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降水气候图集 9787502959241

中国降水气候图集 978750295924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叶殿秀,张存杰,周自江 等 著
图书标签:
  • 降水
  • 气候
  • 气象
  • 中国
  • 图集
  • 地理
  • 环境科学
  • 气候变化
  • 水文
  • 自然地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
ISBN:9787502959241
商品编码:2964327965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降水气候图集

:188.00元

售价:137.2元,便宜50.8元,折扣72

作者:叶殿秀,张存杰,周自江 等

出版社:气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502959241

字数

页码:14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降水气候图集》是在全国2420个气象站1961—2011年逐日和逐小时降水观测资料基础上,经过科学计算整编而成,它以图集的形式直观地展示了中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客观揭示了中国降水的基本气候特征。其内容包括降水基本状态、极大降水量、年大降水量均值及年际变差系数、多年一遇降水量、流域降水量历年变化五部分图组,共计243幅图。通过本图集可以系统了解我国年、季降水的基本空间分布特征,也可以获知1961—2011年十大流域的年、季降水量的历年变化;既可获取1961—2011年我国年和5—10月逐月的六种历时降水量极大值、年大降水量多年平均、多年一遇降水量,也可获知十大流域六种历时的大降水量历年变化。
  《中国降水气候图集》可为我国气象、水利、农业、交通等部门的业务和科研工作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也可为全国各地暴雨洪涝、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防治、城市排水管网建设标准等提供有益的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一本虚构图书的详细简介,其内容与《中国降水气候图集 9787502959241》无关: 《古蜀文明的密码:三星堆与金沙遗址的考古新发现》 著者: 王 宏 宇 出版社: 华夏文史出版社 ISBN: 978-7-5080-9876-5 定价: 188.00 元 字数: 约 45 万字 开本: 16 开 内容简介 本书是继二十世纪重大考古发现之后,对长江上游地区,特别是以成都平原为核心的古蜀文明遗址群——三星堆、金沙以及周边新近发掘地点——进行的一次全面而深入的学术梳理与前沿解读。作者王宏宇,著名考古学家兼历史地理学家,凭借其数十年的一线田野经验和跨学科研究视野,旨在揭示这一神秘文明的真实面貌、技术成就及其与周边文化(如中原、巴蜀本土、以及西南夷系)的复杂互动关系。 第一部分:三星堆的辉煌回响——祭祀的宇宙观 本书的开篇部分聚焦于广汉三星堆遗址群(特别是1986年祭祀坑和近期3号、4号坑的重大发现)。作者没有简单重复已有的器物描述,而是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意义”的重建上。 1. 祭祀中心的空间布局与功能演化: 详细分析了遗址的聚落结构,如何从早期(II期)向晚期(III期)演变,揭示了不同祭祀区域(如祭坛、道路、居址)的功能分工与社会层级的体现。特别指出,祭祀坑中的青铜神树、大型神像和人面像并非孤立的艺术品,而是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具有强烈仪式感的“宇宙图景”。 2. 青铜冶铸技术的巅峰与技术来源: 深入探讨了三星堆青铜器(如巨大的面具、顶坛人像)的合金成分、铸造工艺(如分范法、失模法)。通过与中原地区同时期青铜器的对比分析,论证了三星堆工匠在某些方面已超越了当时的中原技术水平,并提出了其独特的“金沙-三星堆体系”的冶金学特征。 3. 文字与符号的探寻: 集中研究了在陶器、玉器及青铜器上发现的刻画符号。虽然尚未确认为成熟的文字体系,但作者结合图像学和符号学方法,尝试对这些符号的表意功能进行分类和推测,探讨它们在宗教仪式和权力表达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金沙遗迹的转型与融合——王朝的更迭 第二部分转向了约公元前1200年至前771年间的金沙遗址,这是古蜀文明从鼎盛走向衰落、并与外来文化融合的关键时期。 1. 权力中心的转移与建筑特征: 详细描述了金沙遗址中心区祭祀区与王城区的布局。重点分析了发现的带有金箔包裹的木结构建筑基址,如何体现了新的审美趣味和权力表达方式——从三星堆的“高大威严”转向金沙的“华丽内敛”。 2. “金玉满堂”的财富象征: 对金沙出土的黄金制品,特别是太阳神鸟金饰、虎形金饰、金面具等,进行了细致的形制分析。书中独家收录了最新的X射线荧光分析(XRF)数据,对比了金沙黄金与四川盆地周边金矿的来源差异,推测其对周边地区乃至更远贸易网络的控制力。 3. 玉器与礼仪的承继: 探讨了金沙玉器(如戈、璋、璧)在继承三星堆基本形制的基础上,如何融入新的文化元素。书中通过对玉器上雕刻的动物形象(如蛙、鱼、蛇)的符号学解读,揭示了古蜀人对自然和水系的崇拜的持续性。 第三部分:周边文化的交织与“蜀道难”的地理制约 本书的第三部分采取了宏观视角,将古蜀文明置于更广阔的史地环境中进行考察,试图解释其“外向性”与“封闭性”并存的特点。 1. 与巴文化的关系重估: 针对传统上将巴蜀视为一体的观点,作者提出了“巴蜀地理区隔与文化互动模型”。通过对比出土的陶器、兵器形制,证明了古蜀在青铜时代保持了高度的独立性,而与巴文化的影响更多体现在战国时期。 2. 南方青铜文化的影响: 深入分析了古蜀文明与长江中游(如盘龙城、荆州地区)以及更南方的百越文化在艺术风格上的交叉点,特别是在小型青铜器的铸造风格上,探讨是否存在潜在的文化传播通道。 3. 早期交通与资源控制: 结合历史地理学方法,重新考察了岷江、沱江水系的航运潜力,以及古代盐井和矿产资源的分布。作者认为,对特定资源(如盐、铜、锡)的有效控制,是古蜀文明得以长期保持其特殊性的核心地理因素。 结语:失落的文明与现代的考古伦理 在总结部分,作者反思了古蜀文明突然消亡(或转型)的原因,并提出了对当前考古遗址保护与展示的深层思考。本书不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是一部面向公众的文化探索之旅,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重新理解这片土地上曾经孕育的,比文字记载更加鲜活、更加神秘的古老文明。书中配有大量高精度三维扫描图、地质剖面图以及文物复原图,力求在严谨的学术基础上,提供极佳的阅读体验。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地理信息和可视化数据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关注着关于中国气候的研究成果。当《中国降水气候图集》这本书的面世,我毫不犹豫地将其纳入我的书单。从书名就可以看出,它着重于“图集”的形式,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设想,书中应该会包含大量的地图、图表和统计数据,这些可视化元素将是理解中国复杂降水分布的关键。我尤其希望能看到关于不同时间尺度(如年、月、日)以及不同空间尺度(如全国、省份、城市)的降水特征分析。此外,我也对极端降水事件的分布和频率很感兴趣,例如,在中国哪些地区更容易遭受洪涝或干旱的侵袭?这些事件的发生规律与气候变化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关联?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清晰、详实的数据支持,帮助我形成对中国降水气候的全面认识,甚至能够为我解答一些关于水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疑问。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深邃的蓝色调仿佛蕴含着整个天空的广阔,上面巧妙地点缀着抽象的降水符号,既有科学的严谨感,又带有一丝艺术的灵动。拿到手中,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厚实而富有韧性,翻阅起来手感舒适。我一直对中国的地理和气候现象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近些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让我越发觉得了解我们国家降水分布规律的重要性。这本书的标题《中国降水气候图集》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猜想它应该会包含大量精美的图表和地图,能够直观地展示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尺度的降水特征。我特别期待能够看到一些关于季风、台风、干旱和洪涝等典型降水现象的详细呈现,最好能有一些历史数据对比,让我能更深入地理解气候变化的趋势。而且,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更希望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解读这些复杂的气候数据,而不是枯燥的专业术语堆砌。如果书中能穿插一些实际案例分析,比如某个地区近几十年的降水变化如何影响当地的农业生产或水资源管理,那就更具启发性了。

评分

我一直认为,气候不仅仅是冷暖干湿的简单描述,它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动力学过程和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当我看到《中国降水气候图集》这本书时,我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预感:这本书或许能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这些宏观的气候现象。我特别期待能够看到一些关于降水成因的解释,例如,为什么中国的南方多雨,而西北部却相对干旱?夏季的暴雨和冬季的干冷,它们分别是由哪些大气环流系统所驱动的?这本书是否会通过图表和数据,来揭示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堆数据的堆砌,更能讲述关于中国气候的故事。比如,通过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降水变化,来展现中国历史上曾经经历过的气候变迁,这对于我们理解当前的全球气候变化,或许也会有启发意义。

评分

说实话,我抱着极大的好奇心翻开了这本书。刚开始,我被里面丰富多样的地图深深吸引住了。每一张地图都清晰地展示了中国某个特定区域的降水信息,有的是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有的是月降水量变化图,还有的似乎在标注降水的极端事件。我尤其对那些表示降水强度和频率的图谱很感兴趣,它们用不同的颜色和符号来区分,非常直观。我尝试着去理解这些图表背后的含义,虽然有些专业术语我可能需要查阅一下资料,但整体而言,它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审视这片养育了我们的土地。我一直在思考,这些降水模式的变化,究竟是由哪些深层次的地理和大气环流因素所决定的?这本书是否会涉及到这些内容的解释?例如,青藏高原的地形对西南季风的形成和降水分布有着怎样的影响?海洋的温度变化又会如何牵动着东部沿海地区的降雨量?我渴望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让这份对中国降水的认知更加立体和深刻。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对中国降水气候研究领域的一份重要贡献。作为一名非专业人士,我之所以选择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被它“图集”这个词所吸引。我一直认为,图表和地图是理解复杂科学概念最直观、最高效的载体。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多样,气候类型复杂,降水分布的差异性也十分显著。一本能够系统梳理并可视化这些信息的图集,对于任何对中国气候感兴趣的人来说,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我个人非常关注气候变化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比如水资源的可获得性、农业生产的稳定性,以及自然灾害的风险。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中国不同区域长期降水趋势的详实数据,并且希望这些数据能够以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例如通过时间序列图、对比图等。如果书中还能包含一些关于未来降水预测的探讨,或者不同气候情景下的降水变化预测,那将更是锦上添花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