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品黑茶就上手(图解版) 9787563735761

次品黑茶就上手(图解版) 978756373576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旗 胥伟 著
图书标签:
  • 黑茶
  • 次品茶
  • 茶叶
  • 茶文化
  • 茶艺
  • 图解
  • 入门
  • 冲泡
  • 品鉴
  • 健康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旅游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63735761
商品编码:29627017644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次品黑茶就上手(图解版)

定价:42.00元

售价:30.7元,便宜11.3元,折扣73

作者:朱旗 胥伟

出版社:旅游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6373576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黑茶特殊,以前主销边疆的游牧少数民族区域,称为“边销茶”。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黑茶神奇的健康功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作者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黑茶的基础知识,如发展与传播、产地与环境、加工与产品、冲泡与品饮、功效与储存、茶事与茶诗等,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门户,认知穿越千年丝路与茶马古道而进入人们生活饮品的黑茶。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是茶友了解黑茶的好书。

——刘新安(湖南省白沙溪茶厂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千两茶非物质文化技艺传承人)

在中国茶的大家族里,相比起春意盎然的绿茶、浓情蜜意的红茶和妩媚多姿的青茶,黑茶更像一位隐者,平静而祥和。茶因不同的加工工艺而调整了茶性,独特的制茶工艺,使黑茶在对人体新陈代谢的调理上具有非常显著、良好的效果。

目录


篇 溯源:黑茶的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 001

一、远去的丝绸之路/ 002

二、尘封的茶马古道/ 007

三、惊叹丝路神秘茶/ 009

延伸阅读:宋至清茶马贸易 / 012

四、湖南黑茶历史/ 014

(一)明朝黑茶历史 / 014

(二)清朝黑茶历史 / 016

(三)民国及现代黑茶历史 / 017

(四)临湘青砖茶历史 / 018

第二篇 神州:东方树叶的产区与地理划分/ 021

一、孕育东方树叶的沃土/ 022

(一)茶树生长基本要求 / 022

(二)茶叶产区划分 / 024

二、黑茶主要生产省份与区域/ 027

(一)湖南黑茶产区 / 027

(二)川渝地区黑茶产区 / 028

(三)广西黑茶产区 / 030

(四)云南黑茶产区 / 030

(五)湖北黑茶产区 / 032

(六)其他省份黑茶产区 / 033

第三篇 嘉木:茶树的品种特性与茶类划分/ 035

一、赐予南方的嘉木/ 036

(一)茶树生物学特征 / 036

(二)茶树原产地 / 038

二、智慧民族的开发/ 042

(一)六大茶类的划分 / 042

(二)茶树的选育与应用 / 042

(三)我国推广面积较大的部分国家茶树良种 / 045

第四篇 加工:黑毛茶加工与生产地域/ 049

一、黑毛茶工艺与原理/ 050

二、黑毛茶加工/ 051

三、安化黑茶加工现代化/ 062

第五篇 产品:黑茶产品加工与生产企业/ 065

一、黑茶产品与品质/ 066

(一)湖南黑茶 / 066

(二)湖北青砖茶 / 078

(三)云南紧压茶 / 080

(四)四川紧压茶 / 083

(五)广西六堡茶 / 085

二、我国部分黑茶企业简介/ 086

(一)湖南黑茶企业 / 086

(二)四川黑茶企业 / 090

(三)广西黑茶企业 / 090

(四)云南黑茶企业 / 091

(五)湖北黑茶企业 / 093

(六)其他黑茶企业 / 094

第六篇 品饮:黑茶的品饮与美感/ 095

一、黑茶品饮的要求/ 096

(一)宜茶之水 / 096

(二)宜茶之器 / 098

二、黑茶品饮的美感来源/ 101

(一)古朴的外形 / 101

(二)原生态的包装 / 103

(三)藏茶的乐趣 / 104

(四)神奇的养生功效 / 106

三、黑茶的品饮方式/ 106

(一)清饮法 / 106

(二)调饮法 / 109

(三)药饮法 / 112

(四)家庭日常饮用 / 112

第七篇 功效:黑茶的品质化学与保健/ 113

一、茶叶的传说与功效的记载/ 114

(一)神农氏的传说 / 114

(二)本草书籍的记载 / 114

二、饮食与饮茶/ 116

三、茶叶化学与功效/ 117

(一)茶叶的品质化学 / 117

(二)现代医学的证实 / 120

第八篇 藏选:黑茶的储藏与生产年份/ 127

一、茶叶存储要求/ 128

(一)影响因素 / 128

(二)黑茶存储 / 129

二、黑茶的选购/ 129

(一)湖南黑茶的商标和包装演变 / 129

(二)不同年代产品的基本特征 / 136

三、黑茶的收藏/ 137

(一)自己品饮 / 138

(二)投资增值 / 138

第九篇 文化:茶事茶俗与茶诗茶赋/ 141

一、茶文化概述/ 142

二、名人与茶的趣闻轶事及现代茶文化传承/ 144

三、茶礼茶俗/ 148

四、茶诗茶赋/ 151

(一)茶诗 / 151

(二)茶歌 / 155

(三)茶赋 / 157

附录一 茶叶小知识/ 159

一、茶叶的识别/ 160

(一)真假茶鉴别 / 160

(二)新陈茶鉴别 / 161

(三)春、夏和秋茶鉴别 / 161

(四)高山茶和平地茶鉴别 / 162

(五)有机茶和无公害茶的关系 / 162

(六)窨花茶和拌花茶鉴别 / 162

(七)劣变茶的识别 / 163

二、科学饮茶/ 164

(一)怎样选购茶叶? / 164

(二)客来怎样敬茶? / 165

(三)因人选茶饮茶 / 165

(四)因时选茶饮茶 / 166

(五)合理的饮茶用量 / 167

(六)适当的饮茶温度 / 167

(七)不宜喝茶的人群 / 167

(八)饮茶需注意的问题 / 168

(九)服药期的饮茶问题 / 169

(十)茶叶中氟的安全性 / 171

(十一)茶叶中咖啡碱的两面性 / 172

(十二)饮茶中的小窍门 / 172

附录二 安化黑茶重大事件/ 175

附录三 我国部分黑茶企业名单/ 183

参考文献/ 190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次品黑茶就上手(图解版)》是一本旨在为广大黑茶爱好者,尤其是初学者,提供一份清晰、易懂、实操性强的黑茶入门指南。本书打破了传统茶叶书籍的枯燥与晦涩,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黑茶世界的魅力,让每一个对黑茶心怀好奇的人都能轻松上手,深入了解并品味这种独特的茶类。 第一章:黑茶溯源——千年古韵,风味新生 本章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隧道,回溯黑茶悠久的起源。从古代的“边销茶”历史,到现代黑茶的复兴之路,深入浅出地讲述黑茶在中国茶叶发展史中的独特地位。我们将探讨黑茶为何能历经千年而不衰,其独特的加工工艺又是如何造就了其与众不同的风味。此外,还会简要介绍黑茶的分类,如安化黑茶、普洱茶(熟茶)、六堡茶、藏茶等,让读者对黑茶的大家族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对历史文化的梳理,培养读者对黑茶的文化认同感,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黑茶的奥秘——发酵之道,风味万千 “发酵”是黑茶区别于其他茶类的核心工艺,也是其风味独特、保健功效显著的关键。本章将深入剖析黑茶的发酵过程。我们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精美的插图,详细解读“渥堆”等关键工艺步骤,解释微生物在黑茶形成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读者将了解到,并非所有“次品”黑茶都意味着品质低下,很多时候,一些轻微的工艺痕迹或外观特征,在懂行人的眼中,反而能揭示其独特的风味潜力和价值。我们将打破“完美无瑕”的传统观念,引导读者学会从“非完美”中发现黑茶的妙处,培养一种更开放、更包容的品鉴态度。本章还将重点介绍发酵程度对黑茶风味的影响,从轻发酵的醇和到重发酵的浓厚,一一呈现,让读者理解为何同样的原料,发酵程度不同,口感和香气会天差地别。 第三章:观形辨质——一眼识茶,洞悉端倪 “看”是品鉴黑茶的第一步。本章将专注于教会读者如何通过观察黑茶的外形、色泽、干茶和叶底,来初步判断其品质。我们将详细介绍不同类型黑茶(如砖茶、饼茶、散茶)的常见形态,以及优质黑茶与普通黑茶在外观上的差异。例如,对砖茶,我们将讲解如何观察砖面是否平整,是否易于撬取;对散茶,则会介绍如何辨别茶梗、茶末的比例,以及干茶的色泽是否均匀。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深入讲解“叶底”的奥秘。叶底,即冲泡后的茶叶渣,是茶叶本身品质最直接的反映。通过大量的实拍图片,读者将学会识别嫩叶、老叶、匀整度、色泽等关键指标,从而对茶叶的真实品质有一个初步的判断。我们还将探讨一些“非典型”的叶底特征,以及它们可能代表的含义,进一步强化“次品”黑茶的鉴赏视角。 第四章:闻香识味——鼻尖上的黑茶哲学 “闻”和“尝”是品鉴黑茶的核心体验。本章将带领读者进入一个由香气和滋味构成的微观世界。我们将首先介绍黑茶的典型香气,如陈香、枣香、药香、菌花香、糯香等,并解释这些香气是如何在发酵过程中形成的。通过对不同香气的辨识,读者可以初步了解茶叶的产地、年份甚至加工特点。随后,我们将重点讲解黑茶的滋味。黑茶的滋味往往浓郁醇厚,不同于绿茶的鲜爽或红茶的甘甜,它可能带有回甘、醇厚、顺滑、甚至一些微涩感。本章将详细拆解这些滋味,教会读者如何去感受和描述黑茶的口腔体验,如茶汤的粘稠度、顺滑度,以及回甘的持久度和类型。我们还会介绍如何品鉴黑茶的汤色,从浅黄到深红,汤色的变化也蕴含着丰富的茶叶信息。通过对香气和滋味的深入解读,读者将能够更好地体会到每一款黑茶独特的个性和魅力。 第五章:冲泡之道——解锁黑茶的真实滋味 优质的冲泡方式能够充分激发黑茶的内在品质,而错误的冲泡则可能掩盖其优点,甚至产生不良口感。本章将提供一套详尽的黑茶冲泡指南,让你轻松泡出好喝的黑茶。我们将从选择合适的茶具开始,推荐适合冲泡黑茶的紫砂壶、盖碗等。随后,详细介绍冲泡前的准备工作,如撬茶(针对紧压茶)、润茶等步骤。接着,我们将分步解析冲泡过程,包括水温的选择(不同黑茶有不同的适宜水温)、投茶量、浸泡时间等关键要素。特别地,我们将强调“多次冲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冲泡次数和出汤时间,来品味黑茶在不同冲泡阶段所呈现出的丰富层次。我们还会针对一些“次品”黑茶,提供一些特殊的冲泡技巧,比如如何通过提温、延长闷泡时间等方式,来改善其口感,使其展现出意想不到的醇厚。图解化的步骤说明,将让每一个读者都能轻松模仿,掌握属于自己的黑茶冲泡秘籍。 第六章:黑茶的“次品”与“珍品”——视角转换,价值发掘 本章是本书的核心所在,也是对“次品”黑茶的重新解读。我们并非鼓励消费者购买劣质茶叶,而是希望引导读者以一种更广阔的视角去看待黑茶的“不完美”。我们将深入探讨,哪些情况下的“次品”黑茶,可能依然具有饮用价值,甚至蕴藏着独特的风味潜力。例如,轻微的仓味、不甚规整的外形、略显粗老的叶底,是否就意味着它无法入口?我们将在本章中给出答案,并提供判断依据。我们将通过大量案例分析,展示如何通过科学的冲泡和品鉴方法,将一些看似“普通”甚至“有瑕疵”的黑茶,转化为令人惊喜的饮用体验。同时,本章也会警示读者,哪些是绝对不能触碰的“次品”——例如霉变、异味等,明确区分“瑕疵”与“劣质”,确保读者的饮用安全。通过这种视角转换,读者将能够以更经济、更具探索性的方式,深入黑茶的世界,发现那些被埋没的“珍品”。 第七章:黑茶的储存与品鉴——留住时光,品味醇厚 黑茶的陈化是其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将教授读者如何正确储存黑茶,以达到最佳的陈化效果。我们将详细介绍理想的储存环境,包括温度、湿度、通风等关键因素,并指导读者如何避免储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如吸湿、串味等。针对不同形态的黑茶(散茶、紧压茶),我们将提供相应的储存建议。此外,本章还将提供一个黑茶品鉴的进阶指南,帮助读者将前几章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我们将介绍一些品鉴时需要注意的细节,如品鉴的顺序、品鉴记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与茶友交流品鉴心得。通过系统性的指导,读者将能够建立起自己的黑茶品鉴体系,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 第八章:黑茶的保健之旅——古老智慧,现代生活 黑茶,作为一种健康的饮品,其保健功效早已为人们所熟知。本章将深入探讨黑茶的多种保健功能,如助消化、降血脂、抗氧化等。我们将引用科学研究成果,用严谨的态度介绍黑茶的健康价值,但同时也会保持科普的易懂性。我们还将结合传统中医理论,阐述黑茶在养生方面的独特作用。本章将帮助读者理解,为什么在追求健康生活的今天,黑茶会重新焕发活力。我们将鼓励读者将黑茶融入日常生活,将其作为一种健康的饮品选择,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也收获健康。 《次品黑茶就上手(图解版)》不仅是一本关于黑茶的书,更是一扇通往黑茶世界的大门。它以接地气的方式,用最直观的图文,最实用的技巧,教会读者如何去认识、去品鉴、去欣赏黑茶。无论你是初次接触黑茶的新手,还是对黑茶略有了解的爱好者,这本书都将是你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让我们一起,在“次品”的视角里,发掘黑茶的无限魅力,开启一段与醇厚黑茶的美妙邂逅。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资深“网购”读者的角度来看,我对一本专业书籍的“知识密度”和“信息准确性”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任何一本出版物都可能存在过时的信息或者未经考证的传闻。我非常看重作者在引用数据、历史记载以及工艺标准时所展现出来的严谨性。特别是涉及到近现代黑茶产业的发展脉络,以及不同年份、不同批次茶叶的品级划分标准,我需要的是权威和可信赖的参考。如果书中有涉及到国家标准或者行业协会的规范,我希望作者能清楚地标注出来源。此外,对于一些近年来新兴的黑茶品类或创新工艺,我希望作者也能保持开放的态度去介绍,而不是固守传统的框架。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否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为读者构建一个既有深厚根基又不失时代视野的黑茶知识体系。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抓人眼球,那种深沉的黑与淡雅的棕交织在一起,光影处理得很有层次感,一下子就把我对“黑茶”这种古老饮品的神秘感和厚重感勾勒出来了。我本来对这类专业性较强的书籍有点望而却步,总觉得里面会充斥着拗口的专业术语和晦涩难懂的工艺流程,但翻开这本书的目录,发现结构安排得异常清晰,从黑茶的历史渊源讲起,逐步深入到各类代表性黑茶的地域特色、口感特征,再到后期的存储与品鉴技巧,逻辑链条非常顺畅。特别是“图解版”这三个字,让我对它的实用性有了更高的期待,我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而是能够通过直观的图示,将复杂的发酵过程、渥堆的细节,乃至不同年份陈化带来的汤色变化,都能一目了然地呈现在我面前。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同样的原料,经过不同的处理,口感能产生天壤之别,这本书如果能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解答我的这些疑惑,那它就成功了一半。我对它的期待值,已经远远超过了一本入门指南的范畴,我更希望它能成为我探索黑茶世界的可靠向导,而非仅仅是工具书。

评分

说实话,我买书时最看重的是作者的叙事风格是否能让我持续读下去,毕竟阅读过程中的那种“沉浸感”太重要了。我总觉得,好的书籍,即便是讲解知识,也应该像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娓娓道来,带着温度和故事性。我希望这本书在介绍那些名贵的黑茶品种时,不仅仅是列举它们的参数,而是能穿插一些关于茶农、茶园背后的小故事,比如某一块古茶树的传说,或者某一个家族世代传承的制茶秘诀。如果作者能用一种略带诗意、充满生活气息的笔调去描绘黑茶从田间到茶杯的蜕变,那绝对是加分项。我特别不喜欢那种干巴巴、像说明书一样的文本,读起来让人昏昏欲睡。我期待看到的是对黑茶“生命力”的展现,它如何承载一方水土的气候和人文,如何通过时间的魔法最终成就其独特的韵味。如果这本书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本“怎么做”的书,而是一本“为什么会这样”的哲学探讨了。

评分

我是一个动手能力比较强的人,所以对书籍中关于“实践操作”的指导有着极高的要求。对我来说,理论知识是基础,但如果不能指导我实际去操作,那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家庭储存和日常冲泡的章节。比如,如何判断自己的储藏环境是否适合黑茶,湿度和温度的微小波动对茶叶口感的影响到底有多显著?冲泡时,用水质的选择、投茶量的精确控制,以及不同器具(紫砂壶、盖碗甚至是飘逸杯)对最终茶汤风味的影响,这些细微之处,往往是新手最容易犯错的地方。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非常具体的“操作清单”或“常见错误排查表”,而不是泛泛而谈。如果能配上一些常见冲泡错误导致茶汤变差的对比图示,那就太棒了。我希望读完后,我能自信满满地拿出自己的黑茶,用一套科学且实用的方法,泡出一杯令人满意的茶汤,而不是只能在茶馆里听别人夸赞。

评分

购买书籍时,我常常会评估它的“重复阅读价值”。一本好书不应该是一次性的消费品,它应该随着我的知识和经验的增长,每次翻阅都能带来新的感悟。我希望这本书的结构设计,能够支持这种深度的探索。例如,初读时可以关注基础的“是什么”和“怎么做”,进阶后,可以深入研究那些关于“为什么”的化学变化和微生物作用的解释。如果书中能巧妙地设置一些“思考题”或者“进阶探讨”的板块,引导读者去思考不同工艺对茶多糖、茶黄素等物质影响的内在逻辑,那就更好了。我期望这本书能成为我的“知识阶梯”,让我能够从一个对黑茶一无所知的门外汉,逐步成长为一个能够清晰阐述其风味特点和内在机理的爱好者。这种“伴随成长”的功能性,是我衡量一本专业书籍是否值得我珍藏的重要标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