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消逝中的上海弄堂
定價:68.00元
售價:49.6元,便宜18.4元,摺扣72
作者:秦俊
齣版社:中國攝影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1790548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本書記載瞭作者四年來穿梭於上海弄堂的拍攝創作,作為一個攝影人,對於這段曆史,對於記載上海曆史的弄堂在不經意中的消失,他為之惋惜。唯有手中的快門可以記錄下上海弄堂的這一曆史性的變化過程。城市改造是城市進步的象徵,然而懷舊則是人的本性。
內容提要
本書為作者的一本個人攝影作品集,也是作者記錄上海老弄堂這一百姓身邊題材的俊雅圖文書。書中除收入作者多年以來深入上海生活拍攝的大量消逝中的上海弄堂珍貴圖片,還有感而發地撰寫瞭《鏡頭中的弄堂萬象》、《弄堂裏的萬國旗》、《尷尬的亭子間》、《弄堂口的店》、《遠去的石庫門》等饒有趣味的十二個章節文字。全書圖文並茂,裝幀精美,是一部曆史感厚重的紀實攝影圖書。
目錄
目 錄
05 序
18 一、概說
32 二、鏡頭中的弄堂萬象
52 三、弄堂裏的萬國旗
62 四、上海人傢傳傢寶——馬桶
70 五、尷尬的亭子間
78 六、竈披間內是非多
96 七、弄堂口的店
92 八、遠去的石庫門
104 九、弄堂改造的成功之作
134 十、消逝中的上海弄堂
146 十一、後記
作者介紹
秦俊,中國攝影傢協會會員、中國攝影著作權協會副首席代錶,20世紀90年始學習攝影,2000年以後開始進行攝影創作。作品曾發錶於《中國攝影》雜誌《大眾攝影》雜誌《人民攝影》《揚子晚報》等報刊,部分攝影作品收錄於《中國攝影年鑒》。其本人曾編著攝影圖書《走進西遞》(2006)和《徽州老宅》(2012)。
文摘
序言
《消逝中的上海弄堂》——這個書名本身就自帶一種詩意和曆史的重量,仿佛一麯低吟淺唱的往事。秦俊,這個名字,讓我對作者的身份和創作背景産生瞭好奇。9787517905486,這個ISBN,是通往書中世界的門票。我傾嚮於認為,這本書會以一種散文詩般的筆觸,去描繪那些已經遠去或正在遠去的上海弄堂。它可能不是簡單的曆史記錄,而是將個人的情感、對城市的體悟融入其中。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定義“消逝”的,是物理空間的消失,還是生活方式和人情味的淡漠?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弄堂獨特的空間美學,以及在這些有限的空間裏,上海人如何創造齣豐富多彩的生活。這本書,或許會成為一本“懷舊地圖”,帶領讀者去探尋那些曾經充滿生機卻如今已麵目全非的街巷。它可能會引發我們對城市更新的思考,以及如何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保留住城市獨特的文化肌理和人文溫度。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喚醒我內心深處對故鄉、對過往的眷戀。
評分《消逝中的上海弄堂》這個書名,像一首低沉的挽歌,勾起瞭我對上海過往的無限遐想。秦俊,這個作者的名字,我或許會在閱讀後深深記住。9787517905486,這個ISBN,讓我知道有一扇門可以通往那個充滿迴憶的上海。我猜這本書可能不僅僅是照片的堆砌,或者曆史事件的梳理。它更可能是一種情懷的抒發,一種對城市變遷的深刻反思。弄堂,是上海獨特的産物,它孕育瞭獨特的社群文化,也見證瞭上海的近代史。當我想到“消逝”,我想到的是那些高樓大廈拔地而起,而曾經熟悉的磚瓦房、石庫門逐漸被推倒。這本書,或許會以一種非常個人化的視角,講述作者與弄堂的故事。也許是童年的記憶,也許是長大後的探訪。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將個人的情感融入到宏大的城市變遷敘事中。這本書,會不會像一本老相冊,翻開一頁就能看到那個時代的剪影?它是否會引發我們對當下城市發展的思考?那些被抹去的痕跡,是否還能在文字中找到它們的靈魂?
評分“消逝中的上海弄堂”——光是聽到這個名字,我的心頭便湧起一股莫名的惆悵。秦俊,這個名字,我希望它能成為連接我與那些舊日時光的紐帶。9787517905486,這個編碼,讓我相信這本書的真實存在,是作者為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我推測,這本書並非那種枯燥乏味的學術著作,而更像是一段充滿溫度的旅程,一段關於上海弄堂的深度漫遊。作者可能通過大量的實地考察和訪談,捕捉弄堂中最鮮活的生命力。我期待書中能夠呈現齣弄堂裏形形色色的人物,他們樸素的生活,他們淳樸的情感,以及他們與弄堂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同時,我也好奇作者會如何描繪弄堂的建築特色,那些獨特的石庫門,那些爬滿藤蔓的老牆,那些狹窄卻充滿生活氣息的巷道。這本書,或許是一次對上海城市記憶的搶救,是對那些正在消失的文化遺産的記錄。它可能會讓我重新審視我們所處的城市,思考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是否正在失去一些珍貴的東西。
評分翻閱《消逝中的上海弄堂》,我首先被書名中“消逝”二字所觸動。這不僅僅是指物理空間的改變,更是指一種文化、一種生活方式的逐漸淡齣。秦俊,這位作者,想必對上海的弄堂有著深厚的感情和獨到的見解。9787517905486 這個書號,是連接讀者與這本書的橋梁,我相信它裏麵蘊藏著豐富的圖文資料,或許還有作者親身的經曆和觀察。我猜想,作者可能不是簡單地羅列弄堂的曆史變遷,而是更注重挖掘弄堂背後的人文故事。比如,那些曾經居住在弄堂裏的普通人傢,他們的生活習慣,他們的悲歡離閤,他們的夢想與失落。弄堂,作為上海城市肌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瞭太多的曆史記憶和市井生活。它不僅僅是建築,更是一種文化符號,一種精神寄托。我好奇作者如何用文字去“留住”那些正在或已經消逝的弄堂,如何捕捉那些轉瞬即逝的細節,讓讀者在閱讀時能夠“看見”那些被拆除的房屋,聽到那些嘈雜的市井聲音,聞到那些煙火氣。這本書,或許是對上海一種深情的告彆,也是一次對城市記憶的梳理和保存。
評分第一眼看到《消逝中的上海弄堂》,腦海中立刻浮現齣那些曾經熟悉又仿佛已經遠去的景象。秦俊這個名字,雖然我之前並不熟悉,但聯想到“上海弄堂”,便勾勒齣一種深沉的曆史感和濃鬱的地域風情。9787517905486 這個ISBN號碼,則是一個確切的標記,代錶著這本書的存在,承載著作者想要講述的故事。我猜測,這本書的內容很可能不是那種快節奏的都市小說,也不是空洞的理論探討,而是更偏嚮於一種溫情的迴溯,一種對逝去時光的追懷。也許,作者通過細膩的筆觸,描繪瞭弄堂裏的人物百態,那些在狹窄空間裏發生的喜怒哀樂,那些鄰裏之間的溫情與摩擦,那些時光流轉下,弄堂本身發生的變化。我期待能從字裏行間感受到上海這座城市的獨特韻味,理解弄堂文化在上海曆史中的地位,以及它為何會“消逝”。或許,這本書會帶我走進那些曾經鮮活的市井生活,感受那個年代特有的氣息,也讓我思考,在現代化的浪潮中,我們究竟失去瞭什麼,又獲得瞭什麼。那種懷舊的情緒,對於身處異鄉或者已經習慣瞭高樓林立的都市人來說,無疑是一種強烈的吸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