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奥运官方电影史/奥林匹克运动研究文丛 | 作者 | 贺幸辉,徐洁勤 |
| 定价 | 60.00元 | 出版社 |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4425777 | 出版日期 | 2017-06-01 |
| 字数 | 页码 | 300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奥林匹克运动研究文丛:奥运官方电影史》是一部关于奥运官方电影的百科全书式的论著,填补了体育电影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迫近,以及本届冬奥会官方电影筹备工作提上日程,《奥林匹克运动研究文丛:奥运官方电影史》将愈加彰显其现实意义。 一部奥运会的历史,既是人类竞技才能不断展现和提升的历史,也是人类组织能力逐步完善和丰富的历史,还是人类观赏取向持续演化和升华的历史。 希望《奥林匹克运动研究文丛:奥运官方电影史》能够**读者巡礼百年奥运的沧桑旅程…… |
| 作者简介 | |
| 贺幸辉,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传媒系副教授。先后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和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视觉与体育文化传播、体育纪录片,致力于影视学和体育学的跨学科研究,已在相关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数十篇。 |
| 目录 | |
| 上篇 奥运官方电影简史 章 奥运官方电影的历史溯源 节 官方电影概念的历史考察 第二节 奥运官方电影的拍摄权和使用权 第三节 奥运官方电影的特点 第二章 作为“时事片'与“新闻片'的夏奥会影像 节 1896年至1904年奥运会影像的缺席 第二节 1908年伦敦奥运会的时事片 第三节 1912年斯德哥尔摩奥运会:开创部奥运官方电影 第四节 1924年法国巴黎奥运会:标准片长的确立 第五节 1928年阿姆斯特丹奥运会:电影影像的艺术性凸显 第六节 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有声新闻片的诞生 第三章 兼具新闻性和艺术性的奥运官方电影 节 1936年柏林奥运会:奠定奥运官方电影的拍摄模式 第二节 1948年伦敦奥运会:次使用彩色胶片的奥运官方电影 第三节 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建立在新闻素材上的奥运官方电影 第四节 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在争议中明晰影像拍摄权利 第四章 奥运官方电影与电视媒介平分秋色 节 1960年罗马奥运会:规范的奥运官方电影制作体系的建立 第二节 1964年东京奥运会:具有东方情调的奥运官方电影 第三节 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具有美洲特色的奥运官方电影 第四节 1972慕尼黑奥运会:全球八位导演联合制作的奥运官方电影 第五节 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挖掘人性内在深度的奥运官方电影 第六节 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关注和平的奥运官方电影 第五章 夏奥会官方电影的边缘化和故事化 节 格林斯潘系列奥运官方电影:美国电视工业影响下的系列片 第二节 1988年汉城奥运会官方电影:天人合一思想的呈现 第三节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官方电影:探索另一种商业的可能性 第六章 夏奥会官方电影在互联网时代的复兴 节 2008年北京奥运会:奥运官方电影重回奥运会举办国 第二节 2012年伦敦奥运会:全球申奥片与奥运官方电影的联合 第七章 冬奥会官方电影简史 节 20世纪初至“二战”前早期冬奥会官方电影 第二节 “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冬奥会官方电影 第三节 20世纪80年代至2010年冬奥会官方电影 第四节 2014年至今冬奥会官方电影的新时期 中篇 奥运官方电影的制作 第八章 奥运官方电影的技术革新 节 奥运官方电影机位的设计 第二节 奥运官方电影镜头的使用 第三节 奥运官方电影慢动作镜头的设计 第四节 胶卷的选用以及照明系统的研发 第五节 声音系统的建立 第九章 奥运官方电影的组织运营 节 国际奥委会对奥运官方电影的管理 第二节 奥运官方电影制作机构的运营 第十章 奥运官方电影的艺术风格 节 20世纪初写实主义美学与早期奥运官方电影 第二节 20世纪30年代欧洲现代主义艺术与奥运官方电影的创新 第三节 20世纪60年代直接电影传统与奥运官方电影 第四节 20世纪80年代后电视语境下的戏剧传统 第十一章 奥运官方电影的历史叙事 节 奥运官方电影的叙事结构 第二节 叙述者与叙述深度 第十二章 奥运官方电影与奥林匹克精神的阐释 节 比赛成绩优先原则 第二节 全面展现运动员的竞赛经历 第三节 关注运动员独特的竞赛体验 下篇 奥运官方电影与镜像奥运 第十三章 奥运官方电影与女性 节 女性参与奥运会的镜像呈现 第二节 奥运官方电影中女性参与的运动项目 第三节 奥运官方电影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 第四节 奥运官方电影的女性导演 第十四章 奥运官方电影与国族 节 夏奥会官方电影与国别呈现 第二节 冬奥会官方电影的国别呈现 第三节 奥运官方电影对中国的呈现 第十五章 奥运官方电影与种族 节 被禁映的《奥林匹亚》 第二节 “二战”后反对种族歧视的社会浪潮 第三节 1972慕尼黑奥运会惨案的背景化处理 第四节 格林斯潘时代与美国的超级霸主地位 第五节 世界多极化发展与全球移民身份再造 第十六章 奥运官方电影与运动项目 节 夏奥会官方电影对运动项目的呈现 第二节 冬奥会官方电影对运动项目的呈现 第十七章 镜像马拉松:奥运官方电影中的国家形象塑造 节 《奥林匹亚》的马拉松片段与“新德国”形象 第二节 《东京奥林匹亚》的马拉松片段与战后日本形象 第三节 《光荣的16天》的马拉松片段与现代美国形象 第十八章 2008年北京奥运会官方电影全案研究 节 北京奥运会官方电影摄制权 第二节 创意的提出与资金构成 第三节 前期筹备与组建团队 第四节 正式拍摄 第五节 后期剪辑 第六节 发行与推广 附录一:国际奥委会官方电影制作指南 附录二:奥运官方电影片目一览表 附录三:历届奥运官方电影所呈现的项目一览表 参考文献 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 ★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官方电影《永恒之火》总导演,我感谢两位作者历经十年完成这本著作。本书揭示了北京奥运会官方电影幕后的精彩故事,这些故事将与经典奥运影像一样永恒! ——北京奥运会官方电影总导演顾筠 ★这是一部关于奥运官方电影的百科全书式的论著,填补了体育电影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迫近,以及本届冬奥会官方电影筹备工作提上日程,本书将愈加彰显其现实意义。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单万里 ★一部奥运会的历史,既是人类竞技才能不断展现和提升的历史,也是人类组织能力逐步完善和丰富的历史,还是人类观赏取向持续演化和升华的历史。希望本书能够**读者巡礼百年奥运的沧桑旅程……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易剑东 |
我更倾向于把这本书看作是一次跨时空的对话,对话的主角是历届奥运会的组织者、导演、运动员,以及我们这些后世的审视者。我很好奇,在“官方”叙事下,那些人性化的、脆弱的瞬间是如何被保留或剪除的。一部成功的官方电影,需要在“歌颂”和“真实”之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点。我特别想了解的是,在某些争议巨大的奥运会(比如涉及到抵制、政治抗议的那些届次),官方电影是如何“巧妙地”处理这些不和谐音的?它们是完全回避,还是用一种高度程式化的、象征性的方式一笔带过?这本书如果能深入剖析这种“选择性失明”或“过度美化”的叙事策略,那就非常有价值了。它教会我们,面对任何一种宏大叙事,我们都需要带着怀疑的目光去审视,去重建一个更完整、更立体、充满人情味的奥林匹克记忆。这本书的价值,也许就在于,它提供了一把解剖刀,让我们得以切开那层光鲜亮丽的宣传外衣。
评分从装帧和排版的角度看,如果这本书的图文质量足够精良,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研究著作,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我设想,书中必然收录了大量珍贵的剧照、海报甚至是未曾公开过的幕后工作照。电影史的研究,尤其依赖于视觉的佐证。我希望看到书中对影像技术的演进有详细的描述,比如从早期的手摇摄影机到后来的斯坦尼康稳定器如何改变了我们观看体育的方式。这种技术层面的进步,往往与赛事的观赏体验息息相关。想象一下,当年那些开创性的运镜手法,在当时是如何震惊世界的,而如今我们习以为常的慢动作回放,其起源在哪里?这本书如果能提供类似的技术解析和审美对比,无疑会给电影爱好者和历史学家带来双重的满足感。这种结合了技术细节、艺术分析和历史背景的综合性写作,才是真正有力量的学术作品。
评分这本书的“文丛”定位——“奥林匹克运动研究”,本身就说明了它的学术价值和深度。我不是一个单纯的体育迷,我更关注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层面的解读。因此,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奥运会如何融入和反作用于全球文化变迁的章节。比如,现代奥林匹克精神是如何在不同国家的文化土壤中被诠释和接收的?电影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文化载体,在传播“更快、更高、更强”的口号时,是否也无意中强化了某种文化霸权,或者激发了地方性的抵抗?这本书如果能结合当时的社会思潮,比如女权运动、反种族歧视运动等背景,来分析官方电影是如何处理这些敏感议题的,那简直是太精彩了。我期待看到对那些被边缘化或被淡化的故事的重新挖掘,毕竟,一部“官方”历史,往往意味着某些“非官方”声音的缺失,而这本书,或许能通过对影像的细致解剖,让我们听见那些微弱的回响。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宏大叙事感所吸引。它不像某些体育书籍那样只关注成绩和数据,而是着重于“电影”这个媒介本身的力量。电影的魅力在于它的主观性和选择性,官方电影更是权力意志和集体记忆建构的产物。我非常期待能看到书中对不同届奥运会官方电影的深层次解读,比如二战后那几届,它们是如何努力去重塑信心、宣告复苏的?再比如冷战时期,那些看似中立的画面背后,潜藏着多少暗流涌动的角力?这本书如果能提供对导演风格的比较分析,那就更妙了。比如某位导演偏爱史诗般的全景镜头,而另一位则更擅长捕捉运动员面部细微的挣扎与喜悦。这种影像美学的探讨,让我对“记录”这件事本身产生了更深的敬畏。它提醒我们,历史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被精心剪辑和呈现出来的。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如何批判性地阅读视觉材料,理解影像背后的意识形态倾向。
评分这本《奥运官方电影史》听起来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影像的张力,光是名字就让人忍不住要去探寻那些被定格在胶片上的光荣与梦想。我一直对体育赛事背后的叙事和时代的变迁很感兴趣,奥运会作为人类和平与竞技精神的集中体现,其官方影像记录必然是解读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风貌、技术发展乃至国家形象塑造的绝佳窗口。我猜想,这本书里收录的影像资料,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比赛回放,它更像是一部流动的史诗,记录了从早期模糊的黑白影像到如今高清数字时代的视觉变迁。想象一下,那些打破世界纪录的瞬间,运动员汗水滴落的特写,颁奖台上升起的国旗,甚至是那些充满戏剧性的失利与重振,是如何通过镜头语言被赋予情感和意义的。这本书应该会深入剖析这些电影背后的艺术手法和宣传策略,比如如何平衡纪实性与煽情性,如何在不同政治气候下解读和呈现赛事的意义。对于我来说,这绝对是一本可以反复翻阅的宝藏,它不仅满足了我对体育史的好奇,更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去观察人类文明在奥林匹克舞台上的交汇与碰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