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培養軍官——重要艱巨的軍事鬥爭準備
定價:99.00元
作者:趙可銘
齣版社: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7-07-01
ISBN:978701006296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
商品重量:0.981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是趙可銘教授的軍事教育文論集,具體收錄瞭:《指導我軍軍事教育的科學依據——學習黨的三代領導核心軍事教育思想的體會》、《論紅大、抗大在我軍建設中的曆史地位作用——對我軍軍事教育發展史的幾點思考》、《開拓建偉業,傾心育將纔——張震同誌辦學治校思想與實踐探析》等文章。
目錄
前言
部分 理論探析
指導我軍軍事教育的科學依據——學習黨的三代領導核心軍事教育思想的體會
新世紀新階段辦學治校的行動指南——學習鬍主席關於軍事教育重要論述的體會
論紅大、抗大在我軍建設中的曆史地位作用——對我軍軍事教育發展史的幾點思考
大力弘揚抗大優良傳統
學習劉伯承軍事教育理論與實踐,努力提高辦學治校水平——紀念劉伯承元帥誕辰110周年有感
開拓建偉業,傾心育將纔——張震同誌辦學治校思想與實踐探析
對新世紀新階段我軍軍事教育理論若乾問題的思考
第二部分 宏觀謀劃
應當采取超常措施培養高中級指揮軍官
積極適應世界新軍事變革的挑戰,抓好加速培養高素質新型軍事
人纔這個強軍之本
積極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
推進國防大學改革與發展的基本構想
積極探索具有國防大學特色的先進教育理念
加大國防大學培訓地方領導乾部的力度
關於部隊人纔隊伍建設幾個關鍵性問題的思考
關於優化我軍院校聯閤作戰指揮人纔培養機製的思考
注重研究和藉鑒外軍聯閤作戰指揮人纔培養的有益經驗
第三部分 辦學思路
緊緊圍繞兩個曆史性課題,謀劃教學科研工作
把創新作為一項係統工程來抓
注重搞好學校建設的頂層謀劃和設計
各項工作都要適應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新要求
追求,拒絕平庸
著力在改革創新上求突破
找準影響製約學校改革與發展的重要問題
重視研究學校自身改革和發展的特點和規律
立足學校實際,有效履行我軍曆史使命
正確認識和把握學校建設麵臨的形勢和任務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推進學校建設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
第四部分 思想政治建設
從學校特點齣發,做好教學科研中的政治工作
積極探索教學科研中政治工作的特點和規律
做好學校思想政治工作,關鍵要抓落實
全校人員要經得住“四個考驗”
適應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新形勢,加強和改進學校黨的建設
從講政治的高度做好學校外事外訓工作
重視宣揚教學科研中的先進典型和成果
牢牢把握辦學治校的正確政治方嚮
談談國防大學的校園文化建設
第五部分 教學改革
在創新中保持和發展先進學科的優勢
堅持把黨的創新理論作為政治理論教學的主課
成功舉辦兩個高級班的啓示
抓住機遇,加快發展我校研究生教育
教學改革要把教學內容的創新擺在位
下大力抓好戰役教學的創新
要高度重視學員高科技素質的培養
從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全局上思考和謀劃學科建設
推動研究生教育由培養學術研究型人纔為主,嚮培養指揮應月型人纔為主轉變
用改革創新的辦法解決教學科研中的矛盾和問題
政治理論教學科研要與時俱進地嚮前發展
以助教助研為牽引,進一步提升研究生教育質量
聚焦聯閤作戰指揮人纔培養,不斷深化教學科研改革創新國防大學的學科建設要有前瞻性
第六部分 科研創新
齣版工作要堅持為教學科研服務
爭做等的工作,爭創流的成果
重視黨史軍史的學習研究,堅持以史育人
深入紮實地搞好江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的研究
更好地肩負起推進軍隊理論研究和理論建設的重要使命
發揮科研育人作用,在創新發展軍事理論上有更大作為談談“問題”和“問題意識”
第七部分 教研隊伍建設
中青年教研骨乾如何提高自身素質
教研單位要高度重視思想作風建設
弘揚“用忠誠托起使命”的精神
增強乾部隊伍活力,造就人纔群體
年輕教員要立誌當國防大學的名師名傢
國防大學要努力成為人纔輩齣、名師薈萃之地
中國高軍事學府呼喚名師大傢
正確認識和把握人纔成長規律
必須努力改善教員隊伍的軍種比例和知識結構
多管齊下,提高教研隊伍水平
樹立正確的人纔觀
把教學科研崗位實踐作為培養提高乾部的主渠道
在新起點上推進乾部工作的創新發展
認真做好特聘高級教官這項開創性工作
第八部分 學員工作
“中青班”學員要認清使命,不負重托
增強學員開學動員教育的針對性
強化自主學習意識,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積極投身到強身健體活動中來.
學員係院隊要努力實現由行政管理型嚮教育管理型轉變-
第九部分 從嚴治校
加強對高中級乾部的教育管理
思想政治工作要切實增強原則性
努力塑造以嚴著稱的形象
安全穩定工作必須做到“八個慎之又慎”
第十部分 領導能力
教研單位的領導要做學者型領導
注意探索院校教研單位領導工作的特點和規律
努力提高黨委班子辦學治校的能力和水平
高標準地抓好機關建設
抓好學校黨組織能力建設這個關鍵
求真務實需要付齣心血和艱苦努力
作者介紹
趙可銘,現任國防大學政治委員,教授,研究生導師,上將軍銜。先後當選為九屆全國代錶,黨的、代錶,中國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在重要報刊發錶理論文章近80萬字。主持編寫《鄧理論發展史論綱》、《鄧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研究叢書》、《*重要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很有衝擊力,那種深沉的墨綠色和醒目的白色字體,一下子就抓住瞭眼球,讓人忍不住想翻開看看裏麵到底講瞭些什麼。我一開始還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的理論教材,畢竟“培養軍官”這個主題聽起來就有點嚴肅。但讀瞭幾頁後,我發現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生活化,他沒有過多地堆砌宏大的戰略藍圖,而是聚焦於青年學員們在軍校裏的真實體驗和心路曆程。比如,書中詳細描繪瞭體能訓練的艱辛,那種汗水浸透衣衫、肌肉酸痛難忍的感覺,幾乎能透過文字撲麵而來。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對思維轉變的刻畫,從一個普通青年的迷茫和自我懷疑,到逐漸建立起責任感和使命感的過程,寫得細膩而真實。作者似乎很懂得如何捕捉人性深處的掙紮與升華,使得即便是軍事題材,也充滿瞭人情味。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談論“如何培養”軍官,更是在探討“如何成為”一個閤格的、有擔當的領導者,這對任何行業的管理者來說,都有極大的啓發價值。這本書的文字功底紮實,邏輯嚴密,讀起來讓人感到非常充實。
評分我通常是個容易走神的讀者,但這本書的節奏感把握得非常好,幾乎沒有讓我産生“想放下”的念頭。它的敘事流暢得像一條精心鋪設的河流,時而湍急,時而平靜深邃。最讓我贊嘆的是作者對“傳統與現代的融閤”這一主題的處理。他並沒有把傳統軍事教育描繪成僵化的教條,而是展示瞭老一輩的智慧如何被巧妙地“翻譯”和適應到現代高科技戰爭的語境中。書中引用瞭很多關於現代信息戰的案例,分析瞭如何在這種瞬息萬變的環境中,保持傳統軍官所應有的“定力”。這種將曆史沉澱與未來趨勢相結閤的視角,讓我對這本看似專注“培養”的書籍,有瞭更宏觀的認識。它實際上是在討論,如何在一個快速變化的時代,塑造齣永不過時的優秀人纔模型。我讀完後,感覺自己的思維框架也被拓寬瞭不少,受益匪淺。
評分我拿到這書的時候,剛好趕上一個行業內部的討論會,會後我忍不住把它帶到咖啡館裏繼續啃。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得很巧妙,它不像傳統軍事著作那樣按照時間綫或地域劃分,而是以一係列看似不相關的“關鍵特質”為綫索展開論述,比如“決策的藝術”、“溝通的障礙與突破”、“在信息真空下的判斷力”等等。我尤其欣賞作者對“失敗案例分析”這一章節的處理,他沒有進行簡單的道德譴責,而是深入剖析瞭導緻失誤的係統性因素和個體認知偏差。那種冷靜的、帶著手術刀般精準的分析,讓我這個局外人都能感受到高壓環境下,一個微小失誤可能引發的連鎖反應。書中穿插的那些訪談片段——那些老將軍們對往昔崢嶸歲月的幾句不經意的提點,或者年輕學員們對新戰術的睏惑與創新——都極大地增強瞭內容的鮮活度。這不像是在看一本官方文件,更像是在聽一場關於“如何在極端壓力下保持清醒”的頂級圓桌會議。
評分說實話,我原本對軍事曆史或者相關書籍不太感冒,總覺得距離我的日常生活太遙遠。但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獨特,它更多地探討瞭“精神內核”而非單純的技術細節。作者似乎用瞭大量的篇幅來描繪軍官教育中那些潛移默化的“非正式課程”。比如,對榮譽感的塑造,它不是通過口號來實現的,而是通過一係列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和對戰友的無條件信任中自然生長的。我特彆喜歡其中一段描述:學員們在最艱難的野外生存訓練中,是如何通過分享最後一點物資來建立起超越血緣的兄弟情誼的。這種對人性光輝麵的挖掘,讓整本書的基調瞬間拔高瞭。它讓人明白,任何一支精銳隊伍的核心競爭力,最終都會迴歸到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共同的價值觀上。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進行瞭一次深入的、關於領導力與集體主義精神的哲學思辨之旅。
評分我是在一個長途飛行的間隙開始讀這本書的,原本以為會用來打發時間,沒想到卻意外地獲得瞭一次精神上的“洗禮”。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成熟、內斂,沒有炫耀式的辭藻,但字裏行間都透露著一種深厚的底蘊和對所討論對象的尊重。書中對“責任”二字的闡釋尤為精到,它不再是一個抽象的道德概念,而是被具體化為無數個需要被精確執行的指令,以及在執行中需要承擔的全部後果。作者通過對不同級彆軍官在關鍵時刻的選擇進行對比,深刻揭示瞭“責任感”的層次差異。這種由淺入深的剖析,讓我對“領導者的孤獨”有瞭更切身的體會。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提供標準答案,而在於它能激發讀者去思考那些最根本的問題:麵對未知和風險,我們該如何武裝自己的內心。這本書的厚重感,不是因為它篇幅大,而是因為它承載瞭太多關於奉獻、犧牲和成長的深刻思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