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象棋大师残局攻略
定价:17.00元
作者:金启昌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0-01
ISBN:978756440235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2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丛书从实战角度出发,汇集了象棋大师的精彩开局、中局、残局和全局,并将其进行分类编述。所选资料来源于历届全国比赛、各种重要的杯赛、亚洲赛、世界赛等。比赛时间从1956年的首届全国象棋锦标到21世纪初的全国象棋甲级联赛。每年都有代表性的选择若干盘,以期读者从这些选局中听到棋手们的行进脚步声。
这本《象棋大师开局攻略》里的“攻略”不仅有象棋大师的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从某些意义上讲,教训也是“攻略”,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目录
章 残局基础举隅
节 兵类残局
第二节 车类残局
第三节 马类残局
第四节 炮类残局
第二章 马兵(卒)类
第三章 双马、双马兵(卒)类
第四章 炮兵(卒)类
第五章 双炮、双炮兵(卒)类
第六章 马炮类
第七章 马炮兵(卒)类
第八章 无车多兵类
第九章 车马、车马兵(卒)类
第十章 车炮、车炮兵(卒)类
第十一章 车兵(卒)类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留意到书中对不同类型残局的分类逻辑非常严谨,它似乎采用了一种基于“物质盈余与空间控制”的二维矩阵来划分攻防的侧重点,而不是传统上根据兵种组合来划分。例如,对于“单车对双象”这类看似简单的对局,作者竟然能引申出关于“远距离资源调配的优先级”的讨论,这已经超出了普通残局教程的范畴,更像是高级的战略规划课程。书中大量的图例都选自一些非常罕见的、历史上的重要对弈,而且很多配图都带有作者亲手绘制的辅助箭头和标记,这些标记非常细致,清晰地指出了每一步棋背后的“目的性”,而不是仅仅记录“发生了什么”。这种“目的导向”的讲解方式,极大地帮助读者理解棋手当时的“决策树”,让你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会了如何自己去建立一套判断标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既有结论。这种教学方法的创新性,是目前市场上很多同类书籍所不具备的,它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的境界,值得反复揣摩。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别致,封面采用了一种略带磨砂质感的深蓝色调,中央是手绘的古代棋局图样,很有历史沉淀感,拿在手里分量十足,感觉作者在制作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内页的纸张质量也属上乘,光滑而不反光,对于长时间阅读来说,眼睛不容易疲劳。我尤其欣赏它在排版上的用心,章节标题的字体选择了古朴的宋体加粗,而正文则是清晰易读的仿宋体,行距和字距都把握得恰到好处,即便是复杂的棋盘示意图,也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没有出现任何模糊不清或者拥挤的状况。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整个阅读体验瞬间提升了一个档次,不像是市面上很多匆匆忙忙赶工出来的教材,拿起来就有种“匠人精神”的味道。不过,说实话,光看外观,还真猜不出里面具体讲的是什么高深的学问,它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典雅、厚重,像一本值得珍藏的古籍,而非一本现代的攻略手册。这种古典美学的设计风格,无疑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致敬,让人在翻阅前就对内容产生了美好的期待,希望里面的学识也能像它的外表一样精致和耐人寻味。我甚至会偶尔把它放在茶几上,单纯欣赏一下它的设计感,它已经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有品位的家居装饰品了。
评分坦白说,我感觉这本书的“实战价值”与“学术价值”的平衡点把握得相当微妙,让人又爱又怕。它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对“微弱优势的极限利用”的探讨,达到了令人咋舌的深度。举个例子,书中有一章专门分析了“兵的结构性弱点”在残局中的放大效应,它不仅仅分析了丢兵的后果,而是深入到了“兵链的弹性”、“兵的牵制力衰减速度”等抽象概念。这对于我们日常对弈中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残局,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极其精密的分析工具。然而,也正因为这种深入骨髓的剖析,使得这本书的门槛设置得非常高。很多技巧的理解,需要读者本身对中局的复杂局面已经有了相当的把握,否则,很多前提假设都会显得空中楼阁。我必须承认,我可能需要反复阅读好几遍,可能还需要搭配其他基础教材进行交叉学习,才能真正消化其中一半的精髓。它不是一本可以让你“一蹴而就”的速成秘籍,更像是一部需要长期浸淫、方能体会个中三昧的“武学宝典”,目标读者群显然是那些已经具备一定水平,并渴望冲击更高境界的严肃棋手。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在不同章节之间变化极大,初期的理论讲解部分,文字是极其凝练和书面化的,用词考究,句式复杂,读起来有种啃硬骨头的劲头,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准确捕捉其精确含义。但一进入到具体的“实战案例解析”模块,语言风格突然变得非常口语化和生动,仿佛作者就坐在你对面,用江湖人的方式在给你“讲武德”。他会时不时地插入一些幽默的点评,比如形容某步棋“简直是自掘坟墓,连业余棋手都会漏掉的低级失误”,或者赞叹某步棋“如同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这种在严肃学术和生动叙事之间来回切换的笔法,极大地缓解了学习的枯燥感,使得即便是在解析那些极其复杂、变化多端的终局时,读者也不会感到思维疲劳。这种对受众情绪的精准拿捏,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极高的情商,让这本书读起来有血有肉,而不是冷冰冰的公式汇编。
评分这本书的引言部分写得极为哲学化,完全没有直接切入技术层面,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局终之变”的本质,以及高手对胜负的心理掌控。作者似乎认为,残局的精髓并非在于记住多少招法,而在于对“时机”的敏感度和对“非对称性优势”的认知。他用了很多古典文学中的意象和比喻,比如“滴水穿石”、“曲径通幽”,来描述棋局中看似微不足道的几手棋如何能导向最终的决胜。这种叙述方式非常考验读者的耐心和理解力,如果你是那种直奔主题、只想看“A走B,C走D”的实用主义者,初读时可能会感到有些迷茫甚至不耐烦。但如果你愿意沉下心来,跟随着作者的思路去构建一种宏观的棋局观,你会发现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框架,远超出了单纯的“招法堆砌”。这种深度剖析,将竞技与哲思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这本书的调性瞬间拔高,不再是简单的技术手册,而更像是一部关于决策论的深度专著,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态度,颇有醍醐灌顶之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