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科学家眼中的可怕未来
定价:29.8元
作者:杜礼青
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517109624
字数:194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每篇开头都有一个穿越的小故事,充满了想象,使读者快速进入那个奇妙有趣的未来世界。带着这种兴趣和不解,下面会为你详细介绍科学家的预言,有理有据,不仅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同时积累了科学知识。
市场上关于科学预言的书,要么是末日,要么是灾难,要么是少儿科普。缺乏一本能够全面描绘未来世界,文章又风趣幽默的书籍,本书做到了。读者可以跟着“陈小北”畅游那个奇妙世界。
无论孩子,还是成人,都对未来充满了好奇,就像2012年,我们曾经为之狂热,即便*后发现是假的。因为相对于过去,我们更加关注明天的命运,迫切想知道未来自己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哪怕只是假设。
内容提要
未来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这是很多人都十分好奇的问题。
在这本书里,科学家为我们预设了诸多不可思议的猜想。比如,科学家预言,50年后人可以从动物身上移植器官,还可长生不老;1000年后,人有可能变成“大怪物”;几百万年后,男人可能消失,而地球也可能走到尽头……
这些都可能变成现实吗?我们在预言中找寻答案。预言,有可能是谎言,但也可能会成为现实,就像达芬奇曾在绘画中预言过今天的飞机和坦克一样。
预言不是迷信,而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猜想。读懂预言,我们才能够真正了解人类的命运和那个未知的世界。
目录
作者介绍
杜礼青,江西吉安人,自由职业者。从小对科学、文学兴趣浓厚,涉猎比较广泛,业余时间常以学东西自娱自乐,主要包括科普、小说及童话等体裁的创作。目前,在榕树下网站已发表《在路上遗忘》《雨染青春》《灰色童年》《温暖向阳》等多篇作品。
文摘
部分够雷:这听上去挺稀奇的
1时空旅行——永恒国度,长生不老
顾小天坐着时光之车穿行到了500万年后的地球,惊呆了,从来没想过,500万年后的地球上,居然会有直冲云霄的列车,打开望远镜,蔚蓝的天空中,竟漂浮着无数的列车专用轨道。
带着满满的好奇,顾小天拉住附近的一位小伙子问道:“朋友,能跟我讲讲这往天上建造的列车轨道是怎么回事吗?”
小伙子冷漠地瞥了他一眼,头也不回地往站台去了。顾小天有些失落,但在小伙子转身的时候还是发现了异样。背上居然装有一个指示灯,此时显示黄色。
在附近转了会儿,顾小天感到肚子饿,便去了附近的一家中餐厅吃点东西。老板是个笑容满面的中年男子,脸色红润,舒展着眉头。仔细打量老板一番后,顾小天试探性地问道:“老板,能跟我讲讲天上的列车轨道是怎么回事吗?”
老板愣了下,停止了手中的活儿,问道:“你多少岁了?”
“28岁,我是从500万年前的地球穿越过来的。”
“原来如此,我1000岁了。”老板似乎一点都不惊讶,云淡风轻地回应着。
“这怎么可能,人生长不过一百年?”
“这里的人都是长生不老,我算年轻的。”
顾小天惊呆了,本以为自己从500万年前的地球穿越过来已经很神奇了,想不到还会碰到比这更神奇的事情。
老板见顾小天一脸怀疑,不紧不慢地解释道:“在中国古代,秦始皇就已经派人寻找过长生不老之药,想要通过药物的力量达到长生不老的地步,这段历史你听过吧?”
顾小天拼命点点头,期待着下文。
“但经过百万年的研究,人们发现通过药物维持寿命是不能够永恒的,多只能延年益寿,因此,科学家改变了研究方向,开始研究人类的大脑,然后发现通过移植记忆的方式可以帮助人们获得长生不老。”
听完老板的讲诉,顾小天依然是一头雾水,根本不懂移植记忆怎么会长生不老。
“这样跟你说吧,人的身体器官就相当于一个计算机的硬件,而人的记忆就是计算机的软件,硬件坏了,可以换,只需要重新安装软件就行。你看到那些通往外星球的机器人没,他们都是没有软件的硬件,因为地球资源有限的问题,他们需要去别的星球加工成人体,然后再回到地球,重新植入记忆。你看,我已经去了无数趟了。”
老板指着自己背部的显示灯,发出微弱的绿色光芒。
旁边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笑嘻嘻地凑了过来:“老爸,你该换个身体了。”
“乖女儿,我申请的身体机器人已经去5672号星球加工了,这个礼拜会回来。”
姑娘从旁边端了一杯水,瞥了顾小天一眼,离开了原地。
老板很热情,讲了许多,还告诉他地球所有人的记忆都存放在地球大的数据库中,另外还有备份,那里有专门的组织管理和控制,一个人临死之前,把他的记忆移植到电脑芯片中,然后植入到兼容的身体机器人中,又可以复活,除了肉体不再是自己的,思想和记忆都不会改变。更让人惊讶的是,这种身体机器人所有的器官和正常人一样,通过细胞和组织构成,在意义上来说,就是人类。
顾小天若有所思地离开了餐厅,突然想要去这个全球大的记忆存储数据库看看,顺便把自己的记忆也留在那里,像那些人一样长生不老。但是仔细一想,在500万年前的地球,还有自己的父母和朋友以及自己的爱人,打算回去。
他抬头看了看头顶呼啸而过的飞天列车,自言自语道:“长生不老也不难嘛。”
科学家的预言:人类有可能移植自己的记忆
在美国科幻电视剧《卡普里达》中,女主佐伊格雷斯顿曾将自己的记忆移植到计算机中,看起来很荒诞,但如果真的实现了这个目标,人类就可以随时将自己大脑的记忆拷贝到计算机中,让你拥有一个数字化的备份,就算你肉身去世了,你的数字化备份仍可以活在世上,然后移植到一个按你模样打造的机器人身上,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长生不老。
关于记忆的移植,科学家一直在探索中。是的,把记忆移植到另一个生命体上,看起来很荒谬,但事实上,经过科学家的研究是可行的。
早的移植是移植情绪记忆。1994年5月,记忆移植手术在老鼠身上进行。当时英国科学家沃克斯通过多次强烈刺激,让老鼠喜亮怕暗,随后通过“脑汁抽注法”再进行移植。实验的结果证明,记忆可以移植。
得知这件事情后,不少科学家开始了记忆移植手术。1996年,美国国防部军事生理中心进行了“运动记忆移植”实验,输出记忆的是海豚特德。他们利用“芯片移植术”,对特德的记忆区域进行探测,掌握好该区域的脑电波、生物磁场、神经肽传递的信号等因素后,进行了信息复制。随后,他们把复制好信息的芯片,植入了美洲棕熊塔林的大脑记忆区域,芯片通过电能释放存储的信息。
结果出现了很神奇的事情,原来不会游泳的棕熊居然能灵活自如地在水中嬉戏。当然,随着观察时间的增加,棕熊逐渐失去了这项功能,原因是芯片附带电池电能被耗尽。
3个月后,他们又进行了第二次实验,此次实验的对象是另一头小棕熊,不料由于植入芯片附带电池电流过足,导致棕熊大脑记忆区域紊乱,终显得异常笨拙。
通过这次实验发现,植入电流有限的记忆芯片,只能保存一段时间的运动记忆。
当然,科学家们对记忆移植的研究并未因此停止。科学家通过切割移植动物大脑部位,成功地实现了直接的记忆移植后,又开始了对人脑进行移植,虽然一些简单的实验都取得了成功,但发现由于人的大脑含有190亿个细胞,容量太大,根本无法完全将一个人的记忆实现移植,目前又陷入了停滞时期。但我们坚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我们期待着记忆移植成功的那天,就像上篇故事中描绘的那样。
这样的话,是不是意味着,长生不老也很有可能实现呢?那么,你准备好了吗?
序言
当我在书店或网上看到《RTDK 科学家眼中的可怕未来》这本书时,立刻被它的名字吸引住了。一个“可怕”的未来,而且是“科学家眼中”的,这预示着这本书的内容绝非泛泛而谈,而是可能充满了深刻的洞察和严谨的推理。我一直觉得,科学家的预见往往比普通人的想象更加精准,因为他们掌握着最前沿的知识和最尖端的研究方法。他们能够从数据中读出趋势,从理论中看到端倪,从而描绘出我们普通人难以企及的未来图景。这本书所探讨的“可怕未来”,究竟是哪些科学技术的发展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是人工智能的崛起可能威胁人类的统治地位?还是生物技术的发展模糊了人与自然的界限?亦或是环境问题日益加剧,导致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变得面目全非?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用一种清晰、有条理的方式,将这些复杂的科学议题展现在读者面前,并让我们了解科学家们是如何看待这些潜在的危机,以及他们是否对这些危机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案。这本书的出版信息,中国言实出版社,也让我对其内容质量充满信心,相信这将是一部值得仔细阅读和思考的佳作。
评分作为一个对科学发展趋势颇为关注的读者,我一直认为,理解未来趋势的最佳途径之一就是倾听那些站在科技前沿的科学家们的观点。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承者,更是创新的推动者,他们的思考深度和广度,往往能为我们描绘出超越想象的图景。这本书的名字《RTDK 科学家眼中的可怕未来》本身就带有一种强烈的吸引力,它暗示着我们即将接触到的并非是童话般的乌托邦,而是可能充满挑战甚至令人不安的现实。这种“可怕”并非是廉价的恐吓,而是源于对科学发展潜在风险的深刻洞察。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那些可能颠覆我们现有社会结构、伦理观念甚至是生存方式的科学技术,比如那些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能源领域可能出现的突破性进展,以及它们可能带来的伦理困境和治理难题。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从中了解到科学家们是如何看待这些挑战的,他们是否提出了应对策略,或者仅仅是发出预警。这种思考的深度和前瞻性,正是吸引我阅读的巨大动力,也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启示,更好地理解我们正身处的时代以及即将到来的未来。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以一种既神秘又带点末世感的风格,成功地勾起了我的好奇心。黑暗的色调,加上一些未来科技感的元素,仿佛预示着即将展开的非凡旅程。在拿到这本书之前,我就对“科学家眼中的未来”这个主题充满了期待。科学家的视角总是那么独特,他们能从数据、理论和实验中窥见我们普通人难以想象的可能性,有时是令人振奋的进步,有时则是令人警醒的危机。所以,我满怀着一种既紧张又兴奋的心情,准备翻开这扇通往未知的大门。这本书的出版信息,比如“中国言实出版社”,也让我对其内容充满了信心,相信这会是一部经过严谨编辑和出版的优质读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那些在实验室里埋头苦干的智慧大脑,究竟看到了怎样一个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就会变成现实的世界。是人工智能的崛起,还是气候变化的严峻考验?抑或是基因技术的突破,又或者是太空探索的全新篇章?这些问题在我脑海中盘旋,等待着作者在书中一一解答。
评分从书名《RTDK 科学家眼中的可怕未来》以及作者和出版社的信息来看,这本书很可能是一部具有前瞻性和深度思考的科普读物。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将复杂的科学概念以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给大众的著作抱有极大的兴趣。科学家们往往拥有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但如何将这种理解传递给非专业读者,并引发他们的思考,则是一门艺术。这本书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它无疑将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我特别关注的是“可怕未来”这个词所引发的联想,这似乎意味着作者并没有回避科学发展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是正视并深入探讨了这些潜在的风险。这对于我们普通大众来说尤为重要,因为我们往往更容易被科技带来的便利所吸引,而忽略了其背后可能隐藏的危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严谨的论证,让我们对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能够提前做好准备,无论是个人层面还是社会层面。这种对未来风险的审视,本身就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也能够促使我们更加审慎地对待科技的发展。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RTDK 科学家眼中的可怕未来》,光听上去就充满了悬念和吸引力,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我一直认为,科学家的视角往往是最能触及事物本质的,他们能够从微观的粒子到宏观的宇宙,从生物的基因到人类的社会,看到我们普通人看不到的联系和规律。而“可怕未来”这个词,则暗示着这本书的主题并非是轻松的畅想,而是可能带有警示意义的深刻探讨。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揭示一些我们可能尚未意识到的科学发展趋势,以及这些趋势可能带来的颠覆性后果。也许是人工智能失控的风险,也许是气候变化无法逆转的严峻现实,又或者是基因编辑技术所引发的伦理争议。这些都是当前社会广泛关注但又可能缺乏深入理解的话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清晰的逻辑和翔实的例证,带领读者走进科学家们的思考世界,了解他们对未来的担忧,以及这些担忧的科学依据。同时,我也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思考,如何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并为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