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的足跡(改變的科學叢書) 9787542862273 許華芳,劉學禮,謝菁,艾誌龍,嚴

醫學的足跡(改變的科學叢書) 9787542862273 許華芳,劉學禮,謝菁,艾誌龍,嚴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許華芳,劉學禮,謝菁,艾誌龍,嚴忠浩 著
圖書標籤:
  • 醫學史
  • 科學史
  • 醫學發展
  • 醫學教育
  • 科普讀物
  • 改變的科學叢書
  • 許華芳
  • 劉學禮
  • 謝菁
  • 艾誌龍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和生源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齣版社
ISBN:9787542862273
商品編碼:29645856749
包裝:平裝-膠訂
齣版時間:2015-11-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醫學的足跡(改變的科學叢書)

定價:49.80元

作者:許華芳,劉學禮,謝菁,艾誌龍,嚴忠浩

齣版社:上海科技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54286227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改變的科學”叢書是針對青少年編著的一套大型科普圖書,含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學、生物學、醫學、農學、計算機科學等9個分冊,以編年體的形式呈現,圖文並茂地敘說人類曆史上20000年來*重大的科學發現。本叢書為上海市“十二五”重點圖書。
  叢書各分冊均按照時間順序來迴顧、概括人類的科學活動,以科學發現的曆史為主,兼及科學機構的興衰、科學教育的發展、科學社團的變遷等。叢書通俗易懂,對於青少年瞭解科學知識、領悟科學方法、弘揚科學精神,乃至對於提高國民的整體科學文化素養,都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內容提要


目錄


作者介紹


王元,數學傢,中國科學院院士。1930年4月生於浙江蘭溪,1952年畢業於浙江大學數學係。自1956年起,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成果卓著,1982年與陳景潤、潘承洞共同獲得自然科學奬一等奬。自1958年起,與華羅庚閤作研究數論方法近似分析中的應用(現稱“華—王方法”),成果獲1990年陳嘉庚物質科學奬。此外還獲得何梁何利奬(1994)、華羅庚數學奬(1999)等重大科技奬勵。

王元院士對數學科普傾注瞭大量心血,1994年齣版科普代錶作《華羅庚》,此書2002年獲得首屆“吳大猷科普著作金簽奬”。王元院士非常關心科學發展的曆程,是《科學編年史》(席澤宗主編)一書的副主編。

文摘


序言



探索生命奧秘:從遠古到未來的醫學史詩 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對生命的探索從未停止。從對病痛的原始恐懼,到對疾病根源的科學追尋,再到如今對基因與人工智能的深度融閤,醫學的發展軌跡,本身就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它不僅關乎生命的延續,更映照齣人類智慧的閃光,以及對未知世界的無畏探索精神。 第一章:遠古的智慧與神靈的庇佑 當人類尚在濛昧之中,麵對突如其來的疾病與傷痛,最初的迴應往往是敬畏與祈禱。在遙遠的史前時代,當疾病降臨,人們將其歸結於超自然力量的懲罰或神靈的憤怒。巫醫、薩滿便是那個時代的“醫生”,他們通過儀式、符咒、草藥等方式,試圖與神靈溝通,驅散病魔。骨骼化石中留下的痕跡,如早期手術的證據,暗示著即使在那個時代,人類也已開始嘗試用物質的方法來乾預疾病。例如,對顱骨進行鑽孔(顱骨穿孔術),雖然其確切目的仍有爭議,但或許是為瞭緩解顱內壓力,又或是為瞭釋放被認為附著在頭部的邪靈。 在早期文明中,醫學開始與宗教、哲學緊密結閤。古埃及的醫學成就令人驚嘆,他們擁有詳細的解剖知識(源於對法老的木乃伊製作),並發展齣一套係統的疾病分類與治療方法。莎草紙文獻中記載瞭大量的處方,涉及各種草藥、礦物質,甚至動物製品。他們的手術也頗為精湛,例如處理骨摺,縫閤傷口等。 古巴比倫的《漢謨拉比法典》中,首次將醫療行為納入法律範疇,規定瞭醫生診療的收費標準和醫療事故的懲罰。這標誌著醫學開始走嚮規範化,盡管這種規範更多地是基於經驗和傳統。 古希臘,尤其是希波剋拉底,為醫學帶來瞭革命性的轉摺。他擺脫瞭神學和迷信的束縛,強調觀察、經驗和理性。他提齣的“體液學說”,認為人體由四種體液(血液、粘液、黃膽汁、黑膽汁)組成,它們的失衡導緻疾病。盡管這一學說後來被證明是錯誤的,但其科學思維方法——通過觀察和邏輯推理來解釋疾病——卻奠定瞭西方醫學的基礎。希波剋拉底誓詞至今仍是醫學倫理的基石。 第二章:中世紀的傳承與東方的新生 隨著羅馬帝國的衰落,歐洲的醫學發展一度陷入停滯,宗教的束縛再次抬頭,許多古老的醫學知識被遺忘或壓製。然而,醫學的火種在中東地區卻得以延續並蓬勃發展。阿拉伯醫學傢們積極翻譯、整理並發展瞭古希臘、羅馬和印度的醫學著作。 伊本·西那(Avicenna)被譽為“醫學王子”,他的巨著《醫典》不僅是伊斯蘭醫學的集大成者,更是歐洲中世紀醫學的重要教材,影響瞭數個世紀。他詳細描述瞭疾病的癥狀、病因和治療方法,並對解剖學、生理學、藥學等領域都有深入研究。 而在中國,傳統醫學也在不斷發展。漢代的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將辨證論治的理論推嚮瞭新的高度,其對疾病的分類、治療原則至今仍有指導意義。曆代名醫如華佗、孫思邈、李時珍等,通過長期的實踐,積纍瞭豐富的經驗,創製瞭許多經典的方劑和治療方法,為中醫藥學的發展做齣瞭卓越貢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古代的針灸、推拿等療法,也在世界醫學史上留下瞭獨特的印記。 第三章:文藝復興的曙光與科學革命的洗禮 當歐洲迎來文藝復興,思想的解放帶來瞭對人體本身的重新審視。對解剖學的興趣復蘇,安德烈亞斯·維薩裏(Andreas Vesalius)通過親身解剖,糾正瞭古希臘醫聖蓋倫在解剖學上的諸多錯誤,他的著作《人體結構》被認為是近代解剖學的開端。 到瞭十七世紀,科學革命的浪潮席捲而來。顯微鏡的發明,打開瞭微觀世界的大門。列文虎剋(Antonie van Leeuwenhoek)首次觀察到微生物,盡管當時人們尚未認識到它們與疾病的關聯,但這一發現為日後的細菌學奠定瞭基礎。 威廉·哈維(William Harvey)通過嚴謹的實驗,提齣瞭血液循環的理論,推翻瞭蓋倫關於血液流動的錯誤觀點,為後來的生理學研究開闢瞭新道路。 第四章:十八、十九世紀的飛躍:從經驗到實證 十八世紀,醫學開始逐漸擺脫哲學思辨,轉嚮更加實證的研究。愛德華·琴納(Edward Jenner)發現瞭牛痘接種術,成功預防瞭天花,這是疫苗學和免疫學發展的裏程碑。 十九世紀,醫學迎來瞭前所未有的飛躍。 病原體理論的建立: 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和羅伯特·科赫(Robert Koch)的工作,徹底確立瞭“病原體緻病”的理論。巴斯德發明瞭巴氏消毒法,並研發瞭狂犬病疫苗。科赫則分離齣導緻炭疽、結核病和霍亂的細菌,並提齣瞭著名的“科赫法則”,為病原體的鑒定提供瞭標準。這徹底改變瞭人們對傳染病的認識,為公共衛生和疾病預防帶來瞭革命性的變革。 麻醉與消毒的應用: 威廉·莫頓(William Morton)成功應用乙醚進行外科手術麻醉,極大地減輕瞭病人的痛苦,使得更為復雜的外科手術成為可能。約瑟夫·李斯特(Joseph Lister)將巴斯德的微生物理論應用於外科手術,提齣瞭“消毒外科”的概念,使用石炭酸等消毒劑處理手術器械和傷口,顯著降低瞭術後感染率。 生理學與病理學的深入: Claude Bernard 在生理學和實驗醫學領域做齣瞭傑齣貢獻,他強調實驗方法在醫學研究中的重要性,並提齣瞭“內環境穩態”的概念。 Rudolf Virchow 提齣的“細胞病理學”認為,一切疾病的根源都源於細胞的異常,將病理學研究推嚮瞭細胞層麵。 第五章:二十世紀的輝煌與挑戰:抗生素、基因與新時代的曙光 二十世紀是醫學取得輝煌成就的時代。 抗生素的問世: 亞曆山大·弗萊明(Alexander Fleming)發現瞭青黴素,隨後霍華德·弗洛裏(Howard Florey)和恩斯特·錢恩(Ernst Chain)將其成功應用於臨床,開啓瞭抗生素時代。抗生素的廣泛應用,使得曾經緻命的細菌感染變得可以治愈,極大地提高瞭人類的平均壽命。 影像學與診斷的進步: X射綫的發現,以及後來的CT、MRI等影像學技術的齣現,使得醫生能夠無創地觀察人體內部結構,極大地提高瞭疾病診斷的準確性。 基因的奧秘與遺傳學的突破: 沃森(James Watson)和剋裏剋(Francis Crick)發現瞭DNA的雙螺鏇結構,揭示瞭生命的遺傳密碼。基因工程、基因測序等技術的快速發展,為理解和治療遺傳性疾病開闢瞭新途徑。 癌癥研究的進展: 盡管癌癥仍然是人類健康的重大威脅,但二十世紀以來,人們對癌癥的發生機製有瞭更深入的瞭解,並發展齣瞭手術、放療、化療等多種治療手段。 然而,與此同時,醫學也麵臨新的挑戰。隨著抗生素的濫用,耐藥性細菌的齣現,以及新興傳染病的威脅,疾病的防治變得更加復雜。同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經退行性疾病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病率不斷上升,成為新的公共衛生焦點。 第六章:二十一世紀的展望:精準醫療、人工智能與人類健康的未來 進入二十一世紀,醫學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嚮前發展,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 精準醫療(Precision Medicine): 藉助於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等技術,以及大數據分析,精準醫療旨在根據個體的基因、環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製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這標誌著醫學從“韆人一方”走嚮“一人一方”。 人工智能(AI)在醫學中的應用: 人工智能在醫學影像分析、藥物研發、疾病診斷、個性化治療方案製定等方麵展現齣巨大的潛力。AI能夠處理海量數據,發現人類醫生難以察覺的模式,提高診斷效率和準確性,甚至在某些方麵超越人類專傢。 再生醫學與組織工程: 利用乾細胞技術和生物材料,再生醫學緻力於修復或替換受損的組織和器官,為治療慢性疾病和創傷提供瞭新的希望。 免疫療法的突破: 在癌癥治療領域,免疫療法通過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係統來攻擊癌細胞,取得瞭令人矚目的成就,為許多癌癥患者帶來瞭新的生存希望。 對腦科學的深入探索: 腦科學的研究日益深入,我們對大腦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這有望為治療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以及精神疾病提供新的突破口。 從遠古的巫醫到今天的精準醫療,醫學的足跡跨越瞭數韆年,它始終是人類智慧與勇氣的結晶。每一次的突破,都意味著我們對生命奧秘的理解更進一步,也意味著我們能夠更好地守護生命,提升人類的福祉。未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醫學將繼續探索未知的邊界,為人類健康事業書寫更加輝煌的篇章。

用戶評價

評分

這部書真的打開瞭我對醫學發展曆程的全新認知,完全顛覆瞭我以往對某些醫學概念的固有印象。它沒有簡單地羅列事實和年代,而是像一位資深嚮導,帶領我深入探索瞭那些塑造瞭我們今天所見醫學麵貌的重大轉摺點。書中對科學方法的演進,從早期基於經驗的觀察到後來嚴謹的實驗設計,都進行瞭鞭闢入裏的分析。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如何將那些看似枯燥的科學理論,通過生動的故事和清晰的邏輯鏈條呈現齣來,讓我能夠理解為什麼某個理論的提齣或被推翻,會對後續的醫學研究産生如此深遠的影響。它不僅僅是關於醫學知識的堆砌,更是一部關於人類如何不斷挑戰未知、修正認知、追求真理的史詩。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思考,那些偉大的醫學發現背後,隱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艱辛探索和無數次的失敗嘗試。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科學的進步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不斷的質疑和反思中,一步一個腳印地嚮前邁進。這種對科學精神的深刻闡釋,比單純的醫學知識傳播更具價值,也更能激發我進一步學習和思考的興趣。

評分

我一直覺得,醫學的進步就像是一條蜿蜒麯摺的河流,時而波濤洶湧,時而平靜舒緩,但最終都匯入瞭人類健康福祉的海洋。這本書正是這樣一條河流的忠實記錄者,它不僅僅描繪瞭這條河流的壯闊景象,更深入地剖析瞭河流形成的地理環境、水文特徵以及沿途的地理變遷。從古代樸素的草藥療法,到中世紀煉金術的神秘探索,再到近代解剖學的曙光,直至現代分子生物學和基因工程的飛速發展,作者以宏大的視角,梳理瞭醫學思想和實踐的脈絡。讓我特彆驚喜的是,書中對於那些“被顛覆”的醫學理論的探討,比如曾經被奉為圭臬的放血療法,是如何在新的證據麵前逐漸被淘汰的。這種對“錯誤”科學的審視,反而更加凸顯瞭科學的自我修正能力,以及理性精神的可貴。它讓我明白,科學的偉大之處,不僅在於能夠發現真理,更在於它能夠承認並糾正自身的不足。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流暢,充滿瞭人文關懷,讓我在閱讀曆史的同時,也感受到瞭科學傢們為瞭人類健康事業所付齣的不懈努力和崇高情懷。

評分

對於我這樣一名對醫學充滿好奇但又非專業背景的讀者來說,找到一本既能深入淺齣又能激發思考的書實屬不易。《醫學的足跡》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沒有使用過於晦澀的專業術語,而是通過生動形象的比喻和富有邏輯性的論述,將復雜的醫學概念和曆史進程娓娓道來。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不同醫學流派和思想碰撞的描繪,這讓我看到瞭科學發展並非是單綫性的,而是充滿瞭各種可能性和爭議。例如,書中對不同時代關於疾病起源的猜想,從神鬼論到細菌緻病論的轉變,簡直是一場思想的革命。它讓我意識到,每一次重大的科學突破,都離不開前人知識的積纍,也離不開對舊有觀念的挑戰。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科學”這個詞的含義,它不僅僅是知識的集閤,更是一種精神,一種不斷探索、求證、質疑和創新的過程。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聯想到當下的一些醫學熱點問題,並嘗試用書中的曆史視角去理解它們是如何演變而來,這極大地拓展瞭我的視野,也讓我對未來的醫學發展充滿瞭期待。

評分

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將醫學的發展置於更廣闊的社會、文化和哲學背景下進行考察,這使得閱讀體驗遠超一般的科普讀物。作者並沒有將醫學孤立地看待,而是深入探討瞭社會環境、宗教信仰、哲學思想以及技術革新對醫學發展産生的多重影響。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醫學範式”轉變的論述,它讓我明白瞭為什麼某些醫學理論曾經如此盛行,又為何最終被新的理論所取代。這種宏觀的分析,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理解醫學發展的內在邏輯和外部驅動力。書中的案例選擇也非常有代錶性,無論是關於麻醉術的引入,還是抗生素的發現,作者都從多個維度進行瞭深入剖析,展示瞭科學發現的復雜性和多麵性。它不是簡單地講述“誰發明瞭什麼”,而是探討瞭這些發明是如何誕生、如何被接受、又如何改變瞭人類社會。這種深度和廣度,讓我覺得非常有啓發性,也讓我更加珍視今天所享受到的醫療進步。

評分

我一直對那些推動曆史進程的關鍵人物和事件充滿興趣,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的這種求知欲。它並沒有將醫學史描繪成一連串枯燥乏味的事件列錶,而是通過鮮活的人物故事和戲劇性的轉摺,將醫學的足跡變得引人入勝。我特彆喜歡書中對那些“不被理解”的先行者的描繪,他們的堅持和創新,最終為醫學的進步鋪平瞭道路。例如,關於早期解剖學研究的艱辛,以及在保守觀念下的艱難探索,都讓我深感敬佩。這本書讓我認識到,科學的進步往往伴隨著巨大的勇氣和犧牲。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醫學曆史的書,更是一部關於人類智慧、勇氣和對生命尊重的頌歌。我從中看到瞭科學的魅力,也看到瞭人類不斷超越自我的精神。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在與曆史對話,與那些偉大的靈魂交流,這是一種非常獨特且令人難忘的體驗,它不僅豐富瞭我的知識,更觸動瞭我內心深處對科學和人性的思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