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体育学研究方法
定价:38.00元
售价:16.0元,便宜22.0元,折扣42
作者: 克里斯·格拉顿,伊恩·琼斯,花勇民,林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2-01
ISBN:9787564418441
字数:
页码:26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体育学研究方法(第2版)》的目标读者主要是学习体育相关学科的学生,包括体育管理、体育社会学、体育营销学、体育旅游、体育教育、娱乐管理和其他类似学位的学生。但《体育学研究方法(第2版)》并不针对那些从事体育科学中的自然科学研究,或兴趣在于运动生理学和运动解剖学的研究者。《体育学研究方法(第2版)》的目标读者还包括体育产业的相关从业人员,其中有的岗位需要进行研究工作。
内容提要
《体育学研究方法(第2版)》内容丰富、易于理解,并且是一本非常实用的教科书,旨在为体育学专业的学生在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方法方面提供一个完整的基础。从研究项目的设计、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到报告研究结果,《体育学研究方法(第2版)》就研究过程对读者进行逐步的指导,并利用世界各地丰富的、与体育相关的案例对其进行详实的阐述。与版相比,全面修订的新版书包括以下重要专题:选择恰当的研究设计文献综述重要研究技术:问卷法、访谈法、内容分析法和民族志研究数据分析,包括SPsS软件介绍,以及描述性和推论性统计撰写研究报告体育研究中的伦理问题《体育学研究方法(第2版)》的编写旨在成为一本完整、独立,并且可以作为任何研究方法课程补充读物的图书,具有丰富而有价值的写作特征,包括突出重要术语的定义、修订问题、实用的研究练习,以及相关网络链接、多选问题、幻灯片和其他学习资源。《体育学研究方法(第2版)》对所有正在撰写学位论文或进行研究项目的学生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目录
章 什么是研究?
引言
什么是研究
研究的特点
为什么要进行研究
不同的研究类型
纯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
初步研究与次级研究
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
对于研究的错误概念
理解体育研究
延伸阅读
第二章 研究过程
引言
研究过程
延伸阅读
第三章 研究传统
引言
知识的本质
实证主义
后实证主义
解释主义
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
体育研究中质性研究的壮大
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方法的选择
量化和质性数据的混合
演绎研究与归纳研究
两种主要的研究传统
我的研究适合什么方法
第四章 研究问题、目的和目标
引言
研究论题的提出
聚焦研究问题
撰写研究提案
研究提案的缺陷
第五章 文献综述
引言
文献综述的目的
文献来源
查找文献
体育研究的相关数据库
聚焦文献检索
评估文献
评估网站
如何提及参考文献作者
……
第六章 理论、概念和变量
第七章 体育学研究设计
第八章 数据收集(一):问卷调查
第九章 数据收集(二):研究访谈
第十章 数据收集(三):非介入性方法——观察法和内容分析法
第十一章 数据收集(四):体育中的民族志研究
第十二章 数据分析(一):量化数据分析
第十三章 数据分析(二):质性数据分析
第十四章 撰写研究报告
第十五章 实际问题
中英文对照
作者介绍
克里斯·格拉顿(Chris Gratton),是英国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体育经济学教授,并担任体育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伊恩·琼斯(IaJones),是英国伯恩茅斯大学体育学院副院长,并担任大型活动和体育研究中心主任。
文摘
序言
坦白说,这本书的学术性是很强的,它里面的术语和概念密度相当高,我读得很慢,常常需要对照着查阅一些基础的统计学名词才能跟上作者的思路。但这绝不是一本可以快速翻阅的书,它的价值在于它的深度和广度。它不回避研究中的困难和灰色地带,例如样本偏差的不可避免性,或是质性研究中研究者主观性的影响。相比于那些只展示成功案例的读物,这种对“研究不完美性”的坦诚探讨,反而让我感到更加踏实和可信。它让我理解到,好的研究不是没有缺陷的研究,而是那些能够清晰地识别并讨论其自身局限性的研究。这种成熟的研究者心态,对于任何想进行深度思考的人来说,都是一剂清醒剂。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场思维的探险,虽然我不是体育领域的专业人士,但作者们对于“如何研究”的阐述,让我对任何需要系统性思考的领域都受益匪浅。他们并没有直接给我一堆体育案例,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我走进了研究方法论的迷宫。我特别欣赏他们对定性和定量研究的辩证分析,那种不偏不倚,旨在求真的态度,让我这个习惯了简单“非黑即白”的读者耳目一新。特别是关于研究伦理和数据收集的细致讨论,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严谨,让我意识到任何看似简单的观察背后,都隐藏着复杂的逻辑构建和责任。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告诉你“是什么”,而在于它教会你“如何去问为什么”以及“如何验证你的答案”。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构建知识体系的工具书,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停下来,思考自己过去在其他领域获取信息的方式是否足够扎实。那种被引导去质疑既有假设的冲动,是阅读一本好书最美妙的体验。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震撼是它对“量化思维”的普及。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数据包围的时代,但真正懂得如何科学地“解读”数据的人却很少。这本书没有只停留在介绍工具,而是深入探讨了数据背后的哲学意义——我们究竟在衡量什么?我们声称发现的“相关性”是否真的能导向“因果性”?这种对测量本质的追问,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日常接收到的各类信息,无论是商业报告还是新闻报道。它让我明白了,统计数字本身是中立的,但解释数字的人却往往带着预设的立场。这本书就像一双能够看穿数据迷雾的“X光眼镜”,教导我保持怀疑,追求证据链的完整性,而不是仅仅满足于一个看起来很漂亮的图表结论。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精妙,它没有一上来就抛出复杂的统计模型,而是采用了循序渐进的方式,非常照顾初学者。我个人最喜欢的是关于文献综述那一章,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罗列前人成果,而是教你如何通过文献梳理来“发现研究的真空地带”。这种“找茬”的艺术,需要极高的敏感度和批判性思维。作者们用生动的语言,将原本枯燥的研究设计流程,描绘成了一场侦探游戏,每一步的推理都环环相扣,少了哪一步都会导致整个案件(研究)的失败。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掌握了一套通用的逻辑框架,可以应用到生活中的各种决策制定上,比如如何评估一个新产品是否真的有市场潜力,或者如何判断一条新闻报道是否具有偏见。这种跨学科的迁移能力,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惊喜。
评分我是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书的,起初我对它可能涉及的专业性感到有些畏惧。然而,这本书的叙述风格有一种令人惊讶的亲和力,尤其是在讲解如何将理论概念转化为可测量的变量时,作者们提供了一些非常贴近现实的类比。这让我得以突破了自己对“学术”二字的刻板印象。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不接地气的理论堆砌,而是实实在在地告诉你,当你面对一个宏大的问题时,如何一步步将其拆解成可操作的小任务。特别是书中对问卷设计和访谈技巧的描述,细腻到连非口语交流中的肢体语言的影响都考虑进去了,这体现了作者们多年积累下来的丰富实战经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