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脆弱的联盟:冷战与中苏关系
定价:78.00元
作者:沈志华, 李滨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2-01
ISBN:9787509716786
字数:
页码:
版次: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8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脆弱的联盟:冷战与中苏关系》◇回首20世纪,对于中国和世界来说,中苏关系无疑是重要也令人难以理解的双边关系之一。虽然21世纪已进入所谓“后冷战”时期,但当前中俄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冷战”与“后冷战”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都无不向历史学家提出这一要求:全面而深入地理解冷战时期的中苏关系。
◇有鉴于此,为了“着重反映近年来中苏关系史研究的整体动向”,2009年初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在上海召开了题为“冷战与中苏关系:外交、经济与文化交流”的国际学术会议。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加拿大、日本、匈牙利、塞尔维亚、新加坡等国家的40多位学者出席会议,30位学者提交了自己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并分9个单元进行了主题发言。本文集就是在这次会议的主题报告的基础上形成的。
目录
期望中苏关系史研究更上一层楼(代前言)
内战时期东北地方层面上的中苏关系:以《实话报》为例
苏联人在旅顺和大连的活动(1945~1955)
苏联专家在中国人民大学(1950~1957)
两个革命之间:在苏联的中国留学生
政治认同:1950年代中国与苏联、东欧的文化交流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联教育小说与两代中国读者
苏联电影的引进及其对塑造毛时代中国的意义
橡胶合作:中苏经济关系的个案研究
援助和限制:苏联对中国研制器的方针(1949~1960)
苏联专家与中国军校的创办:对军事工程学院档案的考析
与中苏争夺第三世界:1958~1959年铁托的亚非之行
1960年代苏联对发展中世界的政策与中国的挑战
苏联参加第二次亚非会议的计划及对华策略
中印边界冲突与苏联的反应和政策
苏中和解的后尝试:对新解密俄国档案的解读
失去的机遇?——赫鲁晓夫下台后中苏实现和解的新尝试
不期而遇的局面:1969年中苏美三角关系论析
中美和解过程中的中方变奏:毛“三个世界”理论提出的背景探析
中苏关系正常化过程中的中国与东中欧关系
1980年代早期苏联对中国政策延续和变化的压力
苏联外交机构的干部更替与对华政策转变(1985~1986)
“告别冷战”:中国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历史涵义
作者简介
作者介绍
沈志华,男,1950年出生,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国际冷战史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香港大学名誉研究员。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在结构编排上展现了极高的智慧,它并没有采取简单的年代线性叙事,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的、具有张力的主题进行纵横交错的展开。这种多维度的结构处理,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事件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连锁反应,极大地丰富了对历史整体图景的理解。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设计得非常巧妙,仿佛是经过精心计算的棋局,前后的呼应和铺垫,让整本书读起来浑然一体,逻辑链条清晰到令人拍案叫绝。通过这种结构安排,作者成功地将看似分散的史实点串联成了有机的整体,让读者能够构建起一个宏大而完整的历史框架,而不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这种深思熟虑的布局,无疑是奠定其学术价值的重要基石。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封面的用色到字体选择,都透露出一种沉稳而厚重的历史感。内页纸张的选择也很有讲究,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阅读体验极佳,这对于一本严肃的历史著作来说非常重要。我特别欣赏出版社在细节上所下的功夫,比如清晰的排版和恰到好处的留白,让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尤其是作者的署名和出版社的标识,处理得非常得体,既保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兼顾了现代读者的审美需求。可以说,光是捧着它,就仿佛已经沉浸在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之中,感受到了一种对历史的敬畏。这本书的实体质量,完全对得起它所承载的深刻内容,让人在翻阅的过程中充满了愉悦感和被尊重的阅读体验。
评分作者在材料的运用上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功力,仿佛将所有散落在尘封档案中的碎片都精心打磨、重新拼装了起来。不同于一些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论述,这本书深入到了决策层最核心的矛盾和分歧之中,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能力,实在令人叹服。每一次引用原始文献或当事人的回忆时,都显得恰如其分,既提供了无可辩驳的证据支撑,又巧妙地烘托了当时的紧张气氛。这种对一手资料的深度挖掘和批判性解读,使得全书的论点都建立在非常坚实的基础上,让人无法轻易反驳。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更具层次感的观察视角,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某些历史节点的固有认知,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愉悦和不断“恍然大悟”的惊喜。
评分从学术思想的深度来看,这本书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仅是对既有历史的复述,更是在进行一种深刻的理论反思和视角的拓展。作者对历史发展动力的探讨,尤其是在分析那些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转折点时,所展现出的深刻洞察力,令人肃然起敬。他敢于挑战一些长期被奉为圭臬的传统解释,并以严谨的论证引导读者进入一个更复杂、更接近真相的解释空间。这本书成功地在宏观的历史大势与微观的个体选择之间找到了一个动态的平衡点,使得历史分析不再是简单的宿命论,而是充满了辩证的张力。它激发了我对这段历史进行更深层次思考的欲望,是一本真正具有启发性和引领性的著作。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准,作者仿佛是一位高明的导演,知道何时该快刀斩乱麻,梳理复杂的事件脉络,又何时该放慢镜头,聚焦于关键人物的内心挣扎和细微的决策过程。读起来完全没有传统学术著作那种枯燥乏味的感觉,反而像是在追一部高智商的政治悬疑剧,每一个章节的转折都让人心头一紧,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后续的发展。尤其是一些关于幕后博弈的描写,细节丰富,逻辑严密,将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落地到了具体的、可感知的层面,成功地将冰冷的历史事件注入了鲜活的人性温度。这种叙事手法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即便是对相关历史背景了解不深的读者,也能迅速进入状态,并被深深吸引住,完全沉浸在作者构建的世界观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