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百年体育学科史

北京师范大学百年体育学科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嵘 屈国锋 著
图书标签:
  • 北京师范大学
  • 体育学科
  • 学科史
  • 百年历史
  • 中国体育
  • 高等教育
  • 教育史
  • 北京
  • 历史学
  • 体育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夜语笙箫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11549716
商品编码:29624927150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北京师范大学百年体育学科史

定价:88.00元

作者:高嵘 屈国锋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51154971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十世纪初,正当现代体育运动在中国传播普及、体育师资极度缺乏、急需体育人才之际,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的前身——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专修科于1917年应运而生。作为开启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先河的学府,其体育专修科建立伊始,便历史性地担当起引导中国体育运动发展的重任。

在北师大体育系初创时期,体育系充分利用地处古都文化名城、依托北师大综合院校的有利条件,汇集外学者,聘请多位外知名学者任教,将西方体育的先进的理论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奋发图强,严谨治学,培育英才,努力传播和普及现代体育运动。经过艰苦的十余年奋斗,北师大体育系的发展就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在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体育学术思想和运动竞技等多方面带动了中国体育运动的发展。

如今,北师大体育系已经走过了一百年历程,开拓和见证了中国体育运动的振兴发展之路,为中国体育和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内容提要


2017年是北京师范大学建立体育学科100周年,体育与运动学院成立15周年的一年。值此双重喜庆之际,编写组在体育与运动学院领导的指导下,在《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科九十年发展史》的基础之上,完成了《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科百年史》的编写,这是对百年学科的一份献礼。

本书通过历史篇、人物风采篇和附录三个部分,从不同时期和不同侧面客观而忠实地记录了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科一百年的发展历程。本书不仅是对体育学科一百年发展历程的一个简单回顾,更是希望能够借此以史为鉴,激励体育学科师生继续努力奋斗、严谨治学,秉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校训和“守正创新、坚卓致远”的院训,在教学、训练、科研和运动竞技等方面皆更上层楼,再创辉煌。

一部北师大体育史,也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学校体育史,甚至是中国近现代体育史的缩影。它集中体现了国人在逆境中奋进、在困境中拼搏、在绝望中坚守、在黑暗中探索、在顺境中创新的精神,激励着历代师大人不忘初心、践行理想,为祖国的教育和体育事业不畏困难、顽强拼搏。

目录


目 录

章 萌芽初创(1902—1922)… …………………………………… 1

第二章 奠基领航(1923—1937)… …………………………………… 30

第三章 砥砺前行(1937—1949)… …………………………………… 76

第四章 凤凰涅槃(1949—1976)… …………………………………… 94

第五章 继往开来(1976-2001)… ………………………………… 131

第六章 创新发展(2002年至今)… ………………………………… 146

教 师… ……………………………………………………………… 187

毕业生… ……………………………………………………………… 218

附 录… ……………………………………………………………… 244

后 记… ……………………………………………………………… 364

作者介绍


高嵘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近年来先后主编和参编教材和有关著作10多部;并在《体育科学》、《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体育学刊》、《体育文化导刊》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三项,并参与多项省部级以上课题的研究。2011年入选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首批专家成员。 现任中国教育学会体育卫生分会、中国高等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北京市教育学会奥林匹克教育研究会理事,全国学校体育联盟副主席。

屈国锋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副院长。1997年6月至2007年8月留学日本,于筑波大学体育科学系攻读体育科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7年9月起就职于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从事体育教学科研工作。研究领域:武术史,武术文化思想,武术教学,中外武术比较研究,体育史,体育思想史。十余年来,一直从事学校和社会武术的教学训练和指导工作。在外发表论文、著作等十余篇(部)。

文摘


序言



百年回望,薪火相传:一览现代中国体育教育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个特定高等学府的体育学科历程,而是以更宏阔的视角,溯源并梳理了现代中国体育教育思想的发生、发展与演变。我们将一同穿越历史的长河,探寻那些塑造了中国体育教育面貌的思潮、实践与人物,理解这项关乎民族强健、社会进步的伟大事业,是如何在跌宕起伏的时代洪流中,萌芽、成长,并最终枝繁叶茂的。 第一章:西风东渐与体育启蒙(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在近代中国风雨飘摇之际,古老的中国大地开始涌动着变革的洪流。伴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一种前所未有的观念——“体育”——也悄然播撒。它不再仅仅是民间习武强身、强国图存的朴素愿望,而是开始被赋予更系统、更科学的内涵。 这一时期,西方传入的体操、球类等运动项目,在少数开明士绅、传教士以及新兴的学校中,开始了初步的尝试。然而,更为重要的是,随着西方教育思想的涌入,体育被提升到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一些新式学堂的设立中,体育课程开始被列入教学计划。这标志着一种“教育强身”的理念正在悄然兴起,认为体育不仅关乎个体体质的增强,更与国民素质的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增强息息相关。 然而,彼时的体育实践,往往带有浓厚的军事色彩,强调纪律性、服从性和体能的强化,以期培养能够抵御外侮的“精兵”。但同时,也有一些思想家开始认识到体育的教育功能,提倡通过体育活动来陶冶情操、培养品格、发展智力。这种“文武兼备”的思想,虽然尚不成熟,却已为后来的体育教育发展埋下了伏笔。 第二章:救亡图存与体育的时代使命(20世纪初至20年代) 辛亥革命的炮火,唤醒了沉睡的民族,也为中国体育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面对内忧外患,强国富民成为时代的呼唤,而体育,被赋予了更加沉重的历史使命。 这一时期,中国体育教育的重心,从单纯的体能训练,逐渐转向了对国民体质的全面关注。人们意识到,仅仅依靠军事力量是不够的,国民的普遍健康与体魄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因此,学校体育的普及和发展,成为了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 大量的体育书籍、期刊开始出现,介绍西方先进的体育理论和实践。留学归来的学者们,将欧洲、日本等国的体育教育经验带回国内,并开始尝试本土化。体操、田径、球类运动在学校和社会中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各地纷纷成立体育组织,举办体育赛事,极大地激发了民众参与体育的热情。 与此同时,许多有识之士,如蔡元培先生,在倡导“美育”的同时,也强调体育的重要性,认为体育是“充实人生”的重要方面,能够使人“体魄健强,精神愉快”。这种将体育与人格塑造、精神培养相结合的理念,为现代体育教育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三章:探索与革新:体育教育的体系化尝试(20年代至40年代)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对体育教育的认识也进入了一个更加系统化、科学化的阶段。这一时期,中国体育教育开始积极吸取国际先进经验,并结合自身国情进行探索与革新。 在高等教育领域,一些大学开始设立体育专修科或体育系,培养专业的体育师资。体育课程的内容也日益丰富,除了传统的体育项目,还开始引入一些新兴的体育理论,如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等。体育的训练方法也更加科学化,强调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体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也得到进一步提升。政府开始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学校体育的开展,并鼓励体育事业的发展。各地举办的全国性运动会,不仅成为了展示国家体育水平的舞台,更成为了凝聚民族力量、激发爱国热情的盛会。 然而,这一时期的中国体育教育,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战乱频仍、经济落后,使得体育资源的投入相对有限。地域发展不平衡,使得体育教育的普及程度存在较大差距。但即便如此,中国体育教育的探索者们,仍在不懈努力,为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体育教育体系而奋斗。 第四章:民族复兴与体育新篇章(新中国成立后至今) 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开启了崭新的篇章。在国家强大、人民安居乐业的背景下,体育教育被置于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成为国家的重要号召。全民健身的理念深入人心,体育人口迅速增加。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课程得到强化,体育设施不断完善,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在竞技体育领域,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奥运会、世界锦标赛等国际大赛上的辉煌成就,不仅彰显了中国体育的实力,更极大地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国家凝聚力。 同时,体育教育的理论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运动科学、体育教育学等学科蓬勃发展,为体育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体育产业也逐渐兴起,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回顾百年,中国体育教育的历程,是一部充满艰辛、奋斗与辉煌的历史。它与中国的民族命运紧密相连,与国家的发展进步同频共振。从最初的西风东渐,到救亡图存的时代呼唤,再到如今的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体育教育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书力求从历史的纵深和思想的广度,展现现代中国体育教育的起源、演变与发展脉络。我们关注那些在关键时刻提出重要思想的人物,梳理那些在实践中推动体育发展的关键节点,探究那些影响体育教育走向的重大事件。这不是一份简单的年表,而是对中国体育精神内核的深入挖掘,是对塑造了当代中国体育教育面貌的思想力量的深刻解读。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现代中国体育教育的全新视角,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体育在个体成长、社会进步、民族发展中的独特价值。希望通过对这段百年历史的回顾与梳理,能够激发我们对体育教育更深层次的思考,并从中汲取力量,为中国体育事业的未来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读起来,给我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我就是见证了北师大体育百年发展历程的一份子。它最打动我的地方,是那些充满烟火气的生活片段。虽然史学著作通常会聚焦于宏大的政策和制度,但这本书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没有忘记“人”——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默默耕耘、付出热忱的体育教师和学生们。书中穿插的那些口述史料片段,那些关于旧时体育场馆的描述,或者某次运动会的盛况,都极其生动地还原了当时的场景。这使得冰冷的史实拥有了温度和情感。它不仅仅在记录“发生了什么”,更在探究“当时的人们是怎么想的、他们是如何感受的”。例如,对新旧交替时期体育活动开展的艰难描述,就让人体会到那个时代体育工作者是如何凭借信念和毅力克服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匮乏。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感染力。它让人明白,体育教育的进步,是无数个体的努力汇聚而成的涓涓细流,而非凭空出现的奇迹。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气味很浓,但叙事手法却一点不晦涩,这很难得。它在处理历史细节上的严谨性,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我注意到,书中对一些关键的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引用,都非常审慎,并且通常会附带多方印证的努力,这极大地增强了论述的可信度。比如,书中对于早期体育教材的演变分析,不仅仅停留在目录的变化上,而是深入到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其背后的哲学思想。这种精雕细琢的考据工作,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研究中国高等体育教育史的学者来说,都是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库。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章节安排上的匠心独运,过渡自然流畅,每一部分都像是一个精心打磨的部件,最终组装成一辆坚实的时光列车,载着读者缓缓驶过百年风雨。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历史读物,需要沉下心来细细品味,每一次重读,似乎都能发现一些先前忽略的细节和更深层的联系。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典雅而不失力量,是教科书式严谨与文学性叙事相结合的典范之作。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北师大体育百年史的著作,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对于“精神传承”的捕捉异常精准。这绝非一本仅仅罗列成就的流水账,它更像是一部精神图谱的绘制工作。作者似乎有一种洞察力,能够穿透时间的迷雾,直抵历代体育人心中那团不灭的火种。书中对于特定历史时期,比如抗战时期或建国初期的体育工作,其描述尤为动人。在那些极其艰难的环境下,体育教育如何从一个边缘化的选项,被提升到关乎民族精神和国家建设的高度,书中对此的论述充满了力量感和使命感。我特别留意到作者是如何处理那些“转折点”的——每一次课程体系的调整、每一次教学方法的革新背后,都蕴含着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体育价值的重新定义。这种从宏大叙事中抽丝剥茧出微观精神内核的手法,使得全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沉浸。它让我思考,百年来的体育教育,到底教给学生的是什么?答案显然不只是强健的体魄,更是一种坚韧不拔、勇于担当的国民素质的培养。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成功地将“体育”与“教育”的本质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感。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真的让人叹为观止,作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去挖掘和梳理了北京师范大学百年体育发展的脉络。我尤其欣赏它在叙事上所展现出的那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能通过文字触摸到那个时代体育教育先驱们的足音。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时间线罗列,更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画卷,将不同历史阶段的教育理念、社会思潮与校园体育实践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比如,书中对早期体育课程设置演变的论述,就清晰地揭示了从早期注重体能训练到后来融合现代运动科学的转型过程,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对于理解中国近现代体育教育的内在逻辑非常有帮助。再者,那些鲜活的个体故事——那些杰出的体育教育家和运动员的片段——让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学术梳理变得生动起来,读者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们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坚守和推动体育事业的。这本书的史料扎实,结构严谨,是研究高等教育史和体育史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读完后对“北师大”这三个字在体育教育领域的地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敬意。它成功地做到了学术性与可读性的完美平衡,让人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上的滋养。

评分

这部作品在梳理复杂历史脉络时展现出的结构化思维令人印象深刻。作者似乎对“周期性”和“阶段性”的划分有着清晰的认识,使得百年历史被切割成若干个逻辑清晰、主题鲜明的篇章。这种结构安排,极大地帮助了读者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动力。它避免了将百年历史简单地视为线性增长,而是着重探讨了停滞、反思与再出发的复杂过程。我特别喜欢它对“体育学科”自身演变的反思性探讨,即体育科学、教育学理论是如何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在北师大内部被引进、消化并最终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论体系的。这种对知识体系内部演化的关注,是很多同类著作所缺乏的。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机构的历史,更是关于一门学科在中国特定环境下的自我构建史。整本书的论证脉络清晰有力,逻辑链条环环相扣,读起来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智力满足感,让人不仅了解了历史事件,更掌握了分析历史事件的框架和工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