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SMT物料种类与标准
定价:25.00元
售价:18.3元,便宜6.7元,折扣73
作者:王海峰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121317408
字数:
页码:100
版次: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本书是“现代学徒制教学标准”***教学改革项目的建设成果。全书分为SMT物料基础、SMT物料的编码管理规则、SMT物料管理系统和MINI音箱物料管理实训,共计4章,前3章系统地讲述了各种物料的识别与检测、SMT物料管理编码管理规则和SMT物料管理系统,第4章为综合实训部分,完整地阐述了电子产品物料按照生产计划进行的物料采购、仓库管理、物料的领用等过程。
章 SMT物料基础t(1)
1.1 电阻器t(1)
1.1.1 电阻的分类t(2)
1.1.2 电阻的参数t(5)
1.1.3 电阻的标识方法t(5)
1.2 电容器t(7)
1.2.1 电容器的外形t(7)
1.2.2 电容的分类t(7)
1.2.3 电容的容量单位和耐压t(8)
1.2.4 电容的标注方法和容量误差t(8)
1.2.5 电容的正负极区分t(8)
1.3 电感器t(9)
1.3.1 电感器的外形t(9)
1.3.2 电感器的参数t(9)
1.3.3 电感器基本单位t(10)
1.4 二极管t(11)
1.4.1 二极管基础t(11)
1.4.2 二极管的分类t(12)
1.4.3 二极管的极性识别t(14)
1.5 三极管t(14)
1.5.1 三极管的分类t(14)
1.5.2 三极管的外形t(15)
1.6 集成电路t(16)
1.6.1 功能结构t(17)
1.6.2 几种常用的IC封装t(17)
1.7 锡膏t(21)
1.8 红胶t(26)
1.8.1 什么是红胶t(26)
1.8.2 红胶组成与分类t(26)
1.8.3 红胶的固化t(28)
1.8.4 红胶的保存与使用t(29)
第2章 SMT物料的编码管理规则t(31)
2.1 物料分类及编码规则t(31)
2.2 物料大分类及其代码t(31)
2.3 物料小分类及其代码t(33)
2.4 物料品种类型及其代码t(35)
2.5 物料规格型号编码规则t(43)
第3章 SMT物料管理系统t(58)
3.1 物料仓库管理的概念t(58)
3.2 仓库管理系统组成t(59)
3.2.1 仓库管理系统结构图t(59)
3.2.2 仓库管理系统基本功能t(59)
3.2.3 仓库管理相关单据t(60)
3.3 仓库管理的整体流程t(61)
3.3.1 入库业务t(61)
3.3.2 入库流程t(61)
3.3.3 出库流程t(69)
3.4 仓库调拨t(75)
3.5 库存数据备份t(76)
3.6 盘点数据录入和编制盘点报告t(77)
3.7 盘盈和盘亏数据录入t(78)
第4章 MINI音箱物料管理实训t(79)
4.1 MINI音箱物料清单t(79)
4.2 物料编码t(80)
4.3 贴片元器件符号归类t(81)
4.4 贴片元器件料盘的读法t(82)
4.5 系统管理界面t(83)
参考文献t(92)
王海峰,男,副教授,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机电学院,具备多年的企业工作经验和教学经验,是“表面组装技术及工艺管理”***精品课程的主要负责人,是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的主要参与人员。
我最近在尝试对工作流程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和优化,说实话,很多工具书读起来都像是在啃干涩的说明书,枯燥乏味,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却展现出一种令人惊喜的“人情味”。作者在引入一些复杂的概念时,总能穿插一些来自实际工厂一线的案例分析,这些小故事,尽管简短,却极大地增强了理论的可操作性和说服力。我尤其欣赏它对于“灵活性”这一主题的处理,它没有简单地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探讨了在不同生产环境下,如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理有据的调整和变通。例如,在讨论快速换模(SMED)的几个步骤时,作者用了大量篇幅去描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准备工作,正是这些被许多手册忽略的细节,才是真正决定效率高下的关键所在。读完相关章节后,我立刻在自己的团队里推行了几项基于这些理念的小改进,效果立竿见影,这让我对这本书的实用价值深信不疑。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完全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速成指南”。我特别留意了它在引用参考资料和技术规范时的处理方式,标注得异常详尽和规范,每一项关键数据和公式推导后面都有明确的出处指向,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进行内部审计和合规性审查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安全感。我花了一整个下午的时间去验证其中一个关于良率预测模型的参数设定,发现它所依据的是最近五年行业内的统计平均值,并且还贴心地说明了模型在面对突发性设备故障时的局限性。这种对“边界条件”的清晰界定,比那些把自己的方法吹嘘得无懈可击的书籍要靠谱得多。它教会我的不只是“怎么做”,更是“在什么条件下可以这样做”,这种深度思考的引导,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
评分从学习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结构组织简直堪称典范。它采用了非常清晰的螺旋上升式的知识构建方法。一开始的基础概念介绍得非常平实,几乎没有术语障碍,即便是刚接触这个领域的新手也能顺利入门。但随着章节的深入,它会自然而然地引入更高级的统计分析和过程控制工具,每一次的知识迭代都建立在前一章节坚实的基础上,过渡得毫不突兀。我特别喜欢它在每个大章节末尾设置的“自检清单”和“知识点串联图”,这迫使我必须在进入下一阶段学习之前,先回顾和消化前面学到的东西,有效避免了“只看不记”的无效阅读。这种设计非常符合成年人学习的认知规律,让学习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有反馈、有成就感的路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低饱和度的蓝色调,配上简约的白色标题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翻开内页,纸张的质感非常棒,不是那种廉价的、反光的纸张,而是带着微微哑光的纹理,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排版布局也做得极其用心,行距和字间距把握得恰到好处,让整个页面的呼吸感很强,即便是像我这种对视觉要求比较高的人,也能看得非常舒服。尤其是章节标题和正文内容的过渡部分,设计师似乎很懂得如何引导读者的视线,不会让信息堆叠得过于压抑。我记得其中一个关于修订历史的章节,它用了一种非常巧妙的图表形式来展示关键节点的变动,这种图形化的表达方式比单纯的文字描述要高效得多,让人能迅速抓住重点,这种细节上的打磨,体现出出版方对读者体验的重视,绝对是市面上少有的精品之作。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它对供应链管理与生产现场的集成化思考。很多同类书籍往往只聚焦于车间内部的优化,但这本书的视野明显更开阔。它有一整章详细讨论了供应商来料检验标准如何直接影响到我们产线上的首次通过率,这种跨部门的视角非常宝贵。我记得书中提到一个关于“来料波动容忍度”的讨论,作者指出,过分苛刻的进料标准反而会增加供应链的总体成本和交货周期,而适度的容忍区间反而能带来更稳定、更快速的交付。这种超越传统思维定式的洞察,让人耳目一新。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本关于系统性思维和全局成本优化的哲学指南,深刻地影响了我对“标准化”与“弹性”之间平衡点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