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大志主编的《平等主义》为《政治哲学论丛》 的第2辑,主题为“平等主义”。当代政治哲学有很 多主题,其中*重要的就是平等。平等主义主张。平 等是我们的道德理想、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从而对 如何对待每个人提出了一种规范的要求。虽然平等主 义在当代社会已经深入人心并成为具有支配性的正义 观念,平等也被看作是*流行、*重要的价值和原则 ,但是这些都不是没有争议的。关于平等一的争议主 要围绕两个问题:_个是“什么的平等”,即平等主 义者所说的平等是指什一么;另外一个问题是平等的 规范性,即平等主义如何能够得到证明。本书将全面 展示**学界关于平等问题的研究和讨论。
姚大志,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哲学系主任,***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访问学者。长期研究政治哲学和正义理论。主要代表著作有:《正义与善——社群主义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罗尔斯》(长春出版社2011年版)、《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何谓正义: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现代之后》(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现代意识形态理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等。主要译著有:《被检验的人生》(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年版,诺奇克著)、《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罗尔斯著)和《无政府、**与乌托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诺奇克著)。
导读
**部分 平等的基本理念
平等:政治哲学的基本观念
平等如何能够加以证明?
论分配正义的平等观
平等的概念
平等的限制
自由主义的平等观
第二部分 平等的内在问题
平等、优先与特权
平等理论的谱系:兼论平等与自由的关系
差异和平等:兼论法律上的平等
人权平等与女权平等的政治抗辩
第三部分 平等的范式
拯救平等:科恩对罗尔斯差别原则的两个批判
评阿内逊的福利机遇平等观
平等的资源主义分析路径的内在张力:罗纳德·德沃金的化解及其困境
阿玛蒂亚·森的正义观:一个批判性考察
功利与平等:当代功利主义的平等理论
论平等观念的儒家思想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中平等的实现方式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视觉的盛宴,那种用黑白灰的渐变色营造出的立体感,配合烫金的字体,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颜值派”,如果一本书拿在手里感觉不对,哪怕内容再好我也很难静下心来读完。但《平等主义/政治哲学论丛》的装帧完全超越了我的预期,那种厚重而又不失精致的手感,仿佛捧着一件艺术品。内页的纸张选用的是高质量的米白色纸张,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盯着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而且,排版布局也极为考究,字距行距的把控恰到好处,使得整本书读起来行云流水,毫无滞涩感。看得出来,出版社在制作这套丛书时,真的是下了血本的,从选材到工艺,都体现了对读者的尊重。这种对形式美学的极致追求,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也充满了期待,总觉得能用如此精美外壳包裹的,一定不是泛泛之作。
评分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圈内几位权威学者的推荐。他们提到这本书在某个细分领域的研究达到了“里程碑”的水平,尤其是在方法论上的创新值得深入研究。我特地去对比了这本书与同类著作在研究方法上的不同,发现它确实引入了一种跨学科的视角,将社会学中的量化分析与传统的规范哲学研究进行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结合。这种严谨的、基于证据的论证方式,使得书中的结论更具说服力。它不是那种可以被轻易驳倒的观点集合,而是建立在一个坚实的方法论基础之上的系统工程。对于那些真正想在某个领域深耕的学者或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高质量的参考蓝本,提供了值得学习和借鉴的范式。
评分我最近迷上了对一些经典文学作品的深度解析,尤其是那些探讨人性和社会结构的叙事。读完《平等主义/政治哲学论丛》后,我感觉自己对很多过去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都有了全新的审视角度。书中对“权利的边界”这一概念的探讨尤其令人深思,它没有给出简单的二元对立答案,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逻辑推演,将复杂的道德困境摆在了我们面前。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尤其擅长捕捉那种游走在理性与情感之间的灰色地带。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篇关于“机会公平”的论述,它挑战了我们对于“起点平等”的朴素认知,提出了“结果的补偿性干预”在维护社会正义中的必要性。这种颠覆性的思考,让我忍不住停下来,合上书本,望向窗外,思考着自己所处的世界。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更锋利的提问工具。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极其“克制”且“精准”,完全没有当代学术著作中常见的浮夸和故作高深。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可以将极为抽象晦涩的哲学概念,用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清晰度表达出来。我是一个对晦涩术语感到恐惧的普通读者,但在这套丛书中,我几乎没有遇到难以逾越的理解障碍。例如,在阐述某种复杂的伦理模型时,作者巧妙地穿插了历史上的真实案例,让理论不再是空中楼阁。这种叙事技巧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我甚至可以想象作者在撰写这些文字时,那种沉着冷静、一丝不苟的状态。它不是那种读完后会留下冗长笔记的书,但它会在你的脑海中留下很多“慢热型”的印记,需要时间去慢慢消化和回味。
评分我通常在通勤的地铁上阅读,这对书籍的“便携性”和“抗干扰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套丛书虽然篇幅不薄,但其内容安排的“碎片化”程度非常高,每一章的论点都相对独立,结构清晰,这对于在嘈杂环境中阅读非常友好。我不需要担心因为被打断而丢失关键的上下文逻辑。此外,书末附带的“术语索引”和“关键概念速查表”简直是神来之笔。作为经常需要回顾特定理论点的读者,这种工具性的设计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学习效率。它不仅仅是一本让你从头读到尾的书,更像是一本可以随时翻阅、随时检索的“工具箱”,体现了作者对读者使用习惯的深度洞察,非常实用且贴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