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大傢精要”叢書:商鞅
定價:20.00元
作者:申屠爐明
齣版社:陝西師範大學齣版總社
齣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61392935
字數:
頁碼:15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商鞅的名字,大傢都不陌生;“商鞅變法”,人人有所耳聞;商鞅後被“車裂”,眾所周知。但商鞅何以叫商鞅?“商鞅變法”具體怎麼變,有何曆史沿革?商鞅將死之時是如何惶恐如何被唾棄的?為何商鞅死後,他的思想還依舊被秦統治者使用,始皇帝甚至仗此建立瞭多民族統一國傢……《商鞅》撥開迷霧,探索其曆史真相。
《“大傢精要”叢書:商鞅》講述瞭戰國時期政治傢、改革傢、思想傢,法傢代錶人物商鞅的生平和在秦國變法的經曆,重點敘述和分析瞭他變法的時代背景、變法內容(改革戶籍製度、軍功爵位、土地製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民風民俗,製定嚴酷法律;重農抑商、奬勵耕織;收復河西等)以及《商君書》中體現齣的商鞅思想。
內容提要
《“大傢精要”叢書:商鞅》介紹瞭商鞅(約前390~前338),衛國人,又稱衛鞅、公孫鞅。戰國時期政治傢、改革傢、思想傢,法傢代錶人物。通過主持“商鞅變法”,改革秦國的戶籍、軍功爵位、土地、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製度以及民風民俗,製定嚴酷的法律,重農抑商、奬勵耕織,收復河西之地,使秦國變為強國,為後來兼並六國、建立多民族統一國傢奠定瞭基礎。他的思想也成為後世秦國國傢治理的指導思想。毛贊其為我國曆史上“首屈一指”的“利國福民之政治傢”。
目錄
章 商鞅的生平
一、商鞅的身世
二、商鞅的經曆
第2章 商鞅所處的時代
一、戰國初期的社會與各國形勢
二、秦國的曆史和現狀
第3章 商鞅入秦
一、秦獻公時期的改革
二、商鞅入秦
三、商鞅變法前的準備
第4章 商鞅變法
一、秦孝公的改革
二、商鞅的次變法
三、商鞅的第二次變法
四、商鞅遇害
五、商鞅的功過評說
第5章 商鞅及其後學派的著作
一、商鞅的著作
二、商鞅與《商君書》
三、商鞅的思想
四、商鞅學說思想對後世的影響
附錄
年譜
主要著作
參考書目
作者介紹
申屠爐明,1963年9月生。曆史學博士。現任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傢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從事中國古代思想史研究和教學工作。著有《孔穎達顔師古評傳》《常州學派研究》等。
文摘
《“大傢精要”叢書:商鞅》:
後來在秦國,由於功績卓著,秦封給他於、商二地十五個“邑”的地方作為奬賞,也就是說,他是這些地方的主人,或者說是高行政長官,所以他又被稱為“商君”。聯係他的本名,又稱為“商鞅”。因此,商鞅這個名字是他到秦國被封為商君以後纔有的。本書為瞭敘述的方便,對他一律用後世通稱的名字,稱作商鞅。
需要注意的是,在古代姓與氏有彆。這裏的“衛”“公孫”“商”都是古代的氏。很明顯,“衛鞅”是以圉傢的名稱作為氏.“商鞅”是以所居住地方的名字作為氏,“公孫鞅”是以王父的字作為氏。至於他的姓是什麼,據漢代曆史學傢司馬遷說,他的祖上本是姬姓。因為周天子姓姬,衛是周的同姓諸侯,當然與周天子同姓。不過,後來姓氏混一,也無須再作分彆。
商鞅的祖國衛國,是周朝初年分封的諸侯國。衛國的始封君叫衛康叔,名封,是周武王的同母少弟。原來武王剋殷以後,將殷餘民一部分封給紂王子武庚,以奉其先祀不絕。武王不放心,讓他的弟弟管叔、蔡叔監國。武王死後,成王繼位。成王年幼,由周公執政。這引起瞭管叔、蔡叔等人的不滿。他們到處散布流言說:“周公獨攬大權,不利於孺子(成王)。”商紂王的兒子武庚見機會來臨,乘機勾結管、蔡等人發動瞭武裝叛亂。周公受成王命東徵,殺武庚、誅管叔、流放蔡叔。東徵勝利後,又在周武王分封的基礎上,進行瞭第二次大規模分封諸侯。以武庚的股餘民封康叔為衛君。康叔就這樣被分封在黃河、淇水之間的殷墟,建立瞭衛國。到瞭周平王東遷時,衛武公與秦、晉、鄭三國之君因護送有功被載入史冊,周平王冊封衛武公為公。春鞦至戰國時代,衛亂不斷,父子相殺,兄弟相滅。到瞭衛成侯時,更加不濟,貶號日侯。衛國也因是一個小國傢,常常作為大國的附庸而生存。
衛國處於今河南北部、山東西部和河北南部一帶,國都在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衛雖然是小國,但因地處中原,交通便利,人口多,農業和手工業生産很發達,是各大國之間商品貿易的中心之一。由於經濟上的繁榮,文化藝術也很發達。不同學派的學者都在這裏活動過。衛靈公三十八年(前497),孔子到瞭衛國。衛靈公很敬重孔子,讓他得到瞭如同在魯國時的待遇。但孔子並不是為待遇而來,而是為瞭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理想不能夠實現,孔子便離開瞭。後來孔子的學生子夏也來到衛國,就在衛國的西河地方教授學生,屬於儒傢的一派。法傢的吳起也是衛國左氏人。商鞅齣生於沒落貴族傢庭,詳細的傢世等情況由於缺乏記載,已經不可詳考。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衛國這種濃厚的文化氛圍下,商鞅學到瞭各種知識,為將來的齣仕打下瞭堅同的基礎。
司馬遷《商君列傳》記載,商鞅在少年時代就很喜歡“刑名之學”。“刑”同“形”,“名”即名稱、名號。
……
序言
坦率地說,這本書在細節考證方麵的嚴謹性,達到瞭令人發指的地步。每一個關鍵論斷的提齣,背後似乎都有一疊厚厚的原始資料作為支撐。注釋的詳盡程度和參考引文的覆蓋範圍,都體現瞭編撰者極高的學術操守和不懈的求真精神。這不僅僅是一本供人消遣的書籍,更像是一部可以作為研究參考的工具書。在閱讀過程中,即便是對某些觀點持有不同看法的讀者,也會因為其背後紮實的論據而不得不停下來深思。這種建立在堅實基礎上的論述,賦予瞭全書一種不容置疑的權威感,讓人在閤上書本後,依然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知識重量,並對這種對真理的執著追求心生敬佩。
評分這本書最令人稱道的一點,或許在於它對“影響”與“遺産”的探討,那種穿透時空的深遠見解。它不僅僅滿足於復述曆史,更著力於剖析一個關鍵曆史人物的行為是如何如同漣漪般擴散,最終塑造瞭後世的政治生態和社會觀念。作者在論述中展現齣的全局觀和長遠視野令人震撼,能夠將看似零散的改革措施串聯成一個宏大而自洽的體係。這種宏觀的把握能力,讓人在閱讀時産生一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它提供瞭一個絕佳的框架,讓我們得以從一個更具曆史深度和前瞻性的角度,重新審視傳統與變革之間的永恒張力,這對於理解我們當下所處的時代背景,也具有極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評分文字風格上,這本書展現齣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平衡感。它既保持瞭學術研究的精準與嚴謹,避免瞭空泛的口號式論述,又通過巧妙的敘事技巧,將人物的復雜性格和內在掙紮生動地刻畫瞭齣來。行文間不時穿插的那些精妙的比喻和富有哲理的總結,讓閱讀的節奏張弛有度,讀起來絲毫沒有晦澀難懂的疲憊感。它成功地避免瞭將曆史人物神化或臉譜化的傾嚮,而是將其還原為有血有肉、在巨大曆史洪流中掙紮和奮鬥的個體。這種既有高度又接地氣的文風,無疑大大拓寬瞭這類嚴肅曆史讀物的受眾麵,讓即便是初次涉獵的讀者也能輕鬆進入,並被其深邃的思想內涵所深深吸引和摺服。
評分閱讀的過程,如同置身於一場精心編排的時光穿梭劇。作者對於曆史背景的描摹細膩入微,不是簡單地羅列年代和事件,而是深入到那個特定時代社會結構、文化氛圍乃至人們的思維定勢之中去剖析。特彆是對特定製度變革的闡釋,那種抽絲剝繭、層層遞進的邏輯推導,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史學功底。很多過去模糊不清的環節,在作者的筆下變得豁然開朗,如同撥開雲霧見青天。這種深入骨髓的洞察力,使得原本枯燥的古代政治史變得鮮活而富有張力,簡直像是在閱讀一部懸疑大片,每一步的推理都充滿瞭說服力。它迫使讀者慢下來,去體會曆史決策背後的權衡與不易,遠超齣瞭教科書式的平鋪直敘。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初看之下,就散發齣一種厚重而又充滿曆史感的魅力。那種深沉的色調,配閤著燙金的字體,讓人忍不住想要探究其中蘊含的智慧。裝幀的質感也相當不錯,拿在手裏沉甸甸的,仿佛握住瞭沉澱瞭歲月的精粹。光是翻開扉頁,那清晰的排版和適中的字號,就讓人感到一種被尊重的閱讀體驗。印刷質量無可挑剔,油墨飽滿而不滲漏,即便是初次接觸這類曆史人物的深度解讀,也能被這種精緻的製作工藝所吸引。整體而言,它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專業、嚴謹,絕非市麵上那些浮光掠影的快餐讀物可比擬,它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預示著裏麵必然是精心打磨的史學精品。這種對細節的關注,往往是判斷一部作品是否真正下足瞭功夫的試金石,讓人對接下來要進行的思想旅程充滿瞭期待和敬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