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新加坡大選:人民行動黨為什麼總能贏?
定價:39.00元
售價:26.5元,便宜12.5元,摺扣67
作者:由民
齣版社:經濟管理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50962407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新加坡大選(人民行動黨為什麼總能贏以1997\2001\2006\2011年國會選舉為例)》內容集中介紹新加坡的大選,特彆是從鍛造博弈者,設置博弈製度,控製博弈資源,實施博弈策略,營造博弈環境,以及評述博弈趨勢等方麵,總結瞭新加坡人民黨在1997~2011年期間的四次大選中連續獲勝的基本做法和成功經驗。
緒論
一、問題的提齣
二、近四次大選的簡單迴顧
三、新加坡大選的投票程序
四、本書運用的理論及結構由來
章 “鍛造”博弈者:打造己方與限製對方
節 打造己方:人民行動黨自身強力建設
一、保持自身的代錶力:候選人嚴格選拔、廣泛獵取
二、保持自身的更新力:議員的自我更新、順勢變換
三、保持自身的競爭力:行動黨發展成熟、團結一緻
第二節 限製對方:對反對黨多方位攻勢
一、壓製反對黨顯要:“擒賊先擒王”的演繹運用
二、化解反對黨競選策略:“對癥找良藥”的準確化解
三、爭奪反對黨納新土壤:“野火燒得盡,春風吹難生”
四、利用反對黨黨爭與內訌:“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第二章 設置博弈製度:替代機製與防衛機製的建立
節 建立替代性博弈製度:創造“山寨”版的反對黨
一、非選區議員:給反對黨一點“政治慰藉”
二、官委議員:給選民們更多“民主氛圍”
三、人民行動黨論壇:給全世界另類“民主品牌”
第二節 安排防衛性博弈製度:擠壓“搭便車”民主空間
一、集選區製度:場子大瞭纔得利
二、按櫃金製度:錢財多瞭纔能拼
三、安全法:權力有瞭纔敢爭
第三章 控製博弈資源:對競選媒體的占用與對反對黨的排擠
節 充分利用博弈資源:傳播媒體為我所用
一、運用互聯網:搶占現代媒體的製高點
二、利用廣播電視:占據傳統媒體的覆蓋麵
三、啓用媒體還擊:行動黨對反對黨的“攻擊競選”
第二節 極力控製資源:傳播媒體的關卡設立
一、管製新聞報紙:限製傳統媒體對行動黨負麵報道
二、審查互聯網絡:阻止現代媒體被反對黨充分利用
三、限製的其他方式:減少反對黨在媒體上露臉的機會
第四章 實施博弈策略:開展符閤民心的“拉票工程”
節 “蛋糕”引誘:“硬件工程”的強力刺激
一、組屋電梯翻新:增值民産,獲選民支持
二、新新加坡股票:實施恩惠,討選民歡心
第二節 “間諜”拉攏:“軟件工程”的精心設計
一、社區居民委員會:照顧居民需要
二、社區發展理事會:提升居民生活
三、公民谘詢委員會:傳達居民要求
第三節 “螞蟻”攻心:“解疑工程”的全麵開展
一、議員接見選民:開辦“民情診所”
二、議員訪問選民:“下鄉”探視民情
第四節 “課題”爭鬥:“辯論工程”的輿論打壓
一、生活費上漲大辯論:讓選民覺得“確實如此”
二、引進外國人纔大辯論:讓選民感到“應該這樣”
三、醫療支付能力調查大辯論:讓選民知道“不易操作”
第五節 輔助“伎倆”:“先機占盡”的優勢安排
一、不定期的閃電大選:打反對黨一個措手不及
二、搶占群眾大會:占據與選民互動的舞颱
第五章 營造博弈環境:人民行動黨對外競選氛圍的掌控
節 創造有利的選舉內環境:利用社會的有利因素
一、秩序環境:嚴肅“和睦”
二、裁判環境:客觀“偏嚮”
第二節 應對不利的選舉外環境:消除國際社會的負麵影響
一、對抗西方民主潮流:解釋一黨長期執政的閤理性
二、頒布政治捐款法令:截斷反對黨的境外資金來源
三、抵製外國勢力乾預:阻止反對黨與國外勢力聯閤
第六章 評述博弈趨勢:朝野政黨競選實力嚮平衡方嚮發展
節 與時俱進:人民行動黨順勢而為尋求突破
一、創造廉潔高效“新製衡”:建立“優質”民主
二、應對政治發展“新常態”:推動“”轉型
三、痛定思痛進行“再改造”:重構“黨民”團結
第二節 披荊斬棘:反對黨理性迴歸實力增強
一、角色重新定位:轉為忠誠反對黨
二、加強自身建設:趨於良性化發展
附錄
附錄一 2001年大選人民行動黨引入新女性候選人的簡曆
附錄二 1991年大選人民行動黨新舊議員交替名單
附錄三 2001年大選新加坡人民行動黨退位議員名單
附錄四 2006年大選各選區得票結果總覽
附錄五 人民行動黨2006年競選政綱
附錄六 選舉各項條例公布
附錄七 2006年大選各政黨競選群眾大會舉行地點
附錄八 2011年大選實施的新條例
參考文獻
後記
由民,山東鄒平人,2010年深圳大學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現為深圳大學新加坡研究中心研究員。曾參與廣東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項目、重點調研課題,發錶過新加坡研究相關論文。
這本書的視角相當新穎,它沒有停留在對新加坡政治錶象的簡單描述上,而是試圖深入挖掘人民行動黨(PAP)長期執政背後的結構性力量和微妙的社會心理機製。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分析經濟發展與政治穩定之間關係時的那種剋製與深入。他並沒有將勝利簡單歸功於“強人政治”或“高效治理”這類標簽化的說辭,而是細緻地梳理瞭曆次選舉中,選民在“蛋糕做大”與“蛋糕分配”之間的搖擺不定,以及行動黨如何巧妙地將經濟成就轉化為情感認同和政治閤法性。書中對製度設計的剖析也十分精彩,例如建屋局(HDB)計劃如何深度嵌入公民的日常生活,使政治選擇與住房安全、社會流動性緊密捆綁。這種將宏大敘事置於微觀生活細節中的寫作手法,讓整個分析極具畫麵感和說服力。讀完後,會讓人對“穩定”這個概念産生更復雜的理解,意識到它並非自然形成,而是需要精妙的政治工程來持續維護的。
評分這本書在方法論上展現齣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跨學科融閤。它不僅僅是政治學著作,更像是一部融閤瞭社會人類學田野調查和選舉行為研究的深度報告。作者似乎花瞭大筆墨去解讀新加坡社會特有的“精英文化”與“實用主義傾嚮”是如何共同構築起對行動黨的信任基石的。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媒體控製與信息生態的章節,它沒有采用常見的批判視角,而是冷靜地分析瞭在信息稀缺或過度飽和的環境下,一個主流敘事是如何被鞏固和內化的。書中對反對黨的論述也相當公允,指齣瞭他們長期以來在議程設置、資源調動以及如何有效構建“替代性願景”方麵所麵臨的係統性挑戰。這種不偏不倚、力求理解“贏傢邏輯”而非簡單譴責的姿態,使得這本書的分析深度遠超一般政論文章,提供瞭理解新加坡政治“不可避免性”的全新框架。
評分總體而言,這本書的文字風格嚴謹而富有思辨性,它成功地避開瞭將新加坡政治簡單化、臉譜化的陷阱。作者的筆觸猶如一位經驗豐富的棋手,冷靜地分析著棋盤上每一個棋子的位置、曆史的走勢以及對手的潛在布局。我個人認為,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強迫讀者跳齣“民主/威權”的二元對立框架,去認真思考一個非西方、非典型的發展中國傢在特定地緣政治和文化土壤下,所發展齣的獨特且極具韌性的政治體製是如何自我維持和強化的。對於任何對政治學、區域研究或者國傢治理模式感興趣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提供瞭一個極其寶貴且深入的案例研究,其分析的深度和廣度,足以讓人迴味良久。
評分閱讀過程中,我發現作者對曆史語境的把握極為精準,這對於理解當前政治格局至關重要。他沒有將1965年獨立後的政治軌跡視為一條直綫,而是將其分解為幾個關鍵的“斷裂點”和“鞏固期”。比如,他對新加坡建國初期在資源匱乏背景下,行動黨采取的“傢長式治理”如何被一代人內化為生存智慧的分析,極具洞察力。特彆是對特定族群政治(如華人、馬來人、印度人之間的微妙平衡)的處理,作者展示瞭行動黨如何將種族和諧這一抽象目標,通過具體的政策設計(如語言政策、住房配額)轉化為切實可見的政治紅利。這本書的敘述節奏把握得非常好,該詳盡處詳盡,該總結處乾練,讀起來有一種跟隨智者逐步揭開謎底的暢快感,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對新加坡社會肌理的深刻洞察。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震撼的,是它對“政治資本”的量化與解構。作者似乎在嘗試建立一個模型,來解釋行動黨是如何將每一次的危機、每一個成功的公共項目、甚至是對國際形勢的把握,都轉化為可兌換的選票和長期的政治信用。這不僅僅是簡單的“施予與迴報”,它深入到瞭新加坡民眾對“效率”的近乎宗教般的信仰層麵。書中對公共部門人纔選拔機製的討論也很有啓發性,它揭示瞭建國以來精英階層如何不斷自我更新、保持專業性和前瞻性,從而在客觀上形成瞭難以逾越的“能力鴻溝”。這種對執政集團內部運作邏輯的透視,讓讀者清晰地看到瞭行動黨“贏”的內生動力,遠比外部看到的鐵腕手段更為復雜和精妙,它是一種係統性的、代際傳遞的政治能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