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培养军官——重要艰巨的军事斗争准备
定价:99.00元
作者:赵可铭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7-01
ISBN:978701006296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
商品重量:0.9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赵可铭教授的军事教育文论集,具体收录了:《指导我军军事教育的科学依据——学习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军事教育思想的体会》、《论红大、抗大在我军建设中的历史地位作用——对我军军事教育发展史的几点思考》、《开拓建伟业,倾心育将才——张震同志办学治校思想与实践探析》等文章。
目录
前言
部分 理论探析
指导我军军事教育的科学依据——学习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军事教育思想的体会
新世纪新阶段办学治校的行动指南——学习胡主席关于军事教育重要论述的体会
论红大、抗大在我军建设中的历史地位作用——对我军军事教育发展史的几点思考
大力弘扬抗大优良传统
学习刘伯承军事教育理论与实践,努力提高办学治校水平——纪念刘伯承元帅诞辰110周年有感
开拓建伟业,倾心育将才——张震同志办学治校思想与实践探析
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军事教育理论若干问题的思考
第二部分 宏观谋划
应当采取超常措施培养高中级指挥军官
积极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抓好加速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
人才这个强军之本
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推进国防大学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构想
积极探索具有国防大学特色的先进教育理念
加大国防大学培训地方领导干部的力度
关于部队人才队伍建设几个关键性问题的思考
关于优化我军院校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机制的思考
注重研究和借鉴外军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的有益经验
第三部分 办学思路
紧紧围绕两个历史性课题,谋划教学科研工作
把创新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
注重搞好学校建设的顶层谋划和设计
各项工作都要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新要求
追求,拒绝平庸
着力在改革创新上求突破
找准影响制约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问题
重视研究学校自身改革和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立足学校实际,有效履行我军历史使命
正确认识和把握学校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学校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四部分 思想政治建设
从学校特点出发,做好教学科研中的政治工作
积极探索教学科研中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
做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关键要抓落实
全校人员要经得住“四个考验”
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新形势,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
从讲政治的高度做好学校外事外训工作
重视宣扬教学科研中的先进典型和成果
牢牢把握办学治校的正确政治方向
谈谈国防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
第五部分 教学改革
在创新中保持和发展先进学科的优势
坚持把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政治理论教学的主课
成功举办两个高级班的启示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我校研究生教育
教学改革要把教学内容的创新摆在位
下大力抓好战役教学的创新
要高度重视学员高科技素质的培养
从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全局上思考和谋划学科建设
推动研究生教育由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为主,向培养指挥应月型人才为主转变
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教学科研中的矛盾和问题
政治理论教学科研要与时俱进地向前发展
以助教助研为牵引,进一步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
聚焦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不断深化教学科研改革创新国防大学的学科建设要有前瞻性
第六部分 科研创新
出版工作要坚持为教学科研服务
争做等的工作,争创流的成果
重视党史军史的学习研究,坚持以史育人
深入扎实地搞好江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研究
更好地肩负起推进军队理论研究和理论建设的重要使命
发挥科研育人作用,在创新发展军事理论上有更大作为谈谈“问题”和“问题意识”
第七部分 教研队伍建设
中青年教研骨干如何提高自身素质
教研单位要高度重视思想作风建设
弘扬“用忠诚托起使命”的精神
增强干部队伍活力,造就人才群体
年轻教员要立志当国防大学的名师名家
国防大学要努力成为人才辈出、名师荟萃之地
中国高军事学府呼唤名师大家
正确认识和把握人才成长规律
必须努力改善教员队伍的军种比例和知识结构
多管齐下,提高教研队伍水平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把教学科研岗位实践作为培养提高干部的主渠道
在新起点上推进干部工作的创新发展
认真做好特聘高级教官这项开创性工作
第八部分 学员工作
“中青班”学员要认清使命,不负重托
增强学员开学动员教育的针对性
强化自主学习意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积极投身到强身健体活动中来.
学员系院队要努力实现由行政管理型向教育管理型转变-
第九部分 从严治校
加强对高中级干部的教育管理
思想政治工作要切实增强原则性
努力塑造以严著称的形象
安全稳定工作必须做到“八个慎之又慎”
第十部分 领导能力
教研单位的领导要做学者型领导
注意探索院校教研单位领导工作的特点和规律
努力提高党委班子办学治校的能力和水平
高标准地抓好机关建设
抓好学校党组织能力建设这个关键
求真务实需要付出心血和艰苦努力
作者介绍
赵可铭,现任国防大学政治委员,教授,研究生导师,上将军衔。先后当选为九届全国代表,党的、代表,中国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在重要报刊发表理论文章近80万字。主持编写《邓理论发展史论纲》、《邓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研究丛书》、《*重要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原本对军事历史或者相关书籍不太感冒,总觉得距离我的日常生活太遥远。但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独特,它更多地探讨了“精神内核”而非单纯的技术细节。作者似乎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绘军官教育中那些潜移默化的“非正式课程”。比如,对荣誉感的塑造,它不是通过口号来实现的,而是通过一系列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和对战友的无条件信任中自然生长的。我特别喜欢其中一段描述:学员们在最艰难的野外生存训练中,是如何通过分享最后一点物资来建立起超越血缘的兄弟情谊的。这种对人性光辉面的挖掘,让整本书的基调瞬间拔高了。它让人明白,任何一支精锐队伍的核心竞争力,最终都会回归到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共同的价值观上。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关于领导力与集体主义精神的哲学思辨之旅。
评分我拿到这书的时候,刚好赶上一个行业内部的讨论会,会后我忍不住把它带到咖啡馆里继续啃。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很巧妙,它不像传统军事著作那样按照时间线或地域划分,而是以一系列看似不相关的“关键特质”为线索展开论述,比如“决策的艺术”、“沟通的障碍与突破”、“在信息真空下的判断力”等等。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失败案例分析”这一章节的处理,他没有进行简单的道德谴责,而是深入剖析了导致失误的系统性因素和个体认知偏差。那种冷静的、带着手术刀般精准的分析,让我这个局外人都能感受到高压环境下,一个微小失误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书中穿插的那些访谈片段——那些老将军们对往昔峥嵘岁月的几句不经意的提点,或者年轻学员们对新战术的困惑与创新——都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鲜活度。这不像是在看一本官方文件,更像是在听一场关于“如何在极端压力下保持清醒”的顶级圆桌会议。
评分我是在一个长途飞行的间隙开始读这本书的,原本以为会用来打发时间,没想到却意外地获得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成熟、内敛,没有炫耀式的辞藻,但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种深厚的底蕴和对所讨论对象的尊重。书中对“责任”二字的阐释尤为精到,它不再是一个抽象的道德概念,而是被具体化为无数个需要被精确执行的指令,以及在执行中需要承担的全部后果。作者通过对不同级别军官在关键时刻的选择进行对比,深刻揭示了“责任感”的层次差异。这种由浅入深的剖析,让我对“领导者的孤独”有了更切身的体会。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标准答案,而在于它能激发读者去思考那些最根本的问题:面对未知和风险,我们该如何武装自己的内心。这本书的厚重感,不是因为它篇幅大,而是因为它承载了太多关于奉献、牺牲和成长的深刻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很有冲击力,那种深沉的墨绿色和醒目的白色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眼球,让人忍不住想翻开看看里面到底讲了些什么。我一开始还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理论教材,毕竟“培养军官”这个主题听起来就有点严肃。但读了几页后,我发现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生活化,他没有过多地堆砌宏大的战略蓝图,而是聚焦于青年学员们在军校里的真实体验和心路历程。比如,书中详细描绘了体能训练的艰辛,那种汗水浸透衣衫、肌肉酸痛难忍的感觉,几乎能透过文字扑面而来。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思维转变的刻画,从一个普通青年的迷茫和自我怀疑,到逐渐建立起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过程,写得细腻而真实。作者似乎很懂得如何捕捉人性深处的挣扎与升华,使得即便是军事题材,也充满了人情味。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谈论“如何培养”军官,更是在探讨“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有担当的领导者,这对任何行业的管理者来说,都有极大的启发价值。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扎实,逻辑严密,读起来让人感到非常充实。
评分我通常是个容易走神的读者,但这本书的节奏感把握得非常好,几乎没有让我产生“想放下”的念头。它的叙事流畅得像一条精心铺设的河流,时而湍急,时而平静深邃。最让我赞叹的是作者对“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这一主题的处理。他并没有把传统军事教育描绘成僵化的教条,而是展示了老一辈的智慧如何被巧妙地“翻译”和适应到现代高科技战争的语境中。书中引用了很多关于现代信息战的案例,分析了如何在这种瞬息万变的环境中,保持传统军官所应有的“定力”。这种将历史沉淀与未来趋势相结合的视角,让我对这本看似专注“培养”的书籍,有了更宏观的认识。它实际上是在讨论,如何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塑造出永不过时的优秀人才模型。我读完后,感觉自己的思维框架也被拓宽了不少,受益匪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