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新加坡大选:人民行动党为什么总能赢?
定价:39.00元
售价:26.5元,便宜12.5元,折扣67
作者:由民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50962407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新加坡大选(人民行动党为什么总能赢以1997\2001\2006\2011年国会选举为例)》内容集中介绍新加坡的大选,特别是从锻造博弈者,设置博弈制度,控制博弈资源,实施博弈策略,营造博弈环境,以及评述博弈趋势等方面,总结了新加坡人民党在1997~2011年期间的四次大选中连续获胜的基本做法和成功经验。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近四次大选的简单回顾
三、新加坡大选的投票程序
四、本书运用的理论及结构由来
章 “锻造”博弈者:打造己方与限制对方
节 打造己方:人民行动党自身强力建设
一、保持自身的代表力:候选人严格选拔、广泛猎取
二、保持自身的更新力:议员的自我更新、顺势变换
三、保持自身的竞争力:行动党发展成熟、团结一致
第二节 限制对方:对反对党多方位攻势
一、压制反对党显要:“擒贼先擒王”的演绎运用
二、化解反对党竞选策略:“对症找良药”的准确化解
三、争夺反对党纳新土壤:“野火烧得尽,春风吹难生”
四、利用反对党党争与内讧:“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第二章 设置博弈制度:替代机制与防卫机制的建立
节 建立替代性博弈制度:创造“山寨”版的反对党
一、非选区议员:给反对党一点“政治慰藉”
二、官委议员:给选民们更多“民主氛围”
三、人民行动党论坛:给全世界另类“民主品牌”
第二节 安排防卫性博弈制度:挤压“搭便车”民主空间
一、集选区制度:场子大了才得利
二、按柜金制度:钱财多了才能拼
三、安全法:权力有了才敢争
第三章 控制博弈资源:对竞选媒体的占用与对反对党的排挤
节 充分利用博弈资源:传播媒体为我所用
一、运用互联网:抢占现代媒体的制高点
二、利用广播电视:占据传统媒体的覆盖面
三、启用媒体还击:行动党对反对党的“攻击竞选”
第二节 极力控制资源:传播媒体的关卡设立
一、管制新闻报纸:限制传统媒体对行动党负面报道
二、审查互联网络:阻止现代媒体被反对党充分利用
三、限制的其他方式:减少反对党在媒体上露脸的机会
第四章 实施博弈策略:开展符合民心的“拉票工程”
节 “蛋糕”引诱:“硬件工程”的强力刺激
一、组屋电梯翻新:增值民产,获选民支持
二、新新加坡股票:实施恩惠,讨选民欢心
第二节 “间谍”拉拢:“软件工程”的精心设计
一、社区居民委员会:照顾居民需要
二、社区发展理事会:提升居民生活
三、公民咨询委员会:传达居民要求
第三节 “蚂蚁”攻心:“解疑工程”的全面开展
一、议员接见选民:开办“民情诊所”
二、议员访问选民:“下乡”探视民情
第四节 “课题”争斗:“辩论工程”的舆论打压
一、生活费上涨大辩论:让选民觉得“确实如此”
二、引进外国人才大辩论:让选民感到“应该这样”
三、医疗支付能力调查大辩论:让选民知道“不易操作”
第五节 辅助“伎俩”:“先机占尽”的优势安排
一、不定期的闪电大选:打反对党一个措手不及
二、抢占群众大会:占据与选民互动的舞台
第五章 营造博弈环境:人民行动党对外竞选氛围的掌控
节 创造有利的选举内环境:利用社会的有利因素
一、秩序环境:严肃“和睦”
二、裁判环境:客观“偏向”
第二节 应对不利的选举外环境:消除国际社会的负面影响
一、对抗西方民主潮流:解释一党长期执政的合理性
二、颁布政治捐款法令:截断反对党的境外资金来源
三、抵制外国势力干预:阻止反对党与国外势力联合
第六章 评述博弈趋势:朝野政党竞选实力向平衡方向发展
节 与时俱进:人民行动党顺势而为寻求突破
一、创造廉洁高效“新制衡”:建立“优质”民主
二、应对政治发展“新常态”:推动“”转型
三、痛定思痛进行“再改造”:重构“党民”团结
第二节 披荆斩棘:反对党理性回归实力增强
一、角色重新定位:转为忠诚反对党
二、加强自身建设:趋于良性化发展
附录
附录一 2001年大选人民行动党引入新女性候选人的简历
附录二 1991年大选人民行动党新旧议员交替名单
附录三 2001年大选新加坡人民行动党退位议员名单
附录四 2006年大选各选区得票结果总览
附录五 人民行动党2006年竞选政纲
附录六 选举各项条例公布
附录七 2006年大选各政党竞选群众大会举行地点
附录八 2011年大选实施的新条例
参考文献
后记
由民,山东邹平人,2010年深圳大学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现为深圳大学新加坡研究中心研究员。曾参与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重点调研课题,发表过新加坡研究相关论文。
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对历史语境的把握极为精准,这对于理解当前政治格局至关重要。他没有将1965年独立后的政治轨迹视为一条直线,而是将其分解为几个关键的“断裂点”和“巩固期”。比如,他对新加坡建国初期在资源匮乏背景下,行动党采取的“家长式治理”如何被一代人内化为生存智慧的分析,极具洞察力。特别是对特定族群政治(如华人、马来人、印度人之间的微妙平衡)的处理,作者展示了行动党如何将种族和谐这一抽象目标,通过具体的政策设计(如语言政策、住房配额)转化为切实可见的政治红利。这本书的叙述节奏把握得非常好,该详尽处详尽,该总结处干练,读起来有一种跟随智者逐步揭开谜底的畅快感,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对新加坡社会肌理的深刻洞察。
评分总体而言,这本书的文字风格严谨而富有思辨性,它成功地避开了将新加坡政治简单化、脸谱化的陷阱。作者的笔触犹如一位经验丰富的棋手,冷静地分析着棋盘上每一个棋子的位置、历史的走势以及对手的潜在布局。我个人认为,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强迫读者跳出“民主/威权”的二元对立框架,去认真思考一个非西方、非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在特定地缘政治和文化土壤下,所发展出的独特且极具韧性的政治体制是如何自我维持和强化的。对于任何对政治学、区域研究或者国家治理模式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提供了一个极其宝贵且深入的案例研究,其分析的深度和广度,足以让人回味良久。
评分这本书在方法论上展现出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跨学科融合。它不仅仅是政治学著作,更像是一部融合了社会人类学田野调查和选举行为研究的深度报告。作者似乎花了大笔墨去解读新加坡社会特有的“精英文化”与“实用主义倾向”是如何共同构筑起对行动党的信任基石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媒体控制与信息生态的章节,它没有采用常见的批判视角,而是冷静地分析了在信息稀缺或过度饱和的环境下,一个主流叙事是如何被巩固和内化的。书中对反对党的论述也相当公允,指出了他们长期以来在议程设置、资源调动以及如何有效构建“替代性愿景”方面所面临的系统性挑战。这种不偏不倚、力求理解“赢家逻辑”而非简单谴责的姿态,使得这本书的分析深度远超一般政论文章,提供了理解新加坡政治“不可避免性”的全新框架。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政治资本”的量化与解构。作者似乎在尝试建立一个模型,来解释行动党是如何将每一次的危机、每一个成功的公共项目、甚至是对国际形势的把握,都转化为可兑换的选票和长期的政治信用。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施予与回报”,它深入到了新加坡民众对“效率”的近乎宗教般的信仰层面。书中对公共部门人才选拔机制的讨论也很有启发性,它揭示了建国以来精英阶层如何不断自我更新、保持专业性和前瞻性,从而在客观上形成了难以逾越的“能力鸿沟”。这种对执政集团内部运作逻辑的透视,让读者清晰地看到了行动党“赢”的内生动力,远比外部看到的铁腕手段更为复杂和精妙,它是一种系统性的、代际传递的政治能力。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相当新颖,它没有停留在对新加坡政治表象的简单描述上,而是试图深入挖掘人民行动党(PAP)长期执政背后的结构性力量和微妙的社会心理机制。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之间关系时的那种克制与深入。他并没有将胜利简单归功于“强人政治”或“高效治理”这类标签化的说辞,而是细致地梳理了历次选举中,选民在“蛋糕做大”与“蛋糕分配”之间的摇摆不定,以及行动党如何巧妙地将经济成就转化为情感认同和政治合法性。书中对制度设计的剖析也十分精彩,例如建屋局(HDB)计划如何深度嵌入公民的日常生活,使政治选择与住房安全、社会流动性紧密捆绑。这种将宏大叙事置于微观生活细节中的写作手法,让整个分析极具画面感和说服力。读完后,会让人对“稳定”这个概念产生更复杂的理解,意识到它并非自然形成,而是需要精妙的政治工程来持续维护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