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58包邮 首届中国歙砚大展作品集/中国文房四宝大师系列丛书 9787539865911

满58包邮 首届中国歙砚大展作品集/中国文房四宝大师系列丛书 978753986591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云龙 著
图书标签:
  • 歙砚
  • 文房四宝
  • 中国工艺
  • 艺术展览
  • 文化艺术
  • 传统文化
  • 包邮
  • 图书
  • 艺术设计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东宇盛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安徽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9865911
商品编码:2965803756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首届中国歙砚大展作品集/中国文房四宝大师系列丛书

定价:180.00元

作者:王云龙

出版社:安徽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539865911

字数:

页码:15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首届中国歙砚大展作品集/中国文房四宝大师系列丛书》是首届中国歙砚大展获奖的70多件精品歙砚雕刻作品的图集。歙砚是安徽“文房四宝”的代表之一,受到书画家和砚品收藏家的追捧。《首届中国歙砚大展作品集/中国文房四宝大师系列丛书》收录了首届中国歙砚大展歙砚雕刻获奖作品,其中多为工艺美术大师雕刻的老坑歙砚,价值不菲。《首届中国歙砚大展作品集/中国文房四宝大师系列丛书》充分展示中国歙砚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精彩的雕刻艺术,集中反映了当代工艺美术大师对歙砚雕刻的追求和艺术创作水平,对弘扬中国文房四宝文化、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歙砚传统技艺有的积极意义。

目录


序 苏士澍
特别贡献奖
方见尘
胡中泰

一等奖
蔡永江
程礼辉
方学斌
胡雍
江云青
柯仲运
李利宾
凌红军
刘明学
潘小萌
苏春泉
汪德钦
王宏俊
吴国水
俞士日
张硕
张永鸿
郑寒
周新钰
朱岱

二等奖
曹富君
方伙来
方利辉
方荣
何彬
胡卫青
江宝忠
江翔
柯海蓝
潘家兴
潘声吉
宋进军
王小东
温 鑫
吴锦华
吴凯
吴樟云
除向阳
叶亮亮
叶显华
叶宗意
张明(歙县)
张子坚
周 军
入选奖
鲍星明
芈正君
曹印开
戴文胜
方炳华
方红学
葛宜苍
洪玉良
胡国保
胡养新
金 勇
柯开喜
刘碧霞
刘碧玉
潘大方
潘杰
潘玉忠
孙锐
汪 诚
汪汉荣
汪建云
汪乐华
汪庭毅
汪新华
许于泉
叶志伟
张明(旌德)
张泽球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雅石凝韵:中国歙砚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集中展现中国歙砚深厚艺术底蕴与时代创新精神的珍贵画册。收录了首届中国歙砚大展的百余件精品力作,每一件作品都凝聚了中国文房四宝大师和当代制砚名家的心血与智慧。本书不仅是对歙砚艺术成就的一次全面梳理,更是对这一古老技艺在当代焕发新生的一次生动诠释。 歙砚,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其发源地——安徽省歙县,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了优质的砚石,赋予了歙砚温润如玉、细腻如肤的质地。历代文人墨客对歙砚情有独钟,欧阳修赞其“贮水不耗,久而不涸”,苏轼誉其“贮墨不耗,久而不凝”。这份跨越千年的赞誉,足以证明歙砚在文房四宝中的崇高地位。 本次展出的作品集,是当前中国歙砚艺术发展的一次权威性展示。 它汇集了中国文房四宝大师系列丛书中,由当代顶尖制砚大师们倾力创作的杰出代表。这些作品在继承传统歙砚雕刻技法的基础上,更融入了现代审美理念和创新思维。从古朴典雅的传统纹饰,到充满现代气息的抽象造型;从精雕细琢的吉祥图案,到意境深远的山水写意,每一件作品都展现了制砚大师们高超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的精美,更在于其历史的记录与传承。 它记录了首届中国歙砚大展的盛况,为后世研究歙砚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史料。每一件作品都附有详细的说明,包括作者、创作年代、砚石种类、雕刻工艺以及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寓意,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每一件作品背后的故事和制作者的心路历程。 走进本书,您将有机会近距离欣赏到: 精湛的雕刻技艺: 从细腻入微的浮雕、圆雕,到气势磅礴的线刻、阴刻,制砚大师们将高超的雕刻技艺运用得炉火纯青。他们以石为纸,以刀为笔,将自然之美、人文之情,尽情挥洒于一方砚台之上。您可以看到栩栩如生的动植物,如龙、凤、麒麟、仙鹤,它们线条流畅,神态逼真;可以看到气象万千的山水,如云海、瀑布、峰峦,它们意境深远,引人遐思;还可以看到古朴典雅的人物,如仕女、高士、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它们造型优美,韵味十足。 丰富多样的题材: 本次展出的作品,题材广泛,涵盖了历史传说、文学典故、自然风光、吉祥寓意、现代生活等方方面面。有的作品取材于古典诗词,将意境融入砚石;有的作品描绘壮丽的山河,展现祖国的大好风光;有的作品以吉祥图案为主题,寄托美好的祝愿;还有的作品则跳脱传统,以独特的视角和创意,表现当代社会的精神风貌。 考究的砚石品质: 歙砚之所以名扬天下,与其优良的石材密不可分。本书中的作品,均选用上乘的歙砚石,如绿端、紫端、眉子石、龙尾石等。这些砚石质地坚硬,细腻温润,易于发墨,且具有独特的“绿林”、“金星”、“鱼子纹”等天然纹理,为作品增添了无穷的艺术魅力。每一方砚台都仿佛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与制砚大师的巧思妙想相得益彰。 鲜活的时代气息: 尽管歙砚拥有悠久的传统,但本次展出的作品并非拘泥于古法。许多当代制砚大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将现代设计理念、抽象艺术元素融入其中。他们打破了传统砚台的造型束缚,创造出更具个性和艺术表现力的作品。这些作品既保留了歙砚的实用功能,又具备了极高的艺术收藏价值,体现了传统工艺在当代社会的生命力。 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欣赏性的画册,更是一本学习和研究的宝典。 对于书法、绘画爱好者而言,一本优质的歙砚是必不可少的文房伴侣,它能让墨色更浓郁,笔触更流畅。本书将帮助您了解不同风格的歙砚,从而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砚台。对于中国工艺美术的研究者、收藏家而言,本书是了解中国歙砚艺术发展脉络、把握行业前沿动态的重要参考。它记录了中国制砚艺术的巅峰时刻,为深入研究歙砚的工艺、文化、历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每一篇图文并茂的介绍,都犹如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 您将跟随制砚大师的脚步,感受他们对手中石材的敬畏与热爱;您将聆听石头的低语,体会它蕴含的千年历史与文化;您将目睹一件件艺术品如何从一块普通的石头,蜕变成承载着智慧与情感的珍宝。 本书的出版,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它将优秀的传统技艺以最直观、最生动的方式呈现给世人,唤起更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与热爱。同时,也为年轻一代制砚艺人提供了学习的榜样和创新的方向,激励他们在新时代里,续写歙砚艺术的辉煌篇章。 “满58包邮”的提示,更让这部集结了中国顶尖艺术结晶的画册,触手可及。 这不仅是一次艺术的普及,更是一次文化的推广。它让更多普通家庭有机会接触到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感受砚台的温润,领略书法艺术的魅力,从而提升生活品质,丰富精神世界。 本书的问世,是对“中国文房四宝大师系列丛书”的有力补充,更是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发展的有力推动。 它不仅仅是一本图书,更是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可以窥见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民族不朽的艺术精神。无论您是书法爱好者、艺术收藏家,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本书都将为您带来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 让我们一同翻开这本《满58包邮 首届中国歙砚大展作品集》,在方寸之间,领略千载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感受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逻辑性非常强,它似乎不是按照简单的作品编号或时间顺序来组织的,而是带有策展人巧妙心思的。我注意到,它可能有意将一些风格迥异的作品放在相邻的版面上进行对比,比如一边是追求古朴、浑然天成的素面老坑料,另一边就是雕刻繁复、装饰性极强的作品,这种相邻放置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思考:究竟是“天然去雕饰”更胜一筹,还是“巧夺天工”更具价值?这种布局安排,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而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且,书中对于每一件作品的尺寸标注都非常精确,这对于理解雕刻师在有限空间内容纳复杂图案的难度,提供了直观的参照物。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用心了!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沉稳而又不失典雅的气质所吸引。封面选用的纸张质感细腻,触感温润,那种微微泛着哑光的质感,让人联想到宣纸的古朴。书脊的处理也看得出下了功夫,字体排布疏朗有致,即使是这样一本专业性较强的作品集,也没有显得呆板。内页的印刷更是没话说,墨色浓淡适中,线条的刻画纤毫毕现,尤其是那些精美的歙砚拓片,那些细微的纹理、自然形成的“金晕”和“鱼脑冻”,在高质量的纸张上得到了完美的呈现,色彩还原度极高,仿佛真品就摆在眼前,那种温润的光泽感,透过纸面都能感受到。装订也非常牢固,可以平摊阅读,这对于鉴赏那些需要细致观察细节的拓片来说,简直是太友好了,完全不用担心书页会因为频繁翻动而损坏。整体来看,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文化的那份敬畏与尊重。

评分

从纯粹的鉴赏角度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让我们得以“足不出户,遍览名砚”。要知道,首届中国歙砚大展汇聚了全国顶尖砚雕艺术家的心血之作,有些作品可能仅在特定展览期间短暂亮相,错过了便很难再得一见。这本书将这些精品汇集一册,相当于建立了一个永久性的、可供随时翻阅的“微型博物馆”。我特别喜欢书中收录的一些创新设计作品,它们在坚守传统砚台形制美感的同时,融入了非常现代和富有想象力的构思,比如有的砚池设计就巧妙地借鉴了山水意境,线条的起承转合充满了灵动感。通过对比不同流派、不同年代的作品,可以清晰地看到歙砚艺术在当代是如何呼吸、如何演进的,这种宏观的视角对于提升个人的审美鉴赏力,非常有帮助。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对“砚台”的理解,绝不应仅仅停留在其作为书写工具的实用层面。这套丛书,尤其是这本大展集,深刻地揭示了歙砚背后蕴含的文化符号和哲学思想。它不仅仅是石头,更是文人精神的寄托,是“一方之砚,一方之山水”的浓缩。书中对砚铭和题刻的展示也极其到位,那些或秀逸、或遒劲的文字,与砚台的石质纹理相得益彰,共同讲述着历史的故事。它提醒着每一位读者,在使用它的时候,也同时是在与古人的审美和情怀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沟通传统工艺与当代审美的桥梁,让这份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评分

作为一个刚接触文房四宝不久的爱好者,我原本担心这本“大展作品集”会不会过于专业和高深莫测,但实际阅读下来,我发现它在知识的普及性和学术的严谨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书中的内容并非只是简单地罗列图片,每一件参展作品都配有详尽的文字介绍,从砚台的石材来源、雕刻工艺的特点,到设计理念的阐述,信息量非常丰富,但叙述方式却娓娓道来,深入浅出。比如,它会用很形象的比喻来解释某种独特的石品特征,这对于我们这些外行人来说,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于历届获奖者和优秀匠人的介绍,不仅展示了他们的作品,还简略勾勒了他们的艺术人生和技艺传承脉络,这让冰冷的“作品”瞬间有了温度和历史的厚度,让我对接下来的文房四宝学习有了更清晰的方向感和目标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