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硬骨头运输人
定价:99.00元
售价:67.3元,便宜31.7元,折扣67
作者:《硬骨头运输人》编委会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18309665
字数:
页码:335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硬骨头运输人》以大庆油田运输人发展历程为主要内容,重点突出硬骨头十三车队十余年间的发展面貌,切实反映大庆油田运输人在传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硬骨头精神过程中的感人事迹.展现在此期间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鲜活形象,具有一定的励志教育意义。
《硬骨头运输人》可供石油石化单位广大职工阅读,也可作为运输行业,运输系统企业文化建设的教材。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硬骨头运输人》:
据会战工委机关报《战报》报道:“这一天的百车大会战,揭开了下半年恶战的序幕。” “以突击备料为中心的百车大会战.从8月4日一打响,就以雷霆万钧之势威震整个战区。” 轰轰隆隆的雷鸣声,为特中队擂响了百车大会战的战鼓。暴风雨中,在队长房明、指导员李荫堂的带领下,特巾队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战斗,二小队队长夏康武创造了日运量60吨的高纪录,其他队员紧随其后。
9月3日,百车大会战第二战役打响.特中队又描绘了一幅“沙石线上红旗飘,铁马嘶鸣逞英豪”的壮美图画。
之后的日子,特中队屡建奇功: 1962年,特中队提前67天完成全年生产任务。
接着,特中队又接受进山集材任务。集材路上,山高林密,行车困难。途经当地有名的“万人愁”,一边是陡壁,另一边是山沟,当年日本人开车到此,掉头就跑,特中队没有退却。冰雪滑,用木头垫;坡度大,人推绳拉。奋战一昼夜,把全部车辆开过了雪山,硬是把别人拉不出来的“困山材”拉了回来。35天,拉运木材5600立方米。
1965年冬,十三车队第三次进山集材。在黑龙江岸边的大海林伐木场,前进的道路被一座方圆几十平方公里的大山挡住,要想过去,只能绕道,除非从黑龙江的冰面上把车开过去。
老乡们说:“这一带江面,水深流急,江里形成不少暗沟,冬天只结薄冰,碰上这种情况,连人带车就会掉进江中”。
为了油田急需的“困山材”,十三车队明知冰上险,偏在冰上行。车轮下,冰层被车压得嘎嘎响;驾驶室,驾驶员们沉着应战。
他们在汽车后面接上一根钢丝绳,在钢丝绳上拴上一根大木头.万一碰上暗沟,也可以把车拉上来。
十三车队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了自然界带来的困难,五十里的江上冰道,行驶了两天一夜,顺利到达了目的地。
进山集材,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车队干部率先示范。车队过不去的河,干部先蹚水;车队翻不过去的山,干部先探路。
任指导员李荫堂对驾驶员们非常体贴,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就提着一个马灯仔细巡视每个帐篷。他不但坚持每天查铺盖被,还坚持每天凌晨起来,提着马灯为驾驶员们照亮。日复一日,天天如此,工人们亲切地称他为“马灯指导员”。
他带领职工勇挑重担,抢拉重载,出色地完成了各项运输任务,不断刷新运输纪录,并在艰苦的环境中形成了“出车一条龙,停车一条线”,“拉得出,打得赢”的过硬作风。
1963年冬天,第二任指导员喻新盛带领8名T人提前进山,在“兔从门洞入.鸟从梁上飞,枯草长过膝,六年无来人”的艰苦条件下,亲自带领工人跑遍周围五个山沟,找到一处山泉水,随后又带领工人在一片废弃的残垣断壁上搭上帐篷.升上炉火,建起了“山村家”,为车队的到来创造了必要的生产、生活条件。
他带领工人征服了被当地人称为“山高千尺雪,悬崖百丈冰”的“万人愁”,奋战三个月,抢运“困山材”26000立方米。车队纪律严明,不动当地群众一草一木,被誉为“不穿军装的解放军”,造就了一支纪律严明的队伍,催生了硬骨头精神。
……
序言
我很少读到叙事视角转换如此娴熟的作品。作者在不同的角色之间游走自如,时而采用全知视角,时而又切换到某个特定人物的第一人称感受,这种多维度的叙事结构,极大地丰富了故事的层次感。通过不同的“眼睛”去看待同一个事件,读者能更全面地理解事件背后的复杂动机。书中关于“信任”与“背叛”的描写尤其精彩,那种微妙的心理博弈和潜台词的交锋,写得丝丝入扣,让人屏住呼吸。尤其是书中后段几场关键性的对手戏,文字的密度和情感的张力达到了顶峰,读到那一刻,我甚至需要停下来,喘口气,才能继续往下看。这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每次都能发现新细节的佳作。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到内心深处被一股复杂的情绪所充盈。它探讨的主题非常深刻,涉及到人性的光辉与阴暗面,没有简单地进行道德审判,而是呈现了一个广阔的灰色地带。作者的笔触冷静而克制,即便描述最激烈的情节,也能保持一种令人信服的客观性,这使得读者可以自由地代入自己的思考,而不是被作者牵着鼻子走。书中的一些哲思性的独白,初看平淡无奇,但回味起来却像醇厚的酒,后劲十足。我发现自己不自觉地开始思考书中所提出的关于选择与代价的问题,这已经超出了单纯娱乐的范畴,更像是一次深度的自我对话。那种久久无法释怀的感觉,证明了这本书已经成功地在我的心湖中投下了一颗重磅的石子。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文风非常独特,带着一种强烈的地域色彩和历史的厚重感。作者似乎对那个特定时代的生活细节有着近乎偏执的捕捉,从衣着、食物到俚语的使用,都显得考究且自然,丝毫没有生硬的“考据”感。这让整个故事的背景鲜活了起来,仿佛能闻到空气中泥土和柴火的味道。特别是作者对于群像描写的功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每一个配角都有自己的弧光和命运线,绝非可有可无的工具人。虽然情节推进有时略显缓慢,但正是这种慢,构建了故事的张力,让最终爆发的冲突更具震撼力。如果你期待的是那种直线推进、毫无波澜的故事,这本书可能需要你调整一下阅读的耐性,但回报绝对是值得的。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沉重而有力”。它没有刻意去迎合流行的口味,反而选择了一条更艰难的艺术道路,敢于触碰社会中那些光鲜外表下的粗粝真实。它要求读者投入情感,也要求读者付出智力去梳理那些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历史脉络。我个人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悲剧性结尾时的那种克制,没有夸张的煽情,只是用一种近乎冷峻的笔调,将命运的必然性呈现在眼前,反而更显苍凉和震撼。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而艰苦的旅程,虽然疲惫,但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洗礼。这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像是一部关于坚韧、关于生存哲学的长篇论述,只是它披着引人入胜的故事外衣。
评分这本小说的开篇就紧紧抓住了我的眼球,作者对环境的细致描摹,仿佛将我瞬间拉入那个充满尘土与汗水的世界。主人公的性格塑造极其立体,他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完美英雄,他的挣扎、他的犹豫,都让人感到无比真实。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节奏上的把控,时而急促如风,时而又沉静如水,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期待感。故事的初期,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对话,其实都埋下了未来情节发展的伏笔,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功力。它不是那种只追求表面刺激的快餐文学,而是需要读者用心去品味其中味道的作品。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解开一个等待被发现的谜团,让人欲罢不能,恨不得一口气读完,却又想放慢脚步,细细品味那些精妙的文字安排。这种阅读体验,是很多当代小说难以企及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