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 9787503189395

甘肃 978750318939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图北斗文化传媒公司 著
图书标签:
  • 甘肃省情
  • 西北地理
  • 地方志
  • 历史文化
  • 民俗风情
  • 旅游
  • 人文地理
  • 甘肃历史
  • 西北文化
  • 中国地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地图出版社
ISBN:9787503189395
商品编码:2965797991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甘肃 作者 中图北斗文化传媒公司
定价 27.00元 出版社 中国地图出版社
ISBN 9787503189395 出版日期 2016-0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中国分省系列地图册·甘肃》是中国地图出版社编制出版的“中国分省系列地图册”之一,表示了甘肃省行政区划、标准地名、交通、旅游及水系、地貌等内容,旨在直观、科学、全面地反映甘肃省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社会经济现状的面貌,是一本集自然资源图、社会经济图、普通地理图为一体的综合性地图册。
  《中国分省系列地图册·甘肃》具有广泛的读者对象,是宏观了解、认识甘肃省情、市情、县情的窗口。
  《中国分省系列地图册·甘肃》内容丰富、现势性强、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作者简介
中国地图出版社成立于1954年,是中央级地图出版机构,汇聚了全国主要的地图编制出版人才,共有中高级技术人员200多位,其中具有副编审及以上职称的有80多位。建社以来,编制出版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的地图、教科书、教辅图书和大众出版物等,包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家地图集、中国历史地图集等。共有100多种出版物分别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出版奖、地图作品奖等。

   目录
序 图
2-3   甘肃省政区
4-5   甘肃省概况
6-7  甘肃省地形
8-11 甘肃省地理
12-13 甘肃省交通
14-15 甘肃省公路
16-17 甘肃省铁路、航空
18-19 甘肃省旅游
20-27 甘肃省旅游精华
地县图
● 兰州市
28-29 兰州市
30-31 兰州城区(西区)
32-33 兰州城区(东区)
34-35 兰州市辖区 (城关区 七里河区西固区 安宁区 红古区 ) 永登县
36-37 皋兰县 榆中县
● 金昌市
38-39 金昌市 金昌城区
40 金昌市辖区 (金川区)
41 永昌县
● 白银市
42-43 白银市
44-45 白银城区
46-47 白银市辖区 (白银区 平川区) 靖远县
48 景泰县
49 会宁县
● 天水市
50-51 天水市
52-53 天水城区
54 天水市辖区 (秦州区 麦积区)
55 秦安县
56-57 武山县 甘谷县
58-59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清水县
● 嘉峪关市
60 嘉峪关市
61 嘉峪关城区
● 定西市
62-63 定西市
64-65 定西城区 定西市辖区
(安定区 )
66-67 岷县 漳县
68-69 渭源县 陇西县
70 通渭县
71 临洮县
● 平凉市
72-73 平凉市
74-75 平凉城区
76-77 平凉市辖区 (崆峒区)
华亭县 崇信县
78-79 泾川县 灵台县
80-81 静宁县 庄浪县
● 庆阳市
82-83 庆阳市
84-85 庆阳城区
86-87 庆阳市辖区 (西峰区)
镇原县
88-89 庆城县 合水县
90 华池县
91 环县
92-93 宁县 正宁县
● 陇南市
94-95 陇南市
96-97 陇南市辖区 (武都区)
陇南城区
98-99 两当县 康县
100 西和县 成县
101 徽县
102-103 宕昌县 礼县
104-105 文县
● 武威市
106 武威市
107 武威城区
108 武威市辖区 (凉州区)
109 民勤县
110-111 古浪县 天祝藏族自治县
● 张掖市
112-113 张掖市 张掖城区
114-115 张掖市辖区 (甘州区)
民乐县 山丹县
116-117 高台县 临泽县
118-119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 酒泉市
120-121 酒泉市
122 酒泉市辖区 (肃州区)
123 玉门市
124-125 敦煌市 敦煌城区
126-127 瓜州县
128-129 金塔县
130-131 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
132-133 肃北蒙古族自治县
● 甘南藏族自治州
134-135 甘南藏族自治州
136-137 合作城区
138-139 合作市 夏河县
140 碌曲县
141 玛曲县
142-143 卓尼县 临潭县
144 迭部县
145 舟曲县
● 临夏回族自治州
146-147 临夏回族自治州
148-149 临夏市 临夏县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 族撒拉族自治县 临夏城区
150-151 和政县 广河县 康乐县
152-153 永靖县 东乡族自治县

   编辑推荐
●翔实的行政区划地图,全面反映该省行政区划、标准地名、交通旅游、地形等信息
●市县图清晰易读、乡镇、村庄资料翔实,及时反映乡镇调整后的分布状况
●采用导航数据和卫星影像,全面核实并更新了高速公路走向,增加了高速公路名称、编号、出入口、服务区等信息,以及铁路、高速铁路、机场等交通信息
●城区地图反映交通、医辽、教育、金融、商业、旅游等日新月异的变化
●丰富的旅游信息,包括世界遗产,国家风景名胜区等旅游景区
●省情介绍、分县概况、旅游简介等文字资料有肋于全方位了解该省及各市县情况

   文摘

   序言

丝路驼铃:穿越千年,对话文明 一、 遥远的呼唤,古老的传说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一片土地,它的名字本身就如同回响在戈壁深处的驼铃,充满了神秘与传奇。那便是甘肃,它不仅是中国连接东西方的古老通道,更是文明交融、商贸往来的心脏地带。当“甘肃”二字映入眼帘,脑海中便会浮现出一条蜿蜒盘旋的丝绸之路,无数商旅的足迹,以及那些历经风雨、却依旧巍峨的古老遗迹。 这片土地,承载了太多故事。从遥远的史前文明,到秦汉唐的辉煌,再到明清的演变,甘肃的每一寸土地都仿佛在低语着过往的荣耀与沧桑。它曾是匈奴的牧场,西羌的家园,吐蕃的疆域,更是中华文明向西拓展的重要基石。在这里,古老的城池诉说着王朝的兴衰,残破的烽燧铭记着边塞的烽火,而那些散落在荒漠与山峦间的石窟,更是凝聚了无数工匠的智慧与信仰,成为东方艺术的璀璨瑰宝。 “甘肃”,这个名字背后,是一个庞大的历史叙事,是一幅壮丽的地理画卷,更是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它不仅仅是中国的西北一隅,更是世界文明交流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篇章。当我们审视这片土地,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地理上的疆域,更是历史的纵深、文化的广度,以及无数生命在这里繁衍生息、书写传奇的印记。 二、 历史的脉络,文明的交响 甘肃,这片被誉为“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的土地,其历史的厚重感,如同高原上的风,无处不在,又难以言喻。它的故事,可以从那片古老的黄土地讲起。早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等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灿烂的文明,彩陶上的纹饰,至今仍能感受到先民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 而真正让甘肃扬名于世的,无疑是那条连接东西方的伟大道——丝绸之路。自汉武帝时期开通以来,甘肃便成为了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那时的它,是驼队络绎不绝的驿站,是胡商与汉商的集散地,是宗教、文化、技术的传播中心。张骞出使西域的壮举,为这条古道拉开了序幕,无数的使者、僧侣、商人、艺术家,沿着这条漫漫长路,将东方的丝绸、瓷器、纸张带向西方,也将西方的香料、宝石、音乐、哲学带回东方。 甘肃境内,至今仍留存着大量丝绸之路的遗迹。从东部的历史文化名城兰州,到河西走廊的重镇武威、张掖、酒泉,再到玉门关、阳关等边塞古迹,每一处都诉说着曾经的繁荣与辉煌。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石窟寺,更是佛教艺术的宝库,敦煌壁画中绚丽的色彩、精湛的技艺,以及那些描绘的佛陀、飞天、伎乐,无不展现着中西方艺术风格的融合与演变。它们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 除了丝绸之路,甘肃还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这里是汉、藏、蒙古、回、裕固等多个民族的聚居地,各民族独特的语言、服饰、习俗、音乐、舞蹈,构成了甘肃丰富多元的文化景观。藏传佛教在甘南地区的传播,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氛围,拉卜楞寺等宏伟的寺院,至今仍是重要的宗教中心。而裕固族作为我国唯一的裕固族,其独特的语言和游牧文化,更是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别样的风情。 甘肃的历史,就是一部文明交流互鉴的史诗。它承载了中华文明的根基,也吸收了域外文明的精华,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这片土地,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文明的孕育者。 三、 地理的画卷,风貌的万象 甘肃,这片广袤而神奇的土地,其地理面貌之丰富,如同大自然挥洒的一幅幅壮丽画卷。它横跨中国西北部,地域辽阔,地形多样,气候复杂,孕育了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 从东部的黄土高原,到中部的高山草甸,再到西部内陆的茫茫戈壁与雪山绿洲,甘肃的地理特征变化多端,令人目不暇接。 黄土高原的雄浑: 位于甘肃东部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土质疏松。这里是黄河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奔腾的黄河在这里形成了壮丽的峡谷和独特的黄土地貌。高原上的村落,依山而建,窑洞洞开,展现着黄土高原人民顽强的生命力。 河西走廊的奇秀: 穿越甘肃中部,是举世闻名的河西走廊。这条狭长的地带,南北被高山环绕,中部则是一片肥沃的绿洲。在祁连山冰雪融水的滋养下,这里孕育了众多重要的城市和农业区,如兰州、武威、张掖、酒泉等。走廊两侧,是广袤的戈壁荒漠,一望无际,荒凉而壮美。而绿洲中的田园风光,则与荒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祁连山脉的壮丽: 雄伟的祁连山脉如同一条巨龙,横亘在甘肃南部,是青藏高原的东北翼。山脉中,雪峰连绵,冰川 glistening,发育了众多河流,滋养了河西走廊的生命。这里不仅是重要的水源地,也是多姿多彩的高山生态系统,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雪域高原的神秘: 甘肃的南部,尤其是甘南地区,属于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带。这里海拔较高,气候寒冷,草原辽阔,山川秀丽。广袤的草原上,牛羊成群,帐篷点点,展现着高原牧民的淳朴生活。高山草甸、原始森林、藏式寺院,共同构成了这片神秘而宁静的雪域高原。 戈壁荒漠的苍凉: 位于甘肃西部,是广阔的无人区和戈壁荒漠。这里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却有着令人震撼的苍凉之美。在日出日落时分,金色的阳光洒在起伏的沙丘上,勾勒出迷人的线条。这里也是探索宇宙的绝佳之地,中国载人航天发射中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便坐蓠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 丹霞地貌的奇幻: 在张掖等地,独特的丹霞地貌形成了色彩斑斓的山峦,如同上帝打翻的调色盘,展现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赤红、黄、橙、白等多种色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令人惊叹的画面。 甘肃的地理,不仅仅是地图上的线条,更是气候、地貌、水文、生态的复杂交织。它塑造了这片土地上的生命,也影响着这里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从黄河的源头到戈壁的尽头,从雪山的巍峨到草原的辽阔,甘肃的地理画卷,充满了无限的魅力与可能。 四、 文化的长廊,艺术的瑰宝 甘肃,这片被誉为“文化飞地”的土地,其文化积淀之深厚,艺术成就之辉煌,足以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据一席之地。它不仅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更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十字路口,孕育了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 敦煌艺术的辉煌: 提及甘肃的文化,敦煌艺术无疑是最耀眼的明珠。莫高窟,这座被誉为“东方艺术宝库”的千年石窟,保存了大量的佛教壁画和彩塑。这些艺术品,以其精美的构图、绚丽的色彩、生动的造型,展现了自北凉到元代各个时期佛教艺术的发展演变,以及当时社会生活、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真实写照。飞天、供养人、经变故事等形象,早已成为中国艺术的经典符号,其艺术风格更是受到了印度、中亚等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中西合璧的独特魅力。 丝路文化的传承: 丝绸之路不仅是商贸通道,更是文化传播的纽带。甘肃作为丝绸之路的重镇,汇聚了来自东西方的文化元素。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汉唐宫殿的遗风,也能感受到西域各民族的音乐、舞蹈、服饰的影响。“乐舞敦煌”便是这种文化融合的生动体现,它将古老的乐曲、优美的舞蹈与精美的服饰相结合,再现了丝绸之路的繁华景象。 多民族文化的交融: 甘肃是中国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汉族、藏族、回族、蒙古族、裕固族等民族在这里和谐共处,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藏传佛教在甘南地区的传播,留下了拉卜楞寺等宏伟的寺院,也带来了独特的宗教音乐、服饰和民俗。裕固族作为我国唯一的裕固族,其独特的语言、口传史诗和游牧文化,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回族人民的伊斯兰文化,也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异域风情。 古代科技的印记: 在丝绸之路的辉煌时期,甘肃也是古代科技交流的重要枢纽。造纸术、印刷术等伟大发明,通过丝绸之路传向西方。同时,天文、历法、医学等知识也在交流中得到了发展。出土的古代文献和文物,都为我们研究古代科技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民间艺术的生机: 除了宏伟的石窟艺术,甘肃的民间艺术同样充满生机。秦腔、陇剧等地方戏曲,唱腔激越,表演粗犷,深受当地人民喜爱。剪纸、泥塑、刺绣等民间工艺,造型朴实,色彩鲜艳,展现了普通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而那些流传在民间的故事、传说,更是甘肃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甘肃的文化,是历史的沉淀,是文明的融合,是艺术的瑰宝。它如同一条绵延不绝的长河,流淌着古老的智慧,闪耀着艺术的光芒,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五、 现代的脉动,未来的展望 在历史的厚重积淀之上,甘肃正以崭新的姿态,迈向现代化的新征程。这片古老的土地,不仅保留着历史的印记,更涌动着现代的脉动,孕育着未来的希望。 能源与工业的基石: 甘肃,作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炭、有色金属等资源。兰州石化、酒泉钢铁等大型工业企业,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甘肃的工业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正朝着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科技创新的前沿: 提起甘肃的科技,不得不提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摇篮,这里曾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艘载人飞船,是中国探索宇宙奥秘的重要基地。近年来,甘肃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的科技进展,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旅融合的生机: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甘肃深厚的历史文化与壮丽的自然风光正成为吸引游客的独特魅力。莫高窟、嘉峪关、鸣沙山月牙泉等世界级旅游资源,吸引着海内外游客前来探访。文旅融合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也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和体验甘肃的魅力。 绿色发展的探索: 面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挑战,甘肃正在积极探索绿色发展之路。祁连山生态保护区的建设,以及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都体现了甘肃在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方面的努力。从荒漠到绿洲,从戈壁到草原,甘肃正努力恢复和保护其脆弱的生态环境。 面向未来的机遇: “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为甘肃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甘肃正重新焕发活力,成为连接中国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重要通道。现代化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如兰渝铁路、宝兰客专等,进一步打通了甘肃的区位优势,使其在新的国际格局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从古老的驼铃声,到现代化的列车呼啸;从悠久的丝绸之路,到崭新的“一带一路”;甘肃,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它所承载的历史,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它所拥有的文化,是滋养未来的源泉;它所展现的生机,是走向繁荣的号角。甘肃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值得我们期待。 结语 甘肃,这个名字本身就蕴含着无尽的故事与魅力。它是一条丝绸之路,连接着古老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它是一幅壮丽的画卷,勾勒着黄土高原的雄浑,河西走廊的奇秀,祁连山脉的壮丽,戈壁荒漠的苍凉;它是一座艺术的宝库,闪耀着敦煌艺术的璀璨,也传承着多民族文化的瑰宝。 当我们探寻甘肃,我们所触及的,不仅仅是一片地理上的区域,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脉络,是世界文明交流史上的璀璨篇章。在这里,历史的回响与现代的脉动交织,自然的风光与人文的魅力共存。甘肃,它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去细心品味,去共同感受。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是抱着“了解一下”的心态,没想到它在对古代军事战略的阐述上,简直可以媲美专业的军事历史分析。尤其对汉代对匈奴的防御体系,书中不仅分析了长城的走向、烽燧的设置,还结合了当时的气候变化、马匹的饲养技术,甚至是对游牧民族骑兵战术的细致解读。读到这一部分时,我仿佛能听到边关将士的操练声。然而,它并没有止步于军事的刚硬,作者在笔锋一转时,又能敏锐地捕捉到边塞生活中的人情味。比如,对驻守边关士兵家书内容的引用,那些朴素的思乡之情和对战争的恐惧,瞬间拉近了历史与现代的距离。这种刚柔并济的叙事,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饱满。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著作,而是充满温度的、对历史参与者的深切共情。我甚至花了好几个晚上查阅了书中提到的几处古代战场遗址,那种被激发出的探索欲,正是这本书最迷人的地方。

评分

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偏向于纪实或者地方志类的读物,没想到它在叙事结构上采用了极其巧妙的“碎片化重构”手法。作者似乎并不急于铺陈一个完整的时间线,而是像一个高明的策展人,将一个个独立的、却又相互呼应的文化侧面摆放在读者面前。例如,关于黄河上游的水利工程变迁,它穿插了当地少数民族的古老传说和现代水利专家的考证,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极具张力。还有,书中对于甘肃民间艺术如剪纸、皮影戏的描述,与其说是记录,不如说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情挽歌。作者的语言风格时而如西北的黄土高原般朴拙有力,时而又如同戈壁滩上的夜空般深邃迷离。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敏感的历史议题时的克制与客观,没有过度拔高或贬低,而是用翔实的资料和多角度的分析,让读者自己去形成判断。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理解甘肃复杂性的多重钥匙,它让你明白,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角落都烙印着难以磨灭的文化基因。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在文化人类学的视角上做得尤其出色,它没有将甘肃简单地视为汉文化向西延伸的通道,而是将其视为一个真正的“交汇熔炉”。作者深入探讨了粟特人、吐蕃、西域诸国的文化符号是如何在甘肃这片土地上相互渗透、相互塑造的。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胡旋舞”传入中原的过程的分析,它不仅仅记载了舞蹈的动作和音乐,更探讨了它如何反映出唐代社会对异域文化的接受度以及审美趣味的变迁。书中的配图选择也十分考究,那些罕见的出土文物照片,与文字描述相得益彰,提供了强大的视觉佐证。这本书更像是一部活态的文化田野调查报告,作者似乎与每一个历史的侧面都进行了深入的“对话”。它挑战了许多固有的“中原中心论”的历史观,让我清晰地认识到,甘肃地区在历史上扮演的角色,远比我们通常想象的要主动和关键得多。它让我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有了更深刻、更具体的体认。

评分

这本关于甘肃的书,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任意门。我一直对河西走廊那段风云变幻的岁月充满好奇,想象着驼铃声声、商旅络绎不绝的景象,而这本书,以一种近乎史诗般的笔触,将这些画面鲜活地呈现在眼前。它不仅仅是罗列枯燥的年代和事件,更巧妙地将地理地貌与人文变迁结合起来。比如,书中对莫高窟壁画艺术的描绘,细腻到仿佛能触摸到那些古老颜料的质感,同时又深入剖析了佛教艺术东传过程中与本土文化的融合与冲突,那种文化张力让人深思。再比如,它讲述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往来时,并非简单地提及丝绸和香料,而是细致地勾勒出不同族群间在技术、信仰、乃至日常饮食上的交流渗透,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古代社会网络。读完后,我对甘肃这片土地的敬畏感油然而生,它不仅仅是一块疆域,更是一条承载了千年文明交汇与冲突的生命线。那份厚重感和历史的沧桑,是其他任何旅游指南或普通历史读物都无法比拟的,它要求读者放下浮躁的心,静下心来,才能真正领会其中蕴含的磅礴气象。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于地质变迁与人类生存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梳理。我原以为这会是枯燥的地理学内容,但作者的功力在于,他将数百万年的地质演化,巧妙地融入了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中。书中详细描述了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但随即就联系到古代先民如何适应这种极端环境,如何将生存的智慧转化为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例如,书中对玉门关和阳关附近风蚀地貌的描写,不仅仅是自然景观的再现,更是一种哲思的载体——人类文明的辉煌与自然的永恒力量相比,是多么的渺小而又坚韧。这种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置于最严酷的自然环境下进行检验的叙事角度,是很多同类书籍所缺乏的。读完后,我再看任何关于西北风光的照片,都会多一层对生命力的理解,不再仅仅是欣赏美景,而是敬畏这片土地的创造力与毁灭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