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决定性四大战役全画传
定价:26.80元
作者:侯鲁梁译
出版社:京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2-01
ISBN:9787806009994
字数:220000
页码:27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从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2000年,世界上发生的战争达上万次之多。在这上万次战争中,尤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引人注目。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的一次战争,也是世界现代*重大的历史事件。这场由德日意国家发动的、席卷全球的大战,给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带来了空前的劫难。
历时6年之久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如二一把锋利的巨刃,无情地从亚非欧三大洲的土地上重重划过,给人类留下了深刻且惨痛的疤痕。在那场烽烟四起、血流成河的大厮杀中,9,000多万人化作亡魂,40,000多亿美元付之流水。
这场的战争,既有千百万人在广阔战场上的厮杀,也有单枪匹马在看不见的战线上的周旋;既有血与火的较量,也有兵不血刃的角逐;既有堂堂正正之阵,又有神出鬼没之法;既有飞机大炮的对抗,又有器的突击;既有震天动地的轰炸,也有悄然飘动的电波……各条战线、各个战场、各种手段、各种样式的作战交织进行,人们的家园被践踏和毁灭,人类的文明被和摧残。
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世界反国家和人民经过协力血战,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并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为了真切再现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使读者了解那段历史并熟知历史背后的故事,我们精心编著了这套《二战战役全画传》。为了阅读方便,我们将本套丛书按照地域及其意义分为四册,分别为《西线四大战役全画传》《东线四大战役全画传》《太平洋四大战役全画传》和《决定性四大战役全画传》。全书所选取的16个战争和战役,都是曾经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结局产生过重大影响和决定意义的战役,也是二战中*代表性的战役。
《决定性四大战役全画传》,包括“狐”“鼠”争锋阿拉曼、炽热海滩诺曼底、折戟柏林和日本上空的蘑菇云四次的战役。该书选用大量经过考证的资料,系统地呈现每一场战役,全面地叙述和评论历史事件,并通过宝贵的历史图片,全景式再现战役中重要的时刻和精彩的细节。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手头的一本关于古代建筑修复与传承的书籍,风格上走的是一种极为细腻和匠心的路线。作者似乎对材料学和传统工艺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整本书的重点都放在了如何用最传统的手法去修复那些饱经风霜的古迹。文字的描述精确到了每一块砖石的纹理、每一寸木材的接缝,以及不同地域特有的石灰配方。它的语言非常“手感化”,读起来你能想象到工匠手中工具的触感和木屑飞扬的场景。这本书几乎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聚焦于“物”的生命周期和“技”的代际传递。它让我意识到,历史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功过,更是那些默默无闻的工匠们,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将时间凝固在坚实的结构之中的过程。这是一本献给“细节”的赞歌,读后让人对物质世界的持久性产生一种敬畏之心。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引人注目,采用了复古的油画风格,色彩浓郁,光影对比强烈,立刻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纯粹的军事历史读物,但翻开目录后才发现,它更像是一部结合了艺术鉴赏与历史叙事的作品。作者在文字描述中穿插了大量关于当时艺术思潮和社会背景的探讨,让我对那些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比如,在描绘某场关键战役的场景时,作者不仅详细描述了部队的调动和战术部署,还细致入微地分析了当时流行的肖像画和风景画的风格如何影响了人们对战争的认知。这种跨学科的叙事方式,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军事史变得生动有趣,充满了人文关怀。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保持历史严谨性的同时,用如此富有感染力的笔触来描绘那些决定历史走向的瞬间,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温度。
评分最近在看的一本人物传记,专注于一位二十世纪初的社会活动家。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快,大量使用第一人称的书信、日记摘录,使得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作者的写作手法极其现代和碎片化,仿佛我们在跟随主角的脚步,实时经历她所处的动荡年代。她如何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乡村教师,一步步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意见领袖,其中的挣扎、妥协与坚持,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这本书的重点不在于记录宏大的历史事件,而在于对个体意志力和道德困境的深入剖析。每一次转折点,都伴随着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致剖白。读完后,我得到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更多的是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理解,以及在巨大时代洪流面前,个人选择所能产生的微小但坚韧的回响。
评分我手边正好有一本探讨近代科学哲学思潮的著作,它的结构组织方式非常独特,像是迷宫一样,需要读者不断在不同的理论分支间穿梭。这本书并没有遵循严格的时间线,而是围绕几个核心的哲学悖论展开,每章都像是在搭建一个全新的逻辑框架,挑战你原有的认知模式。作者的语言充满了哲思的张力,经常使用反问句和精心构建的假设情境来引导思考。例如,在讨论“可观测性”的边界时,作者将物理学的最新发现与古老的形而上学问题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在逻辑推演中体会到科学进步带来的震撼与迷茫。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吸收信息,不如说是一场思维的体操训练,它迫使你放下既有的知识定势,用全新的视角去审视科学发现的底层逻辑和人类认知的局限性。
评分我最近读的另一本关于古代文明兴衰的书,给我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那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冷静和客观,作者似乎是一位严谨的考古学家,所有的论断都建立在扎实的考古发掘证据和文献考证之上,几乎没有任何情绪化的表达。它更侧重于宏观的社会结构变迁、气候变化对人类聚落的影响,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物质交流的轨迹。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就像在参与一场学术研讨会,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去消化那些复杂的社会学模型和地层学数据。虽然知识的密度非常高,读起来有些“硬核”,但每当攻克一个难点,那种知识被构建起来的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书更像是工具书性质的学术专著,它不会用华丽的辞藻去渲染历史的戏剧性,而是用冰冷的逻辑和数据链条,勾勒出文明演进的清晰脉络,对于希望深入研究特定历史时期社会运作机制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不可多得的宝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