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杨式太极拳术述真之二 行拳心法 | 作者 | 魏树人 |
| 定价 | 16.00元 | 出版社 | 人民体育出版社 |
| ISBN | 9787500920144 | 出版日期 | 2001-02-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200Kg |
| 内容简介 | |
本书是《杨式太极拳术述真》系列之二,是随着太极拳运动的普遍开展,人们渴望进一步了解和探求源远流长的传统太极拳技艺精华及其所的文化底蕴与艺术魅力而撰写的。书中记述有前人杨公健侯、杨公少侯和作者的先师汪永泉口耳相传的行拳要诀,以及精辟独到的譬喻。这些譬句脉络清晰、洞明事理、言简意赅而切中要害。书中并配有清晰的图片。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初看之下,似乎带有一丝古籍的凝练和韵味,用词精准,但又不像纯粹的文言文那样晦涩难懂,它巧妙地平衡了学术的严谨性与可读性之间的关系。在描述一些运动状态和内在感受时,作者似乎总能找到那种恰到好处的词汇,既能描绘出肢体动作的精确要求,又能传达出太极拳中“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神妙意境。我特别欣赏那些在关键概念前后的铺垫和总结,它们就像是灯塔,在读者即将迷失在技术细节时,及时将注意力拉回到核心的理念上。这种行文的节奏感,让人在阅读时能体验到一种内在的张弛有度,仿佛作者在用文字为我们示范太极的“掦”与“抑”。整体来说,它在传授技艺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进行着一种哲学层面的熏陶。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充满了古典韵味,那种深沉的墨绿色调,配上古朴的书法字体,一下子就将人带入了一种沉静而深邃的氛围中。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被这种质感吸引了,纸张的触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有一种厚重而踏实的感觉,让人觉得这不是一本快餐式的读物,而是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经典。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里行间留白得当,阅读起来非常舒服,即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虽然我还没深入到内容本身,但仅凭这外在的包装,就已经能感受到出版方对这本书的尊重和用心,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经过精心雕琢的艺术品,让人对接下来要阅读的“真谛”充满了无限的期待。尤其是那个“述真”二字,给我一种强烈的暗示,这其中蕴含的拳理拳法,定是经过了长久锤炼和深刻体悟的,绝非泛泛之谈。
评分这本书散发着一种沉稳可靠的学人气息,它没有浮夸的口号,也没有对任何流派的过度褒贬,整体基调非常中正平和,这正是我所推崇的太极拳精神的体现。它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份经过多年实践检验、不断打磨完善的“内部教材”,而不是面向大众的宣传册。阅读过程中,我能体会到作者对所阐述原理的绝对自信,这种自信不是来源于口才,而是来源于长久岁月的功力积累和对拳理的深刻洞察。这种“述真”的态度,在如今这个追求快速见效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稳固的理论基石,帮助我在未来的练习中,能够更好地理解“松”、“沉”、“劲”这些核心概念的真正含义,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模仿,真正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评分作为一名常年习练传统武术的人,我深知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很多书籍只是空谈心法,缺乏可操作的细节;而另一些则是一味地强调招式,忽略了内在的修炼。而从这本书的整体布局来看,它似乎在努力弥合两者之间的鸿沟。我观察到其中一些章节标题暗示了对具体练习时“意念的驻留点”和“呼吸的配合”有非常细致的剖析,这正是许多拳谱中常常被一笔带过的关键环节。对于我们这些渴望更进一步的习练者来说,这种对细节的挖掘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太极拳的精髓往往就藏在这些“微小”之处。我能感受到作者的真诚,他不是在“贩卖”一套动作,而是在分享一套完整的“修习体系”,这种对内功心法的深挖,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敬畏和期待,相信它能为我的练拳带来实质性的突破。
评分初翻这书的目录,给我的感觉是结构严谨,层层递进,不像有些武术书籍那样支离破碎,让人抓不住主线。它似乎是以一种非常逻辑化的方式,将复杂的太极拳理论和实际操作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从基础的站桩入手,逐步过渡到具体的套路解析,再到更高层次的内劲运用和意念导引,每一步的衔接都显得水到渠成,仿佛作者已经为我们铺设好了一条清晰的求道之路。这种编排方式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它避免了那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惑;而对于有一定基础的人而言,又能从中找到更加系统化、理论化的支撑,去修正自己过往的偏差。特别是看到那些带有注释和图解的章节标题时,我更加确信,作者在力求将那些飘渺难懂的“心法”转化为可以被理解和实践的具体指导,这种务实的态度非常值得称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