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讲真话的中国
定价:38元
作者:《环球时报》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1-01
ISBN:9787030313270
字数:420000
页码:34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763kg
编辑推荐
中国是个复杂的国家
如果把《环球时报》所有社评加在一起当成一篇文章来读
这句话可以做篇文章的标题
这的确是一句真话,而且是被舆论常常忽略的一句真话
内容提要
本书精选了《环球时报》2010年1月到2011年4月的社评文章。该书由环球时报总编辑与编辑部一些编辑共同撰写,但每一篇都容纳了来自全社会的大量思想,具有广泛的社会认同度,甚至可以说,环球时报社评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主流社会的声音。在该书中,环球时报真实反映了中国民间在一些对外敏感问题上的态度。这可以减少外界对中国的误判,这种实事求是的表达对中外发展可持续的关系是有益的。
目录
作者介绍
《环球时报》是由人民日报社主办的一份时事新闻媒体,创刊于1993年1月3日,如今在世界90个国家和地区驻有350多位特派、特约记者,单期发行量超过200万份。
《环球时报》社评 撰稿团队
总撰稿:
胡锡进,《环球时报》总编辑。1960年4月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解放军南京国际关系学院。1989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获俄罗斯文学硕士学位。1996年至2005年任《环球时报》副总编辑。1993年至1996年任《人民日报》常驻南斯拉夫记者,深入前线报道波黑战争。2003年前往海湾前线报道伊拉克战争。2005年起担任《环球时报》总编辑。
社评起草人:
王 文:《环球时报》编委,主管评论,先后就读于兰州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北京大学,2005年加入环球时报。
何申权:《环球时报》评论组副组长、首席编辑,毕业于对外经贸大学、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曾就职于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2005年加入《环球时报》。
胡 笳:《环球时报》评论编辑,毕业于复旦大学,先后在10多个国家从事特派新闻采访工作,2005年加入《环球时报》。
陈晨晨:《环球时报》英文版编辑,毕业于南京大学,2009年加入《环球时报》。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考验读者的耐心,但一旦适应了这种跳跃式的叙事节奏,你会发现它其实暗藏着一条清晰的内在逻辑线索。作者似乎故意打乱了时间顺序,用碎片化的记忆和文件摘录交织在一起,构建起一个多维度的现实图景。这种手法的好处在于,它迫使读者不能用线性的、因果报 দাব的方式去理解一切,而是要学会在破碎的信息中自行寻找联系。我特别欣赏其中几章对集体记忆与个人记忆冲突的探讨。当官方的叙事试图构建一个统一的宏大记忆时,个体那些微小、私密的“不合时宜”的记忆如何顽强地存活下来,并最终影响我们对历史的认知?作者在这方面展现了极高的文学技巧和思想穿透力。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充满挑战的,它要求读者投入极大的心智努力去解码。作者似乎刻意设置了许多“阅读障碍”,比如大量引用的、晦涩难懂的背景资料,以及那些需要多重背景知识才能完全领会的隐喻。这使得非专业读者可能会感到吃力。然而,正是这种门槛,筛选出了真正愿意深入探究的读者。对我而言,每攻克一个难点,都会带来巨大的智力满足感。书中关于权力与民众之间信息不对称性如何固化社会阶层的分析,尤其发人深省。它揭示了在信息被高度筛选和控制的环境下,个体能获得的“真实”是多么有限和脆弱。这本书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报告,而不是轻松的读物,但其价值绝对值得付出时间去啃读。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克制且精确的,没有任何多余的煽情或夸张的修辞,这反而更增添了一种纪录片般的质感和可信度。它像一把手术刀,冷静地切开那些常被粉饰太平的社会肌理。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体制内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流程和术语的细致拆解。通过对这些“黑话”的解析,我们得以窥见权力运作时那种特有的逻辑闭环和自我维护机制。这种近乎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式写作,让我对理解当下的一些现象有了更深层的洞察。它不是一本提供答案的书,而是一本提出更尖锐问题的指南,它挑战你既有的认知框架,逼迫你去质疑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作者似乎站在一个既熟悉又疏离的立场上观察着中国社会的变迁。我尤其欣赏他对时代转折点上小人物命运的描摹。比如,书中对八十年代初,那些怀揣着改革开放梦想,却又在旧体制的惯性中挣扎的人们的刻画,入木三分。他们既有突破旧框架的勇气,又有着对既得利益的留恋和恐惧,那种复杂的心态被作者细腻地捕捉到了。 每次读到那些充满时代烙印的对话和场景,我都会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就是那个站在十字路口,必须做出抉择的个体。这种对“人”的深度挖掘,使得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不再是冰冷的口号,而是渗透着血肉和汗水的真实经历。整本书的文笔沉稳,如同老酒一般,后劲十足,值得反复品味。它没有急于给出明确的结论,而是提供了一面镜子,让读者自己去审视和反思。
评分我读完这本书后,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边界”这个概念的不断叩问。这里的边界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更多的是社会结构、道德规范乃至个体认知上的界限。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之间那种微妙的张力处理得相当精妙。比如,对沿海城市与内陆腹地之间那种信息流和资源流不对等所造成的心理隔阂的描写,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分析。它没有采用那种简单的“发展与落后”的二元对立视角,而是深入剖析了这种差距如何渗透到人们的思维模式和生活习惯中。读起来让人不得不承认,我们所生活的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层和复杂。那种隐秘的、不成文的规矩,往往比明面上的法律条文更具有约束力,作者将这些“潜规则”剥开来展示,非常大胆且坦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