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承天皇太后:萧绰传 王徳忠著 9787206068195

辽承天皇太后:萧绰传 王徳忠著 978720606819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徳忠著 著
图书标签:
  • 辽史
  • 萧绰
  • 辽承天皇太后
  • 契丹史
  • 历史人物
  • 传记
  • 王德忠
  • 历史
  • 女性史
  • 北方民族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乐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吉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6068195
商品编码:2957504161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辽承天皇太后:萧绰传

定价:58.00元

作者:王徳忠著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6-01

ISBN:978720606819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萧绰是辽朝历*富盛名的政治家,她以“承天皇太后”的身份总摄军国大政。和宋真宗确立了“澶渊之盟”,开创了宋辽和平发展时期,为推动历史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本书着力反映了萧绰这位活跃在辽朝历史舞台上近半个世纪的高统治者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反映她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反映与萧绰有关的人和事。

目录



 争皇权同根相煎急
 频“中衰”堪称忧
第二章
 耶律贤应运登皇位
 萧燕燕奉命人宫闱
第三章
 挽狂澜皇后参大政
 亲姐妹反目成仇敌
第四章
 保燕蓟皇后出奇谋
 退宋军高梁河大战
第五章
 遵遗诏皇后摄国政
 败曹彬得胜歧沟关
第六章
 妒贤能潘美臭万年
 尽忠死杨业美名传
第七章
 屡兴师太后御征鞍
 结秦晋澶渊成和议
第八章
 韩德让遵命辅幼君
 得眷遇远过辟阳侯
第九章
 皇太后摄政廿七载
 圣宗帝承恩光大业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史海钩沉:从汉唐到清初的权力更迭与文化交融 一部跨越千年的中华帝国兴衰史诗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细腻入微的笔触,带领读者穿越中华文明数千年的漫长画卷,聚焦于几个关键的历史转折点,深入剖析了不同时期权力结构的演变、民族关系的复杂性,以及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创新。我们不关注某一个特定人物的生平,而是致力于描绘推动历史巨轮滚滚向前的底层逻辑和时代精神。 第一编:早期帝国的奠基与挑战(先秦至魏晋南北朝) 本篇聚焦于中华文明早期国家形态的构建与随之而来的深刻危机。从周代的礼乐制度如何塑造了早期政治伦理,到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下的思想大爆发,我们看到早期政治智慧的萌芽。秦的统一,以其高效而残酷的中央集权模式,为后世帝国奠定了基本框架,然而,这种集权模式的内在张力也为王朝更迭埋下了伏笔。 汉代是第一个将儒家思想提升为国家正统意识形态的时期。本部分详细考察了汉武帝时期对内加强专制,对外开拓疆土的内外政策,特别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如何深刻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维定势。然而,伴随强盛而来的是地方豪强势力的坐大与外戚宦官的干政,最终导致了东汉的衰落。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文明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大变局”阶段。中央政权的软弱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大规模内迁,引发了空前的民族大融合与文化冲突。我们不再仅仅关注前秦的昙花一现或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而是着重分析在战乱与分裂中,士族阶层如何通过玄学与清谈构建起新的文化话语权,佛教如何得以在民间与宫廷间迅速传播,并最终塑造出兼具“刚健”与“清幽”的南北文化景观。这一时期的政治碎片化,恰恰孕育了隋唐盛世所需要的制度与文化基础。 第二编:盛世的结构与内省(隋唐五代) 唐朝的建立,标志着一次成功的制度整合与文化融合。本篇将重点解析隋朝开创的科举制度,如何重塑了官僚阶层的选拔机制,为帝国注入了新的活力。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在权力制衡上的精妙设计,以及府兵制、租庸调制等经济基础的运行机制,构成了支撑“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的坚实支柱。 然而,盛世的背后潜藏着结构性的危机。我们深入探讨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原因,它并非简单的边疆叛乱,而是土地兼并、藩镇割据以及国家财政体系崩溃的总爆发。五代十国的历史片段,则展示了中央权威瓦解后,地方军阀如何以军事实力为后盾,进行残酷的权力循环。 唐末的衰落并非意味着历史的倒退,而是为宋朝的“文治”转型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五代十国如同一个熔炉,将胡汉的军事经验、文化的兼收并蓄推向极致,等待下一个更精细化管理时代的到来。 第三编:理性的重塑与帝国的再平衡(宋辽金元)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军事上相对积弱,但经济、科技与文化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篇详细梳理了宋朝“重文抑武”基本国策的形成逻辑,以及它如何催生出发达的商业经济、市民文化和高度成熟的文官政治。 我们不再简单地评价宋朝的“积弱”,而是探讨它在治理模式上的创新——通过文官系统对军队的有效制约,换来了社会内部的长期稳定与思想的繁荣。理学的兴起,代表了知识分子对儒家思想在应对佛老挑战后的深度重构,它试图为社会秩序与个人道德提供一套更具内在逻辑的哲学支撑。 与此并存的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崛起。辽、金的建立与宋朝的对峙,构成了复杂的“多极并存”的历史图景。本书着重分析了这些政权如何在其统治区域内,发展出独特的“因俗而治”的治理策略,以及他们对中原文化的吸收与改造。 蒙古人的崛起是历史的又一次剧变。元朝的建立,标志着历史上第一次由非汉族建立的、统治全中国的王朝。本篇着眼于元代复杂的民族等级制度(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以及其作为庞大帝国,如何通过驿站系统和军事力量维持对广袤疆域的控制。这种大规模的征服与整合,对欧亚大陆的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四编:集权的巅峰与内在的僵化(明清早期) 明朝的建立,是对元朝统治模式的“拨乱反正”,但其政治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前朝制度的继承与强化。本篇聚焦于朱元璋如何通过废除丞相、设立内阁、特务机构的出现,将皇权推向了中国古代政治权力的绝对巅峰。 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商品经济的活跃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我们考察了张居正改革的局限性,以及文官集团内部的党争如何消耗了帝国的能量。 清朝的入关,是又一次成功的民族融合与制度创新。本篇分析了清初“满汉并重”的政治格局,以及“摊丁入亩”、“一体当差”等改革如何暂时缓解了明末遗留下来的财政危机和社会矛盾。康乾盛世的景象,是国家力量的集中体现,但这种高度集中的“盛世”,也因其对思想的严密控制(如文字狱的泛滥)和对制度创新的抑制,为后来的停滞埋下了伏笔。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景式的视角,展示中华文明在面对内生矛盾与外来冲击时,如何不断进行制度的试验、文化的整合与权力的再平衡。它不是对某个英雄的赞歌,而是对历史进程中复杂力量相互作用的深度探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又不失大气的设计风格,初看之下就给人一种庄重而又不失韵味的感觉。纸张的质感处理得非常到位,捧在手里有种厚实而又细腻的触感,这在如今这个越来越追求轻薄的时代,实在难得。尤其是封面烫金的字体,在灯光下闪烁着低调的光芒,仿佛将人瞬间拉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之中。装帧的细节处理,比如书脊的加固和内文排版的疏密得当,都体现了出版方在制作上的用心良苦。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分隔处采用的插图样式,虽然没有直接描绘历史场景,但那些抽象的图腾和纹饰,却巧妙地营造出一种古朴典雅的氛围,让人在阅读的间隙中得以短暂地沉浸和回味。这种对实体书本体的重视,无疑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让人忍不住想要珍藏。可以说,从拿起这本书的那一刻起,视觉和触觉上的享受就已经开始了,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细细品味的工艺品,为接下来的阅读旅程奠定了极为坚实和愉悦的基础。

评分

整体的阅读体验,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精心构建的历史场景之中,而不是单纯地在阅读历史资料。作者在构建那个特定时期的社会图景和文化氛围上,下足了功夫。从衣食住行到礼仪风俗,从边疆的铁血征伐到宫廷内部的暗流涌动,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细节考究到了令人赞叹的地步。这种全景式的铺陈,使得书中的人物不再是教科书上刻板的符号,而是活生生存在于那个特定时空下的个体,有着他们各自的理想、局限和情感。阅读过程中,我不禁会被那些描绘的场景所感染,时而为局势的紧张而屏住呼吸,时而为人物的抉择而感到唏嘘。这种沉浸式的阅读感受,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作者对历史环境的深刻理解和高超的文学再现能力。它成功地将冰冷的史料转化为了有温度、有色彩、有声音的故事,极大地丰富了我的历史想象空间。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或许是它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它没有将历史人物简单地划分为“好人”或“坏人”,而是将他们置于特定的历史洪流中,展现了他们在巨大压力下所做的艰难取舍和人性的光辉与阴影。那些至高无上的权力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牺牲和孤独,作者对此的刻画尤为精妙。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情境设置,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即便是站在历史的顶端,依然是血肉之躯,有着凡人的恐惧、渴望与挣扎。这种对历史人物的“去神化”处理,反而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更容易引发现代读者的共鸣。它让我们思考,在面对历史的十字路口时,我们自己会做出怎样的选择。阅读结束之后,脑海中留下的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脉络,更多的是对权力、女性在历史中的角色以及命运无常的深刻反思。

评分

如果说一本优秀的历史读物需要有扎实的史料支撑,那么这本书在引述和考证方面展现出的专业度,绝对是值得称道的。在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每一个关键节点上的审慎态度。他似乎总是在历史的各个版本之间进行精妙的权衡和辨析,并清晰地呈现出自己倾向于采纳的论点,同时也会尊重并提及不同的历史观点。这种严谨的治学精神,让读者在享受故事的同时,也建立起了对历史真相的尊重和敬畏。它并非简单的历史故事复述,而是带着强烈的求证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在进行梳理和阐释。这使得即便是对该段历史有所了解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和更深入的认识。它在确保故事性的流畅和精彩之余,从未在学术的严谨性上有所妥协,这在同类题材的作品中是相当难能可贵的品质。

评分

初翻开内文,那种扑面而来的文字力量感,是近期阅读的许多作品中所不常见的。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开篇没有急于堆砌大量的史实背景,而是选取了一个极具张力的历史瞬间作为切入点,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说书人,用悬念和情感的张力迅速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行文之间,文笔流畅,用词考究,既有史书的严谨,又不失文学作品的生动性。尤其是在描绘人物内心活动和复杂的朝堂权谋时,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仿佛能透过文字看到人物眼中的挣扎与权衡。我欣赏他那种克制却有力的叙事风格,没有过度渲染,而是通过精准的事件和对话来展现历史人物的复杂性。这种叙述方式要求读者主动去思考,去解读字里行间隐藏的深意,极大地增加了阅读的参与感。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枯燥乏味,反而像是在跟随一位博学的智者,一步步揭开尘封已久的谜团,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下一页会展现怎样的精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