
二、害怕分离与寂寞,百般依赖他人;
三、害怕改变与消逝,死守着熟悉的事物;
四、害怕既定的事实与前后一致的态度,专断自为。
以宇宙为例,可以类推出四种基本的挑战,人类在自己身上也找得到相互抵触、同时互补的动力。它们千变万化,与我们形影不离,不断向我们索讨新的答案。
项挑战,譬喻中的“自转”,我们要做一个的个人,肯定自我的存在,与其他人有所区别,个性如假包换,无人能取而代之。汲汲营营追求与众不同,疏离感日增,午夜梦回,寂寥的大浪打过来,恐惧便如潮涌,对我们造成威胁。种族、家庭与民族,年龄、性别与信仰,职业或社团,使我们与别人相关联,互为生命共同体,但“我”仍然是一个独立、具有特质,与别人不一样的个人。例如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不会混淆,这实在很有意思。我们的存在有若一座金字塔,具有所有建筑物的基础与共同性,但越是接近塔尖,就越特别、越异于其他建筑物。在个人化的过程之中,荣格如此称呼成长的程序,接受以及发展自己的特色之时,我们会渐失归属的安全感,不再“与别人一样”,继而在彷徨不安中,体会到作为一个个人的寂寞况味。我们越是要和别人不一样,就越感到孤寂、不安、不被了解、被拒,甚至被排挤。与此相反,如果我们不敢探险,没有发展成为独立的个体,把自己藏在群体的规格之中,如此一来,我们的人与人格就不臻完整。
第二项挑战,譬喻中的“公转”:我们对这个世界、生活与周遭的人敞开心扉,与人交往,也与很另类的人交流。广义说来,就是兴冲冲地活着。但有的人因此害怕失去自己,变得依赖,任凭别人摆布,质疑自己的处世能力,担心自己只会顺着别人的意思、不考虑自己。害怕变得依赖,不敢把自己“交出去”,但这又让我们有施展不开的无力感,忸怩不安。鼓不起勇气突破困境时,我们变成孤立无援的个体户,不与人来往,没有归属感,没有安全感,人我皆不识。
目录
译序 漫山遍开的鲜花
序言 战胜恐惧,求得心灵和谐
章 害怕把自己交出去——分裂人格
把自己藏起来:分裂人格诊断
距离
猜疑
避风港
恼人的渴慕:分裂人格的感情世界
爱与被爱
责任与情感
性与爱
奉献与猜忌
不加修饰的愤怒:分裂人格的侵略性
目的一:宣泄
目的二:争取
敏感的新生儿:分裂人格的成困
不被照顾
不被关爱
过多刺激
特定环境
他们恐惧什么:分裂人格的故事
行为怪异的音乐家
局外人
黑白两色:分裂人格的行为模式
淹没
自闭
敏感而脆弱
天才与精神异常:分裂人格的多种面貌
第2章 害怕做自己——忧郁人格
零距离:忧郁人格诊断
比亲密还要亲密:忧郁人格的感情世界
温柔的迫害:忧郁人格的侵略性
宠爱或拒绝:忧郁人格的成困
他们恐惧什么:忧郁人格的故事
生命的客体:忧郁人格的行为模式
第3章 害怕改变——强迫人格
永远到底有多远:强迫人格之诊断
握在掌心里的情感:强迫人格的感情世界
狡猾的愤怒:强迫人格的侵略性
“你不可以”:强迫人格的成困
他们恐惧什么:强迫人格的故事
套路固定的生活棋局:强迫人格的行为模式
第4章 害怕既定的规律——歇斯底里人格
既定即不定:歇斯底里人格诊断
天生情种:歇斯底里人格的感情世界
先下手为强:歇斯底里人格的侵略性
榜样的阴影:歇斯底里人格的成果
他们恐惧什么:歇斯底里人格的故事
谎言筑成的城堡:歇斯底里人格的行为模式
结语
作者介绍
弗里兹·李曼(1902-1979),心理学家及心理分析专家。 慕尼黑心理研究及治疗研究所(现为心理分析与治疗学院)创始人之一,该处心理分析讲师,同时是心理治疗诊所的开业医师。因为在心理分析上成就斐然,成为美国纽约心理分析学会的荣誉会员。本书是他有名的一本著作
文摘
序言
读完《直面内心的恐惧》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作者以一种极其深刻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为我们揭开了“分裂”、“忧郁”、“强迫”和“歇斯底里”这四种人格模式的神秘面纱。我过去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可能过于片面和标签化,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症状,而是深入到这些心理困境的根源,探讨了它们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我尤其被作者对“分裂”人格的解读所震撼,他没有将患者描绘成怪异的个体,而是展现了其内在的痛苦挣扎和对完整自我的渴望。对于“忧郁”,书中触及了那些我们常常忽略的、不易察觉的失落感和无力感,以及它们如何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强迫”和“歇斯底里”的分析,则让我理解了那些看似不可理喻的行为背后,其实隐藏着对失控的恐惧和对关注的渴望。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人类心灵的脆弱与坚韧,也让我对那些在内心深处与自己搏斗的人们,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共情。它不是一本速成的“自我救助”指南,而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探索,需要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
评分《直面内心的恐惧》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冲击,是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正常”与“异常”的界限。作者并没有将“分裂”、“忧郁”、“强迫”、“歇斯底里”这些概念简单地归类为病态,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在普遍人性中的根源。他指出,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可能存在着这些特质的某些侧面,只是在某些人身上表现得更为极端和困扰。我尤其被书中对“分裂”人格的解读所打动,作者强调了这种人格背后可能存在的对自身情感的分割和压抑,以及在创伤经历后,个体为了生存而形成的自我保护机制。对于“忧郁”,书中阐述了它不仅仅是悲伤,更可能是一种深刻的无力感和失落感,如何影响着个体的认知和行为。而“强迫”和“歇斯底里”则被视为应对内心不安和寻求连接的复杂方式。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在于,它没有给人带来恐慌,反而引发了对自我和他人更深刻的理解和包容。它鼓励我们去面对内心的不完美,而不是一味地逃避或否定。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有力量,它直接、犀利,但又饱含着对人性的深刻关怀。作者在剖析“分裂”、“忧郁”、“强迫”、“歇斯底里”这四种人格模式时,并没有使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心理机制呈现出来。我尤其喜欢他对“歇斯底里”人格的描述,那种情绪的戏剧化,以及背后对被看见、被理解的渴望,被描绘得非常生动。他让我们看到,那些看似不可理喻的行为,往往是内心深处痛苦的呐喊。对于“强迫”型人格,书中揭示了其背后对失控的深深恐惧,以及为了维持秩序而付出的巨大代价。而“忧郁”则被描绘成一种吞噬生命的灰色阴影,作者用细腻的笔触,让我们感受到那种被剥夺了快乐和希望的深切痛苦。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仿佛在与一个个真实的灵魂对话,理解了他们内心的挣扎,也感受到了他们对温暖和连接的渴望。这本书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愿意去接纳和关怀那些在内心深处遭受痛苦的人们。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深邃的蓝紫色调混合着一些破碎的几何图形,仿佛预示着内心世界的复杂与挣扎。我在书店里随手翻开,就立刻被文字的力量所吸引。作者的笔触既犀利又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温柔,他没有简单地将“分裂”、“忧郁”、“强迫”和“歇斯底里”这些标签化的人格障碍呈现在读者面前,而是深入剖析了它们形成背后的深层心理动因。我读到了一些关于童年创伤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成年人格的案例,那些被压抑的情感是如何在日后以扭曲的方式爆发出来的。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一味地强调病态,而是通过细腻的叙事,展现了即使在最黑暗的内心角落,也可能存在着求生的本能和自我疗愈的微光。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联想到自己生活中或亲友身上的一些经历,仿佛透过书页,看到了那些曾经难以言说的困惑,有了更清晰的理解。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可能隐藏的阴影,引发了对自我和他人更深层次的同情与思考。它不仅仅是关于心理疾病的学术探讨,更是一场关于人性的深刻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心理学教科书,而是以一种充满故事性和画面感的方式,将复杂的心理学理论融入其中。作者仿佛一位技艺精湛的导演,为我们精心编排了一出出关于内心挣扎的戏剧。我特别喜欢他对于“歇斯底里”人格的描述,那种在情感爆发中对关注的极度渴求,以及背后隐藏的脆弱,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他并没有批判,而是带着一种理解去剖析,让我看到了这种人格模式的形成可能与早期的情感忽视有关。对于“强迫”型人格,书中细致地展现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强迫行为,是如何成为个体应对内心焦虑的工具,以及这种过度控制最终带来的束缚。而“忧郁”则被描绘成一种弥漫性的阴影,吞噬着生活的色彩,作者通过生动的比喻,让我深刻体会到那种无声的痛苦。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仿佛在与不同类型的人格进行对话,理解了他们的孤独、他们的恐惧,以及他们对平静的渴望。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在阅读后进行深入思考的书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