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次品黑茶就上手(图解版)
定价:42.00元
售价:30.7元,便宜11.3元,折扣73
作者:朱旗 胥伟
出版社:旅游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6373576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黑茶特殊,以前主销边疆的游牧少数民族区域,称为“边销茶”。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黑茶神奇的健康功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作者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黑茶的基础知识,如发展与传播、产地与环境、加工与产品、冲泡与品饮、功效与储存、茶事与茶诗等,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门户,认知穿越千年丝路与茶马古道而进入人们生活饮品的黑茶。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是茶友了解黑茶的好书。
——刘新安(湖南省白沙溪茶厂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千两茶非物质文化技艺传承人)
在中国茶的大家族里,相比起春意盎然的绿茶、浓情蜜意的红茶和妩媚多姿的青茶,黑茶更像一位隐者,平静而祥和。茶因不同的加工工艺而调整了茶性,独特的制茶工艺,使黑茶在对人体新陈代谢的调理上具有非常显著、良好的效果。
目录
篇 溯源:黑茶的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 001
一、远去的丝绸之路/ 002
二、尘封的茶马古道/ 007
三、惊叹丝路神秘茶/ 009
延伸阅读:宋至清茶马贸易 / 012
四、湖南黑茶历史/ 014
(一)明朝黑茶历史 / 014
(二)清朝黑茶历史 / 016
(三)民国及现代黑茶历史 / 017
(四)临湘青砖茶历史 / 018
第二篇 神州:东方树叶的产区与地理划分/ 021
一、孕育东方树叶的沃土/ 022
(一)茶树生长基本要求 / 022
(二)茶叶产区划分 / 024
二、黑茶主要生产省份与区域/ 027
(一)湖南黑茶产区 / 027
(二)川渝地区黑茶产区 / 028
(三)广西黑茶产区 / 030
(四)云南黑茶产区 / 030
(五)湖北黑茶产区 / 032
(六)其他省份黑茶产区 / 033
第三篇 嘉木:茶树的品种特性与茶类划分/ 035
一、赐予南方的嘉木/ 036
(一)茶树生物学特征 / 036
(二)茶树原产地 / 038
二、智慧民族的开发/ 042
(一)六大茶类的划分 / 042
(二)茶树的选育与应用 / 042
(三)我国推广面积较大的部分国家茶树良种 / 045
第四篇 加工:黑毛茶加工与生产地域/ 049
一、黑毛茶工艺与原理/ 050
二、黑毛茶加工/ 051
三、安化黑茶加工现代化/ 062
第五篇 产品:黑茶产品加工与生产企业/ 065
一、黑茶产品与品质/ 066
(一)湖南黑茶 / 066
(二)湖北青砖茶 / 078
(三)云南紧压茶 / 080
(四)四川紧压茶 / 083
(五)广西六堡茶 / 085
二、我国部分黑茶企业简介/ 086
(一)湖南黑茶企业 / 086
(二)四川黑茶企业 / 090
(三)广西黑茶企业 / 090
(四)云南黑茶企业 / 091
(五)湖北黑茶企业 / 093
(六)其他黑茶企业 / 094
第六篇 品饮:黑茶的品饮与美感/ 095
一、黑茶品饮的要求/ 096
(一)宜茶之水 / 096
(二)宜茶之器 / 098
二、黑茶品饮的美感来源/ 101
(一)古朴的外形 / 101
(二)原生态的包装 / 103
(三)藏茶的乐趣 / 104
(四)神奇的养生功效 / 106
三、黑茶的品饮方式/ 106
(一)清饮法 / 106
(二)调饮法 / 109
(三)药饮法 / 112
(四)家庭日常饮用 / 112
第七篇 功效:黑茶的品质化学与保健/ 113
一、茶叶的传说与功效的记载/ 114
(一)神农氏的传说 / 114
(二)本草书籍的记载 / 114
二、饮食与饮茶/ 116
三、茶叶化学与功效/ 117
(一)茶叶的品质化学 / 117
(二)现代医学的证实 / 120
第八篇 藏选:黑茶的储藏与生产年份/ 127
一、茶叶存储要求/ 128
(一)影响因素 / 128
(二)黑茶存储 / 129
二、黑茶的选购/ 129
(一)湖南黑茶的商标和包装演变 / 129
(二)不同年代产品的基本特征 / 136
三、黑茶的收藏/ 137
(一)自己品饮 / 138
(二)投资增值 / 138
第九篇 文化:茶事茶俗与茶诗茶赋/ 141
一、茶文化概述/ 142
二、名人与茶的趣闻轶事及现代茶文化传承/ 144
三、茶礼茶俗/ 148
四、茶诗茶赋/ 151
(一)茶诗 / 151
(二)茶歌 / 155
(三)茶赋 / 157
附录一 茶叶小知识/ 159
一、茶叶的识别/ 160
(一)真假茶鉴别 / 160
(二)新陈茶鉴别 / 161
(三)春、夏和秋茶鉴别 / 161
(四)高山茶和平地茶鉴别 / 162
(五)有机茶和无公害茶的关系 / 162
(六)窨花茶和拌花茶鉴别 / 162
(七)劣变茶的识别 / 163
二、科学饮茶/ 164
(一)怎样选购茶叶? / 164
(二)客来怎样敬茶? / 165
(三)因人选茶饮茶 / 165
(四)因时选茶饮茶 / 166
(五)合理的饮茶用量 / 167
(六)适当的饮茶温度 / 167
(七)不宜喝茶的人群 / 167
(八)饮茶需注意的问题 / 168
(九)服药期的饮茶问题 / 169
(十)茶叶中氟的安全性 / 171
(十一)茶叶中咖啡碱的两面性 / 172
(十二)饮茶中的小窍门 / 172
附录二 安化黑茶重大事件/ 175
附录三 我国部分黑茶企业名单/ 183
参考文献/ 190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从一个资深“网购”读者的角度来看,我对一本专业书籍的“知识密度”和“信息准确性”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任何一本出版物都可能存在过时的信息或者未经考证的传闻。我非常看重作者在引用数据、历史记载以及工艺标准时所展现出来的严谨性。特别是涉及到近现代黑茶产业的发展脉络,以及不同年份、不同批次茶叶的品级划分标准,我需要的是权威和可信赖的参考。如果书中有涉及到国家标准或者行业协会的规范,我希望作者能清楚地标注出来源。此外,对于一些近年来新兴的黑茶品类或创新工艺,我希望作者也能保持开放的态度去介绍,而不是固守传统的框架。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否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为读者构建一个既有深厚根基又不失时代视野的黑茶知识体系。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抓人眼球,那种深沉的黑与淡雅的棕交织在一起,光影处理得很有层次感,一下子就把我对“黑茶”这种古老饮品的神秘感和厚重感勾勒出来了。我本来对这类专业性较强的书籍有点望而却步,总觉得里面会充斥着拗口的专业术语和晦涩难懂的工艺流程,但翻开这本书的目录,发现结构安排得异常清晰,从黑茶的历史渊源讲起,逐步深入到各类代表性黑茶的地域特色、口感特征,再到后期的存储与品鉴技巧,逻辑链条非常顺畅。特别是“图解版”这三个字,让我对它的实用性有了更高的期待,我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而是能够通过直观的图示,将复杂的发酵过程、渥堆的细节,乃至不同年份陈化带来的汤色变化,都能一目了然地呈现在我面前。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同样的原料,经过不同的处理,口感能产生天壤之别,这本书如果能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解答我的这些疑惑,那它就成功了一半。我对它的期待值,已经远远超过了一本入门指南的范畴,我更希望它能成为我探索黑茶世界的可靠向导,而非仅仅是工具书。
评分说实话,我买书时最看重的是作者的叙事风格是否能让我持续读下去,毕竟阅读过程中的那种“沉浸感”太重要了。我总觉得,好的书籍,即便是讲解知识,也应该像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娓娓道来,带着温度和故事性。我希望这本书在介绍那些名贵的黑茶品种时,不仅仅是列举它们的参数,而是能穿插一些关于茶农、茶园背后的小故事,比如某一块古茶树的传说,或者某一个家族世代传承的制茶秘诀。如果作者能用一种略带诗意、充满生活气息的笔调去描绘黑茶从田间到茶杯的蜕变,那绝对是加分项。我特别不喜欢那种干巴巴、像说明书一样的文本,读起来让人昏昏欲睡。我期待看到的是对黑茶“生命力”的展现,它如何承载一方水土的气候和人文,如何通过时间的魔法最终成就其独特的韵味。如果这本书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本“怎么做”的书,而是一本“为什么会这样”的哲学探讨了。
评分我是一个动手能力比较强的人,所以对书籍中关于“实践操作”的指导有着极高的要求。对我来说,理论知识是基础,但如果不能指导我实际去操作,那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家庭储存和日常冲泡的章节。比如,如何判断自己的储藏环境是否适合黑茶,湿度和温度的微小波动对茶叶口感的影响到底有多显著?冲泡时,用水质的选择、投茶量的精确控制,以及不同器具(紫砂壶、盖碗甚至是飘逸杯)对最终茶汤风味的影响,这些细微之处,往往是新手最容易犯错的地方。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非常具体的“操作清单”或“常见错误排查表”,而不是泛泛而谈。如果能配上一些常见冲泡错误导致茶汤变差的对比图示,那就太棒了。我希望读完后,我能自信满满地拿出自己的黑茶,用一套科学且实用的方法,泡出一杯令人满意的茶汤,而不是只能在茶馆里听别人夸赞。
评分购买书籍时,我常常会评估它的“重复阅读价值”。一本好书不应该是一次性的消费品,它应该随着我的知识和经验的增长,每次翻阅都能带来新的感悟。我希望这本书的结构设计,能够支持这种深度的探索。例如,初读时可以关注基础的“是什么”和“怎么做”,进阶后,可以深入研究那些关于“为什么”的化学变化和微生物作用的解释。如果书中能巧妙地设置一些“思考题”或者“进阶探讨”的板块,引导读者去思考不同工艺对茶多糖、茶黄素等物质影响的内在逻辑,那就更好了。我期望这本书能成为我的“知识阶梯”,让我能够从一个对黑茶一无所知的门外汉,逐步成长为一个能够清晰阐述其风味特点和内在机理的爱好者。这种“伴随成长”的功能性,是我衡量一本专业书籍是否值得我珍藏的重要标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