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奧運官方電影史/奧林匹剋運動研究文叢 | 作者 | 賀幸輝,徐潔勤 |
| 定價 | 60.00元 | 齣版社 | 北京體育大學齣版社 |
| ISBN | 9787564425777 | 齣版日期 | 2017-06-01 |
| 字數 | 頁碼 | 300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奧林匹剋運動研究文叢:奧運官方電影史》是一部關於奧運官方電影的百科全書式的論著,填補瞭體育電影研究領域的一項空白。隨著2022年北京鼕奧會的迫近,以及本屆鼕奧會官方電影籌備工作提上日程,《奧林匹剋運動研究文叢:奧運官方電影史》將愈加彰顯其現實意義。 一部奧運會的曆史,既是人類競技纔能不斷展現和提升的曆史,也是人類組織能力逐步完善和豐富的曆史,還是人類觀賞取嚮持續演化和升華的曆史。 希望《奧林匹剋運動研究文叢:奧運官方電影史》能夠**讀者巡禮百年奧運的滄桑旅程…… |
| 作者簡介 | |
| 賀幸輝,北京體育大學體育傳媒係副教授。先後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和北京體育大學管理學院,獲博士學位。研究方嚮為視覺與體育文化傳播、體育紀錄片,緻力於影視學和體育學的跨學科研究,已在相關期刊上發錶相關論文數十篇。 |
| 目錄 | |
| 上篇 奧運官方電影簡史 章 奧運官方電影的曆史溯源 節 官方電影概念的曆史考察 第二節 奧運官方電影的拍攝權和使用權 第三節 奧運官方電影的特點 第二章 作為“時事片'與“新聞片'的夏奧會影像 節 1896年至1904年奧運會影像的缺席 第二節 1908年倫敦奧運會的時事片 第三節 1912年斯德哥爾摩奧運會:開創部奧運官方電影 第四節 1924年法國巴黎奧運會:標準片長的確立 第五節 1928年阿姆斯特丹奧運會:電影影像的藝術性凸顯 第六節 1932年洛杉磯奧運會:有聲新聞片的誕生 第三章 兼具新聞性和藝術性的奧運官方電影 節 1936年柏林奧運會:奠定奧運官方電影的拍攝模式 第二節 1948年倫敦奧運會:次使用彩色膠片的奧運官方電影 第三節 1952年赫爾辛基奧運會:建立在新聞素材上的奧運官方電影 第四節 1956年墨爾本奧運會:在爭議中明晰影像拍攝權利 第四章 奧運官方電影與電視媒介平分鞦色 節 1960年羅馬奧運會:規範的奧運官方電影製作體係的建立 第二節 1964年東京奧運會:具有東方情調的奧運官方電影 第三節 1968年墨西哥奧運會:具有美洲特色的奧運官方電影 第四節 1972慕尼黑奧運會:全球八位導演聯閤製作的奧運官方電影 第五節 1976年濛特利爾奧運會:挖掘人性內在深度的奧運官方電影 第六節 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關注和平的奧運官方電影 第五章 夏奧會官方電影的邊緣化和故事化 節 格林斯潘係列奧運官方電影:美國電視工業影響下的係列片 第二節 1988年漢城奧運會官方電影:天人閤一思想的呈現 第三節 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官方電影:探索另一種商業的可能性 第六章 夏奧會官方電影在互聯網時代的復興 節 2008年北京奧運會:奧運官方電影重迴奧運會舉辦國 第二節 2012年倫敦奧運會:全球申奧片與奧運官方電影的聯閤 第七章 鼕奧會官方電影簡史 節 20世紀初至“二戰”前早期鼕奧會官方電影 第二節 “二戰”後至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鼕奧會官方電影 第三節 20世紀80年代至2010年鼕奧會官方電影 第四節 2014年至今鼕奧會官方電影的新時期 中篇 奧運官方電影的製作 第八章 奧運官方電影的技術革新 節 奧運官方電影機位的設計 第二節 奧運官方電影鏡頭的使用 第三節 奧運官方電影慢動作鏡頭的設計 第四節 膠捲的選用以及照明係統的研發 第五節 聲音係統的建立 第九章 奧運官方電影的組織運營 節 國際奧委會對奧運官方電影的管理 第二節 奧運官方電影製作機構的運營 第十章 奧運官方電影的藝術風格 節 20世紀初寫實主義美學與早期奧運官方電影 第二節 20世紀30年代歐洲現代主義藝術與奧運官方電影的創新 第三節 20世紀60年代直接電影傳統與奧運官方電影 第四節 20世紀80年代後電視語境下的戲劇傳統 第十一章 奧運官方電影的曆史敘事 節 奧運官方電影的敘事結構 第二節 敘述者與敘述深度 第十二章 奧運官方電影與奧林匹剋精神的闡釋 節 比賽成績優先原則 第二節 全麵展現運動員的競賽經曆 第三節 關注運動員獨特的競賽體驗 下篇 奧運官方電影與鏡像奧運 第十三章 奧運官方電影與女性 節 女性參與奧運會的鏡像呈現 第二節 奧運官方電影中女性參與的運動項目 第三節 奧運官方電影中對女性形象的塑造 第四節 奧運官方電影的女性導演 第十四章 奧運官方電影與國族 節 夏奧會官方電影與國彆呈現 第二節 鼕奧會官方電影的國彆呈現 第三節 奧運官方電影對中國的呈現 第十五章 奧運官方電影與種族 節 被禁映的《奧林匹亞》 第二節 “二戰”後反對種族歧視的社會浪潮 第三節 1972慕尼黑奧運會慘案的背景化處理 第四節 格林斯潘時代與美國的超級霸主地位 第五節 世界多極化發展與全球移民身份再造 第十六章 奧運官方電影與運動項目 節 夏奧會官方電影對運動項目的呈現 第二節 鼕奧會官方電影對運動項目的呈現 第十七章 鏡像馬拉鬆:奧運官方電影中的國傢形象塑造 節 《奧林匹亞》的馬拉鬆片段與“新德國”形象 第二節 《東京奧林匹亞》的馬拉鬆片段與戰後日本形象 第三節 《光榮的16天》的馬拉鬆片段與現代美國形象 第十八章 2008年北京奧運會官方電影全案研究 節 北京奧運會官方電影攝製權 第二節 創意的提齣與資金構成 第三節 前期籌備與組建團隊 第四節 正式拍攝 第五節 後期剪輯 第六節 發行與推廣 附錄一:國際奧委會官方電影製作指南 附錄二:奧運官方電影片目一覽錶 附錄三:曆屆奧運官方電影所呈現的項目一覽錶 參考文獻 後記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 ★作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官方電影《永恒之火》總導演,我感謝兩位作者曆經十年完成這本著作。本書揭示瞭北京奧運會官方電影幕後的精彩故事,這些故事將與經典奧運影像一樣永恒! ——北京奧運會官方電影總導演顧筠 ★這是一部關於奧運官方電影的百科全書式的論著,填補瞭體育電影研究領域的一項空白。隨著2022年北京鼕奧會的迫近,以及本屆鼕奧會官方電影籌備工作提上日程,本書將愈加彰顯其現實意義。 ——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單萬裏 ★一部奧運會的曆史,既是人類競技纔能不斷展現和提升的曆史,也是人類組織能力逐步完善和豐富的曆史,還是人類觀賞取嚮持續演化和升華的曆史。希望本書能夠**讀者巡禮百年奧運的滄桑旅程…… ——北京大學國傢發展研究院教授易劍東 |
從裝幀和排版的角度看,如果這本書的圖文質量足夠精良,那它就不僅僅是一本研究著作,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我設想,書中必然收錄瞭大量珍貴的劇照、海報甚至是未曾公開過的幕後工作照。電影史的研究,尤其依賴於視覺的佐證。我希望看到書中對影像技術的演進有詳細的描述,比如從早期的手搖攝影機到後來的斯坦尼康穩定器如何改變瞭我們觀看體育的方式。這種技術層麵的進步,往往與賽事的觀賞體驗息息相關。想象一下,當年那些開創性的運鏡手法,在當時是如何震驚世界的,而如今我們習以為常的慢動作迴放,其起源在哪裏?這本書如果能提供類似的技術解析和審美對比,無疑會給電影愛好者和曆史學傢帶來雙重的滿足感。這種結閤瞭技術細節、藝術分析和曆史背景的綜閤性寫作,纔是真正有力量的學術作品。
評分這本書的“文叢”定位——“奧林匹剋運動研究”,本身就說明瞭它的學術價值和深度。我不是一個單純的體育迷,我更關注文化人類學和社會學層麵的解讀。因此,我尤其關注那些關於奧運會如何融入和反作用於全球文化變遷的章節。比如,現代奧林匹剋精神是如何在不同國傢的文化土壤中被詮釋和接收的?電影作為一種強有力的文化載體,在傳播“更快、更高、更強”的口號時,是否也無意中強化瞭某種文化霸權,或者激發瞭地方性的抵抗?這本書如果能結閤當時的社會思潮,比如女權運動、反種族歧視運動等背景,來分析官方電影是如何處理這些敏感議題的,那簡直是太精彩瞭。我期待看到對那些被邊緣化或被淡化的故事的重新挖掘,畢竟,一部“官方”曆史,往往意味著某些“非官方”聲音的缺失,而這本書,或許能通過對影像的細緻解剖,讓我們聽見那些微弱的迴響。
評分這本《奧運官方電影史》聽起來就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和影像的張力,光是名字就讓人忍不住要去探尋那些被定格在膠片上的光榮與夢想。我一直對體育賽事背後的敘事和時代的變遷很感興趣,奧運會作為人類和平與競技精神的集中體現,其官方影像記錄必然是解讀特定曆史時期社會風貌、技術發展乃至國傢形象塑造的絕佳窗口。我猜想,這本書裏收錄的影像資料,絕不僅僅是簡單的比賽迴放,它更像是一部流動的史詩,記錄瞭從早期模糊的黑白影像到如今高清數字時代的視覺變遷。想象一下,那些打破世界紀錄的瞬間,運動員汗水滴落的特寫,頒奬颱上升起的國旗,甚至是那些充滿戲劇性的失利與重振,是如何通過鏡頭語言被賦予情感和意義的。這本書應該會深入剖析這些電影背後的藝術手法和宣傳策略,比如如何平衡紀實性與煽情性,如何在不同政治氣候下解讀和呈現賽事的意義。對於我來說,這絕對是一本可以反復翻閱的寶藏,它不僅滿足瞭我對體育史的好奇,更能提供一個獨特的視角去觀察人類文明在奧林匹剋舞颱上的交匯與碰撞。
評分我更傾嚮於把這本書看作是一次跨時空的對話,對話的主角是曆屆奧運會的組織者、導演、運動員,以及我們這些後世的審視者。我很好奇,在“官方”敘事下,那些人性化的、脆弱的瞬間是如何被保留或剪除的。一部成功的官方電影,需要在“歌頌”和“真實”之間找到一個微妙的平衡點。我特彆想瞭解的是,在某些爭議巨大的奧運會(比如涉及到抵製、政治抗議的那些屆次),官方電影是如何“巧妙地”處理這些不和諧音的?它們是完全迴避,還是用一種高度程式化的、象徵性的方式一筆帶過?這本書如果能深入剖析這種“選擇性失明”或“過度美化”的敘事策略,那就非常有價值瞭。它教會我們,麵對任何一種宏大敘事,我們都需要帶著懷疑的目光去審視,去重建一個更完整、更立體、充滿人情味的奧林匹剋記憶。這本書的價值,也許就在於,它提供瞭一把解剖刀,讓我們得以切開那層光鮮亮麗的宣傳外衣。
評分翻開這本書,我立刻被那種撲麵而來的宏大敘事感所吸引。它不像某些體育書籍那樣隻關注成績和數據,而是著重於“電影”這個媒介本身的力量。電影的魅力在於它的主觀性和選擇性,官方電影更是權力意誌和集體記憶建構的産物。我非常期待能看到書中對不同屆奧運會官方電影的深層次解讀,比如二戰後那幾屆,它們是如何努力去重塑信心、宣告復蘇的?再比如冷戰時期,那些看似中立的畫麵背後,潛藏著多少暗流湧動的角力?這本書如果能提供對導演風格的比較分析,那就更妙瞭。比如某位導演偏愛史詩般的全景鏡頭,而另一位則更擅長捕捉運動員麵部細微的掙紮與喜悅。這種影像美學的探討,讓我對“記錄”這件事本身産生瞭更深的敬畏。它提醒我們,曆史不是自然發生的,而是被精心剪輯和呈現齣來的。我希望能從中學習到如何批判性地閱讀視覺材料,理解影像背後的意識形態傾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