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新思文库 知识大融通:21世纪的科学与人文(爱德华 威尔逊作品系列)
定价:68.00元
作者:爱德华·威尔逊 梁锦鋆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50865383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知识大融通:21世纪的科学与人文》是“当代达尔文”“知识的巨人”“社会生物学之父”爱德华·威尔逊颠覆常识、打破认知壁垒、时代思维的巨著!他生动推演人类知识谱系的进化历程,展现融通为各学科带来的革命性突破,描绘了一幅激动人心的未来知识蓝图。继承牛顿、爱因斯坦和理查德·费曼以来的开创性道路,威尔逊带领我们踏上了一段跨越科学与人文的非凡旅程,以寻求所有人类知识的融通。
这是一场浩大的知识历险。从大脑中的化学反应,到文化的基因基础,从颜色语言受到的遗传学限制,到《洛丽塔》中蕴含的生物学原则……威尔逊轻松跨越科学与人文的鸿沟,自如穿梭于物理学、人类学、心理学、哲学、宗教、伦理与艺术等各领域间。这位殿堂级的科学大师用清晰、雄辩的文字,将人类知识的新进展巧妙地编织到了一起,完成了这部博大精深又妙趣横生的著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才能登上知识的*,将今日破碎的知识风景尽收眼底。读过此书,我们将以全新的方式理解知识。
融通,关乎人类历史,更关乎人类未来。今天的文化积累已让人类拥有可以改变自身生物本性的力量,以科学探究人性奥秘的新时代已到来。在一个更广阔的时空背景下,人性与文化、自我与社会都将被重新定义。威尔逊以无与伦比的雄心壮志提出融通计划,坚信它将赋予未来人类一种分析和预测的强大力量,让我们有能力应对即将到来的巨变。
这是一部我们时代里程碑式的著作,融通的构想也必将成为人类认识自身与世界的一个新起点。威尔逊对未来世代知识图景的大胆想象,凝聚了他毕生对人类、知识和社会进化的深刻思考,极具独创性和启发性。每一位善于思考、关心未来的读者都应该认真聆听。目录
章 爱奥尼亚式迷情 // 001
我相信这就是爱奥尼亚式迷情的源头:追求客观的真实性,而非神的显现,这是另一种满足宗教的饥渴的方法;它的中心思想,正像爱因斯坦所了解的,是知识的统一。一旦某些知识统一到的程度,我们就可以了解我们是谁,以及我们为什么会在这里。
第二章 学术的主要分支 // 011
科学和人文艺术是由同一台纺织机编织出来的;我们可以从基因进化到现代文化这整个悠久的历史中,看到有关这台纺织机的起源、本质,以及人类处境的一般诠释。这种融通的因果诠释,使得每一个单独的心智能够快速而正确地从共同心智的某部分前进到另一部分。
第三章 启蒙时代 // 021
启蒙运动从来不是一个统一的运动,它不是一条笔直的急流, 而是比较像三角洲上曲折前行的河流所构成的花边网络。启蒙思想家经常为一些基本问题相持不下,但他们意见重叠的部分很广、很清晰,也很合乎理性,都热切地想要去除世界上的迷信,把人类心灵从缺乏人性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第四章 自然科学 // 065
科学发展之前,神秘主义是探知未来世界有效的方法;尽管它能满足人类情绪上的需求,但成果却是零。巫师施咒语或在圣山上绝食,都不能召唤出电磁波谱;就连的宗教先知也对它一无所知。这不是因为神有所隐藏,而是因为巫师和先知缺乏只有经过努力学习才能获得的物理知识。
第五章 阿里阿德涅的线 // 095
当更多关联建立起来时,各学科也就能更圆满地由上贯通到下,由实体中特殊的部位一路贯通到普遍的分子和原子。但是,以相反的方向来建立融通性,也就是由普遍到特殊,相形之下却困难许多。简单地说,分析阿玛林果要比合成阿玛林果容易得多。
第六章 心 灵 // 137
心灵是一连串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经验,基本上是一种密码,代表感官印象以及对这些感官印象的记忆和幻想。其中的组成资讯,极可能是通过向量密码的方式来搜集整理和抽取使用,这种方法能够提供方向和大小。
第七章 由基因到文化 // 177
遗传学家给知识分子和决策者的赠言是:先选出你想要推扬的社会,然后再准备与它所具有的遗传率共存;不要反过来,只为了改变遗传率而提倡某些社会政策。如果想要得到佳的结果,栽培个人,而不是团体。
第八章 人性的适应能力 // 229
并没有任何证据显示,旧石器时代的基因在这段“开创的改革时期”消失了;它们仍然留在原地,继续制定人性的基本法则,尽管它们跟不上文化的进化,文化也无法将它们灭绝。无论好歹,这些基因都已经把人性带入了混乱的现代历史当中。
第九章 社会科学 // 253
我已经可以想象,通过对人类事务非理性部分的探索,我们能接续起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间隔。如果这样的结合真能达成,社会科学就能扩展时空范围,并且获得丰富的观念; 结合是社会科学获增预测能力的佳方式。
第十章 艺术和艺术的诠释 // 293
流传久远的艺术作品都极具人性,尽管它们是来自个人的想象力,甚至当创作者的幻想中出现不可能存在的世界时,他们所凭借的仍然是人类的根源。正如幻想大师冯内古特所说的:“艺术把人性置于宇宙的中心,不论我们属不属于这个中心。”
第十一章 伦理和宗教 // 333
道德行为的原始成分比旧石器时代的仪式更为久远,而宗教建立在伦理基础上,可能向来都以某种形式支持伦理规范。宗教拥有令人难以抗拒的影响力,并不仅仅来自道德的认可,但信仰若是盲目的,不论表达方式有多么热情,都不足以让人信服。
第十二章 为的是什么? // 373
我们如果依赖人工替代品来维持自身和生物圈的活力,所有的事物终将变得脆弱;我们如果抛弃其他生命,必定使我们人类变得永远贫乏;我们如果放弃遗传天性,接受仪器辅助下的理性,并且以进步为名,讲伦理、艺术和生命意义屈服于散漫不经的习惯之下,幻想自己如神一般尊贵,而不受古老传承的束缚,那么我们将变得什么也不是。
注 释 // 418
致 谢 // 470
作者介绍
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O. Wilson)
“当代达尔文”、“知识的巨人”。生于1929年,当今国际生物学界翘楚,演化生物学先驱,蚂蚁研究,殿堂级科学大师。《自然》杂志评价他为“既是*的科学家,也是的写作者”。《时代》杂志评选他为“全美*影响力的25人之一”、“世纪人物”。目前任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昆虫馆的荣誉馆长。
他以杰出的科学成就,引发了20世纪生物学的数次革命:提出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奠定现代物种保护的理论基础;创建“社会生物学”这一全新学科,引发整个知识阶层与社会大众的广泛讨论;倡导“生物多样性”概念,使其成为影响全球的环保理念。进入21世纪,他提出“知识大融通”,致力于搭建科学与人文之间的桥梁,并对人类的历史演化、当下处境和未来前景等问题做出深邃思考……获有100多项大奖,包括美国的国家科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克拉福德奖、泰勒环境成就奖、世界自然基金会颁发的金质奖章等。
他同时非常擅长著述,可以说是极具文采的科学家。先后以《论人性》和《蚂蚁》两度荣获普利策奖。此外,代表作还有《社会生物学》《缤纷的生命》《生命的未来》《知识大融通:21世纪的科学与人文》等。
梁锦鋆
台湾大学物理系毕业,哈佛大学生物物理博士,旧金山艺术学院硕士许可。曾担任哈佛大学博士后研究员、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研究专业人员。开过几次画展。译有《第三种文化》《科学并未终结》《艺术的意义》等书。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文字充满了智慧的光芒,它能够穿透表象,直抵事物本质。作者在阐述科学理论时,常常会引用历史典故,或者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让原本枯燥的科学变得生动有趣。我尤其欣赏他对于“认知”的讨论,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是如何学习、如何理解世界的。他提出,人类的认知是一个不断迭代和进化的过程,而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正是推动这一过程的重要力量。这种观点,让我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有了更深刻的反思。这本书也让我看到了科学与人文在塑造人类文明中的关键作用。科学的进步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和手段,而人文的精神则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价值的根基。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创造一个更美好、更可持续的未来。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内心更加充实,对世界的理解也更加通透。它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且能在不同人生阶段都能获得新启示的经典之作。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与其说是知识的颠覆,不如说是视野的拓展。它像一个巨大的望远镜,让我得以窥见那些平日里被我们忽略的宏大联系。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陷入一种“啊,原来是这样!”的顿悟之中。作者以一种近乎孩童般的好奇心,探索着从微观的原子世界到宏观的宇宙星辰,从古老的基因密码到复杂的人类情感。他擅长运用类比和隐喻,将那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我这个并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信息”的讨论,它贯穿了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乃至社会学,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理解世界的视角。原来,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信息处理系统,而人类文明的进步,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的高效传递和整合。这种跨学科的视角,打破了我以往固有的思维模式,让我开始关注不同学科之间的共通之处,以及它们如何相互启发、共同发展。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极具特色,有时严谨如学术论文,有时又如散文般娓娓道来,充满了智慧的火花和生活的温度。它没有冰冷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个性和思考,读起来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
评分读完这本《新思文库 知识大融通:21世纪的科学与人文》,我的脑海中激荡着无数的思绪,仿佛一夜之间,我见证了知识的宏大图景,也体会到了人文的深邃魅力。这本书的开篇就如同拨开迷雾的利剑,将科学与人文这两个看似独立却又息息相关的领域,以一种令人惊叹的方式编织在一起。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充满力量,他没有刻意去追求某种宏大的叙事,而是从一个个具体的科学发现,一个个深刻的人文思考出发,层层递进,最终构建起一个博大精深的知识体系。我尤其欣赏他对于生命科学和进化论的阐释,那些复杂的理论在他的笔下变得生动形象,仿佛我正置身于原始的丛林,感受着生命演化的奇迹。而当他将目光投向人类社会、历史文化时,又展现出一种令人震撼的洞察力,他能够从宏观的视角审视人类文明的走向,同时又不失对个体命运的关怀。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它能够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真理的渴望,对未知的好奇,以及对人类未来的责任感。它让我重新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些永恒的哲学命题,并尝试在科学的理性光辉和人文的温情脉脉中寻找答案。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将看似分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的书籍情有独钟,而《新思文库 知识大融通》无疑是其中翘楚。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科学知识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如何思考、如何学习的指南。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融通”的重要性,他鼓励读者打破学科界限,用一种更全局、更系统的方式去理解世界。我尤其欣赏他关于“复杂性科学”的探讨,它为我提供了一个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新框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复杂的问题,而这本书教会我如何从系统的角度去审视它们,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馈机制。它让我意识到,很多看似孤立的现象,其实都蕴含着深刻的内在联系。而且,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并没有回避那些科学的争议和未解之谜,反而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去探讨,鼓励读者自己去思考和探索。这种精神,正是科学进步的原动力。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更加活跃,对世界的认知也更加深刻。它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引导我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评分每次拿起这本书,我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它就像一个永不枯竭的知识宝库,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亮点。作者在探讨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时,并没有刻意强调某一方的优越性,而是展现了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他认为,科学的理性精神可以帮助我们更客观地认识世界,而人文的关怀则能引导我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我特别喜欢他对于“意义”的探讨,它不仅仅是哲学上的抽象概念,更是贯穿于科学研究和人文实践的根本动力。无论是探索宇宙的奥秘,还是关怀人类的命运,背后都蕴含着一种对“意义”的追寻。这本书也让我对21世纪的社会发展有了更深的理解。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需要一种跨学科的视野和人文的关怀,来引导我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它不仅仅是关于知识的传递,更是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有思想、有温度的人。它让我更加珍惜生命,更加热爱学习,也更加期待未来的无限可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