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真话中国-环球时报社评2009
:58.00元
售价:39.4元,便宜18.6元,折扣67
作者:环球时报社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8-01
ISBN:9787511512796
字数:280000
页码:36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558kg
报道多元世界解读复杂中国
中国民间主流舆论的代表性声音
G20时代中国需要大智慧
人民币升值得中国说了算
美不可像对日本那样坑中国
中国要当强国而不是
中美协调不是中国顺从
作为环球时报的重要特色,环球时报社评的核心竞争力优势突出,品牌价值日益凸显。一直以来,在环球时报“解读复杂中国,报道多元世界”的办报理念指引下,环球时报社评以明辨是非为原则,用对应现实、对应心灵的“真话”,触及敏感话题,解读复杂中国,表达主流观点,阐释中国立场。其独树一帜的评论风格,被誉为中国民间舆论的代表性声音。
胡锡进,环球时报总编辑。1960年4月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解放军南京国际关系学院。1989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获俄罗斯文学硕士学位。1996年至2005年任环球时报副总编辑。1993年至1996年任人民日报常驻南斯拉夫记者,深入前线报道波黑战争。2003年前往海湾前线报道伊拉克战争。2005年起担任环球时报总编辑。
王文,先后就读于兰州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南京大学一霍普金斯大学、北京大学,2005年加入环球时报。2009年任环球时报评论组组长。2010年起任环球时报编委,主管评论。
高颖,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加入环球时报。2010年起任环球时报评论组组长。
何申权,先后毕业于对外经贸大学、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曾就职于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2005年加入环球时报。2010年起任环球时报评论组副组长、首席编辑。
马晴燕,先后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1998年至2002年供职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2002年加入环球时报,现为环球时报主任编辑,首席编辑。
胡笳,环球时报评论编辑,毕业干复旦大学.先后访问10多国从事特派新闻采访工作,2005年加入环球时报。
谭福格,环球时报评论编辑,毕业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曾在人民网任时政编辑,2007年加入环球时报。
曹磊,环球时报评论编辑,先后就读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国际关系学院,2008年加入环球时报。
杨婷婷,环球时报评论编辑,先后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曾供职于国际先驱导报,2008年加入环球时报。
这本书的厚度让我感到它承载了相当的分量,这不仅仅是篇幅上的积累,更是时间维度上的沉淀。我关注的重点会放在它的“时效性”和“持久性”的平衡上。社评的特性决定了它的时效性极强,它必须回应当下最热门的话题;但一本被整理成册的作品,则要求其观点必须具备一定的穿透力,能超越事件本身,触及更深层次的社会规律。我个人对其中关于中国“软实力”构建和国际传播策略的论述特别感兴趣,想看看在“走出去”的战略中,2009年的自我认知处于一个怎样的阶段。我试图寻找的不是绝对的对错,而是那种在特定历史情境下,一个国家主流媒体所能展现出的最深思熟虑的集体声音。这种声音,是理解中国现代转型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侧面。
评分这本《真话中国-环球时报社评2009》的装帧设计着实吸引了我,封面的设计风格沉稳又不失力量感,那种深沉的色调仿佛预示着其中蕴含着对时代脉络深刻的洞察。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相当不错,装订也十分精良,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上是下足了功夫的。我尤其欣赏它那种朴实无华却又掷地有声的气质,与环球时报一贯的立场是相符的,让人感觉拿在手中的不是一本普通的评论集,而是一份记录特定历史节点社会思潮的文献。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每一篇社评,但仅从外观和初步的翻阅来看,它就成功地塑造了一种严肃、权威的阅读期待。在那个特定的年份,能够将一年的重要观点汇集成册,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它提供了一个回顾和审视当时中国社会热点与国际关系走向的独特窗口。对于长期关注国内外大事的人来说,这种系统性的梳理无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比零散地在报纸上阅读更容易把握全局的脉络。
评分从我个人的阅读习惯来看,我更倾向于那些能够提供多元化视角的书籍,而环球时报的社评,在我的印象中,往往代表着一种官方或主流的解读声音。我期待通过阅读这本2009年的文集,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在那个全球金融危机余波未平、国内社会矛盾也处于转型期的特殊时期,主流媒体是如何引导舆论,如何定位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与责任的。我尤其想看看,面对那些复杂的国际事件,我们的评论是采取了怎样一种辩证而坚定的叙事方式。这种“真话”的提法本身就很有意思,它暗示着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厘清什么是核心价值和真实意图的必要性。我更关注的是,这些社评在处理一些敏感的、需要谨慎拿捏尺度的议题时,其用词的精准度和逻辑的严密性。一本好的时评集,不仅在于观点的新颖,更在于其论证过程的令人信服。希望它能提供一个透彻的“时间胶囊”,让我重新体验当年的思维定势与价值取向。
评分从一个非专业评论爱好者的角度来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面棱镜,折射出那个时期中国社会心态的复杂光谱。我特别期待那些被放在“焦点”位置的评论,它们无疑是编辑团队认为最能代表当年主流思潮的关键节点。这些文章的语言风格想必也是一大看点,是犀利直接,还是委婉曲折?是充满了激情澎湃的口号,还是浸透着审慎的理性分析?对我来说,研究一年的社评集,就像是在研究一部年度的“集体潜意识”报告。它能告诉我,在那些充满不确定性的日子里,主流舆论是如何努力为社会提供一个稳定和清晰的认知框架的。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官方视角下,对过去一年复杂现实的集中回应与历史定格。
评分说实话,购买这本书更多的是一种对历史的“考古”情结。2009年,对于许多人来说,是充满变数的一年,经济的调整、社会观念的碰撞,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我很好奇,在那些社评中,我们是如何定义“发展”的,又是如何看待西方世界那些看似光鲜却又充满危机的模式的。我更在意的是那些对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比如就业、住房、教育等,在当时的大背景下,它们是如何被纳入国家叙事体系中的。很多时候,我们只记住了宏大的口号,却忽略了支撑这些口号的细微观察和论述铺垫。因此,我期望这本书能提供足够扎实的文本支撑,让我能够抽丝剥茧,去理解一个特定时代主流思想的“内部构造”。这比简单地接受结论要有趣得多,它需要读者进行主动的思辨和对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