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运动分子生物学
定价:200.00元
售价:146.0元,便宜54.0元,折扣73
作者:胡扬
出版社:体育大学
出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56440610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 商品名称: 运动分子生物学 | 出版社: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3-03-01 |
| 作者:胡扬 | 译者: | 开本: 16开 |
| 定价: 200.00 | 页数:491 | 印次: 1 |
| ISBN号:9787564406103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接触运动科学领域已经有十多年了,看过不少教科书和专著,但很少有能像这本书一样,让我对“疲劳的本质”产生如此深刻的理解。以往的解读多停留在乳酸堆积或肌糖原耗竭的层面,但这本书却将视野拉到了中枢神经系统与骨骼肌的交叉对话,以及更底层的离子通道异常。它探讨了运动强度超过某个阈值后,钙离子稳态是如何被打破,导致收缩力的下降,这比单纯的能量枯竭理论更具解释力。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运动诱导的急性炎症反应的分析。作者并没有将其视为纯粹的负面因素,而是将其定位为一种必要的“信号”,用以启动后续的修复和适应程序。这种辩证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训练负荷管理的认知。我甚至开始反思,过去我们为了追求“无痛训练”,可能无意中阻断了身体寻求适应的最初信号。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相对学术化,但结构安排却非常巧妙,它会先抛出一个生理学上的难题,然后层层递进,用分子生物学的工具去解决它,读完后感觉像是完成了一场高强度的智力攀登。
评分我买这本书是为了系统学习运动科学的研究方法,没想到它在运动与衰老的分子机制这一章里给了我极大的震撼。书中详细对比了健康老年人与久坐老年人在端粒长度、Sirtuins家族蛋白活性以及线粒体功能衰退速度上的差异。这不仅仅是描述性的陈述,而是深入探讨了运动如何通过增加AMPK活性和改善NAD+/NADH比值,来“延缓”细胞时钟的滴答声。这种基于机理的预防医学视角,让我对“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有了全新的、更加科学的理解。它不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被严密的生物化学反应所支撑的真理。读到这部分时,我甚至产生了一种紧迫感,意识到运动不仅仅是为了今天的表现,更是对未来几十年健康跨度的投资。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稳定,没有那种为了迎合大众而刻意简化的倾向,它坚定地站在科学研究的第一线,用精准的语言描绘出生命体对抗熵增的微观战争。
评分这本《运动分子生物学》,我得说,它完全颠覆了我对运动科学的传统认知。过去我总觉得,运动无非就是肌肉的收缩、心肺功能的提升,最多再扯扯能量代谢,但这本书里展现的微观世界,简直像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的魔盒。它深入到了细胞和基因层面,详细剖析了运动如何像一把精密的钥匙,去开启或关闭我们体内特定的分子开关。比如,它对线粒体生物合成的阐述,就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有氧运动能让线粒体增多”,而是细致入微地描绘了PGC-1α通路是如何被机械张力和代谢信号激活,进而驱动核糖体从头合成,最终实现肌纤维质量和功能性的重塑。我特别喜欢它对自噬机制在运动后恢复中的作用的讨论,这让我理解了为什么高质量的休息和营养与训练同等重要,因为如果不清除受损的细胞器,长期的超量训练只会带来“分子垃圾”的堆积,而不是真正的进步。阅读体验上,作者的逻辑链条非常清晰,即使是初次接触这些复杂分子机制的读者,也能跟随他的思路,逐步构建起一个宏大而又严谨的运动生理学图景。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教你如何举起更重的杠铃,而在于告诉你“为什么”你能举起来,以及身体是如何在挑战中实现适应和超量恢复的。
评分从一个教练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大的贡献在于它提供了一套“以分子为导向”的训练处方优化框架。过去我们依赖经验和观察,但有了这些分子基础知识的支撑,我们就能更精准地设计训练方案来针对特定的生理目标。举例来说,如果一个运动员的瓶颈在于耐力平台期,这本书会引导我去关注缺氧诱导因子(HIF)的调控,并思考如何通过间歇性低氧训练或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来模拟并优化这一通路,而不是盲目地增加训练总量。更细致地,它对非编码RNA(如miRNA)在运动适应中的调控作用也有涉及,这简直是前沿中的前沿。虽然这部分内容对普通健身爱好者来说可能有些晦涩,但对于有志于从事高水平运动表现研究的人来说,这些信息是无价之宝。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也值得称赞,复杂的数据流和信号通路图被清晰地组织起来,有效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那些原本抽象的生物学概念变得可视化和可操作化。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欣赏的一点,是它对运动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全面梳理,这在以往的运动生理学书籍中往往是一笔带过的内容。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运动归类为“增强”或“抑制”免疫,而是详细区分了不同强度和持续时间的运动对不同免疫细胞亚群(如NK细胞、T细胞)的瞬时和长期影响。它解释了为什么“过度训练”会导致窗口期免疫抑制,并提供了分子层面的证据,例如皮质醇和儿茶酚胺对淋巴细胞募集和功能的调控。这对于制定周期化训练计划,尤其是赛季中期的负荷管理,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关于运动诱导的“热休克蛋白”(HSP)表达的研究,这让我明白了运动如何提高细胞应对氧化应激和蛋白质错误折叠的能力,这对于维持细胞的长期稳态至关重要。总而言之,这是一部结构严谨、内容深入且极具前瞻性的专著,它将运动行为与最基础的生命活动紧密地编织在了一起,是每一个严肃的运动科学从业者书架上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