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党执政与社会主义建设-原苏东国家工人阶级政党的历史经验
定价:98.00元
售价:36.3元,便宜61.7元,折扣37
作者:唐鸣,俞良早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9-01
ISBN:978701007265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0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党执政与社会主义建设——原苏东国家工人阶级政党执政的历史经验》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工人阶级政党自身建设和执掌政权的基本观点作为研究原苏东国家工人阶级政党执政历史经验的理论基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系统梳理了原苏东国家工人阶级政党自身建设和执掌政权的历史事实,深入分析了造成原苏东国家工人阶级政党后党亡政息的多方面原因,全面总结了原苏东国家工人阶级政党执政的历史经验。
全书在学术创新和突破,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等方面体现出了视角独特、内容全面、逻辑严密、论域宽广、现实感强、观点新颖等特点。
目录
篇 原苏东党探索执政方式的历史
章 列宁对党执政方式的探索
节 十月革命后列宁对党执政方式探索的历史轨立
第二节 列宁关于党的执政方式科学化的理论贡献
第二章 斯大林时期党执政方式的形成及主要特点
节 列宁逝世后联共(布)执政的党内外形势
第二节 斯大林时期联共(布)执政方式的形成
第三节 斯大林时期联共(布)执政方式的主要特点
第三章 苏联东欧国家党执政方式的变迁
节 苏联党领导制度的世界影响
第二节 东欧国家党执政方式的确立
第三节 东欧国家党执政方式的变迁
第四节 苏联党执政方式的变迁
第四章 苏共执政模式的蜕变与苏联解体
节 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苏共执政的基本状况
第二节 戈尔巴乔夫时期对苏共执政模式的错误改革
第三节 苏共执政模式衰败的教训与启示
第二篇 党执政与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第五章 关于选择符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
节 列宁关于苏俄的社会主义道路不同于西方的思想
第二节 南共选择自治社会主义的道路
第三节 关于波兰式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与实践
第四节 关于布拉格之春
第六章 关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节 列宁关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思想与实践
第二节 斯大林关于发展生产力的思想与经验教训
第三节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发展生产力的政策与方法
第四节 东欧各国发展生产力的实践与经验
第七章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
节 列宁关于苏俄社会发展阶段的思想
第二节 斯大林宣布苏联建成社会主义及其问题
第三节 苏共建设“主义”论
第四节 “发达社会主义”论
第五节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所处阶段的低调化
第六节 苏联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历史经验
第八章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
节 列宁关于党员要和资本家进行经济竞赛的思想
第二节 斯大林对苏联阶级斗争形势的错误认识和肃反扩大化
第三节 1956年匈牙利事件的历史教训
第九章 关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关系
节 党情报局的教训
第二节 1956年波兰十月事件的教训
第三节 关于中苏关系与中苏论战的教训
第四节 1968年苏军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的教训
第三篇 党执政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十章 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
节 斯大林关于苏联工业化的积极思想
第二节 苏联和东欧各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教训
第十一章 关于农业集体化
节 列宁关于农业合作社的思想
第二节 苏联农业集体化的过程和教训
第三节 东欧国家农业集体化的教训
第十二章 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
节 苏联的国家所有制及其弊端
第二节 南斯拉夫的社会所有制
第十三章 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节 斯大林时期指令性计划经济的教训
第二节 南斯拉夫的自治计划模式
第三节 匈牙利“第三种模式”的经济计划体制
第十四章 关于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联系
节 斯大林时期苏联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联系的经验教训
第二节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联系
第三节 东欧各国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联系的教训
第四篇 党执政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第十五章 关于社会主义民主
节 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内涵解读
第二节 列宁时期:政党、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徘徊与摸索
第三节 苏联模式:政党、国家与社会关系倒置
第四节 苏联剧变:放弃党的领导与中央集权导致国家分裂
第五节 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政党、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第十六章 关于社会主义监督
节 列宁的监察监督思想
第二节 斯大林的监督思想
第三节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监督制度
第四节 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监督制度评析
第十七章 关于社会主义民族问题
节 列宁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思想与实践
第二节 斯大林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教训
第三节 铁托时期南斯拉夫处理民族关系的经验
第五篇 党执政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十八章 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节 列宁关于发展先进文化的思想
第二节 斯大林时期苏联文化建设的教训
第三节 20世纪50年代苏联、东欧国家的文化建设
第十九章 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教育
节 列宁关于发展国民教育的思想
第二节 斯大林时期发展教育事业的成就和问题
第三节 50年代苏联、东欧国家的教育事业
第二十章 关于发展科学技术事业
节 列宁关于发展苏维埃国家科学技术的思想
第二节 斯大林时期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问题
第三节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的科学技术事业
第四节 东欧各国的科学技术事业
第六篇 党执政与社会主义军队建设
第二十一章 苏联军队的历史发展
节 苏联军队的建立与发展
第二节 苏联军队的党政工作
第三节 苏联军队的和平演变
第二十二章 关于苏共丧失军权的教训
节 放弃党的领导是苏共丧失政权的根本教训
第二节 军内“大清洗”是苏共丧失政权的历史教训
第三节 盲目发展军备是苏共丧失政权的重要教训
第四节 军队法纪不严是苏共丧失政权的沉痛教训
第五节 官兵待遇低下是苏共丧失政权的深刻教训
第二十三章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须加强军队建设
节 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
第二节 落实富国强军的发展战略
第三节 坚持从严治军的根本方针
第四节 加强军队的执政理念教育
第五节 提高军人的物质生活待遇
第七篇 原苏东国家党的自身建设
第二十四章 关于党内民主建设(上)
节 列宁时期苏联党党内民主建设
第二节 斯大林时期苏内民主建设
第二十五章 关于党内民主建设(下)
节 后斯大林时期苏共的党内民主建设
第二节 原东欧地区工人阶级政党党内民主建设
第三节 几点思考
第二十六章 关于党的理论建设
节 列宁关于党的理论建设的思想与实践
第二节 斯大林时期党的理论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第三节 赫鲁晓夫时期党的理论建设的经验教训
第四节 东欧各国党思想理论建设的经验教训
第二十七章 关于党的干部队伍建设
节 列宁关于党的干部建设的思想与实践
第二节 斯大林时期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第三节 东欧各国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经验教训
第二十八章 关于党代表人民的利益
节 列宁关于改善人民生活的思想与实践
第二节 斯大林时期联共(布)代表人民利益的经验教训
第三节 赫鲁晓夫时期党代表人民利益的经验教训
第四节 东欧各国党代表人民利益的经验教训
第二十九章 关于坚持党的领导
节 列宁关于坚持党的领导的思想
第二节 斯大林时期坚持党的领导的理论与实践
第三节 赫鲁晓夫时期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的经验教训
第四节 东欧各国党坚持党的领导地位的经验教训
后记
作者介绍
唐鸣,祖籍四川开江,湖北武汉人,法学博士。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涉及的学科和领域主要有: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主义运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农村法制建设。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等出版著作多部,在《民族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学术视野非常开阔,它成功地将东欧国家的经验与苏联本土的实践进行了有机的串联,打破了以往研究中常常存在的“苏联中心论”的窠臼。通过对波兰、匈牙利、东德等地工人政党经验的并置考察,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尽管有着共同的理论源头和组织模式,但民族特性、工业化水平以及与西方世界的互动模式,如何导致了截然不同的政策选择和最终命运。作者在处理这些复杂的跨国比较时,显示出极高的驾驭能力,没有让比较沦为简单的堆砌,而是将不同个案作为同一母题下的不同变奏进行深入探讨。这种多维度的审视,极大地提升了研究的深度。书中对于“改革”这一主题的探讨尤其精彩,它不仅仅关注改革的启动,更深入分析了改革的内在阻力——既有来自既得利益集团的保守,也有来自底层对不确定性的恐惧。这种对复杂人性的细致捕捉,是本书价值所在。
评分这部作品的深度和广度令人惊叹,它不仅仅是对特定历史时期的梳理,更像是一次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探索。作者通过对苏东地区工人阶级政党执政历程的细致剖析,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理论与实践碰撞时所产生的复杂火花。尤其在分析政党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内在矛盾与外部压力时,那种抽丝剥茧的洞察力,让人不得不停下来深思。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进行道德评判,而是致力于还原历史的真实肌理,探讨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领导集体在重大决策面前所处的艰难境地。这种不回避复杂性、力求客观呈现的态度,使得整本书的学术价值和思想穿透力大大增强。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作者对细节的把握所折服,那些看似微小的政策变动背后,往往隐藏着影响深远的战略考量。这本书无疑为理解二十世纪后半叶的国际政治格局提供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视角,它远超出了单纯的政治史范畴,触及到了社会结构、意识形态变迁乃至人性选择的哲学层面。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历史必然性”和“个人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我阅读这本书时,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罕见的“去魅化”视角。它没有将这些历史人物和政党塑造成不犯错的圣人,也没有将他们的失败简单归咎于外部势力的恶意破坏,而是专注于揭示体制运行本身的逻辑缺陷与历史局限。作者对于官僚主义膨胀、意识形态僵化等内在问题的剖析,如同冰冷的解剖刀,精准地切开了那些曾经被光环笼罩的机构。特别是对经济管理模式的探讨,展现了计划经济体制在面对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多样化时的结构性困境。这种深入骨髓的批判性思维,使得本书具有了跨越时空的价值。它不是在为过去翻案或定罪,而是在为未来探索提供警示。每当读到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作者总能适时地引述当时的文件或领导人的私下言论,使评价充满了现场感和历史的厚重感。这种严谨的史料支撑与流畅的叙事融为一体,使得全书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从宏观的意识形态演变到微观的组织内部权力斗争,作者总能找到一个平衡点,让读者既能把握时代脉络,又不至于迷失在繁复的史料中。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不同历史时期,政党政策转向时所采用的对比手法。例如,对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过渡的论述,那种从极端的理想主义回归到务实操作的艰难转型,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这种描绘并非教科书式的机械复述,而是充满了动态张力,仿佛能让人感受到当时决策者内心的挣扎与权衡。此外,书中对“工人阶级领导作用”这一核心概念在不同国度、不同阶段的实践差异进行了细致的比对,揭示了理论指导与国情结合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走样”或“异化”现象。这种横向的比较研究,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实践多样性的认知,超越了以往那种单线叙事的局限。对于那些热衷于政治理论建构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其丰富的案例库,去检验和打磨自己的思想工具。
评分对于任何严肃的历史爱好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文本。它并非轻快的读物,它要求读者投入大量的精力去消化其中的细节和论证的层次。作者对政治术语的精准运用和对历史语境的尊重,使得整本书的基调保持了一种冷静的学术克制。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知识分子群体与工人阶级政党之间关系演变的梳理。随着政权稳定和意识形态教条化的加深,曾经被视为先锋力量的知识分子群体如何逐渐被边缘化、被工具化,乃至最后成为体制批判的声音,这一过程的描绘充满了悲剧色彩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它揭示了一个重要的规律:任何执政党,如果不能持续地处理好与其知识精英阶层之间的关系,并保持对自身理论基础的批判性继承,那么其内部的活力就必然会衰竭。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罕见的、从内部视角审视革命政党生命周期的机会,其提供的历史教训,无论对于理解过去还是展望未来,都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