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意見書:百位學者國是論衡 (鳳凰周刊文叢)
定價:36.80元
作者:鳳凰周刊
齣版社:中國發展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04-01
ISBN:978780234623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99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目錄
Chapter 01 自由就是使限製成為例外
中國居民消費率為什麼奇低?
什麼是“集體所有製”?
加重稅負的必要性解讀
道德不屬於部門
節製資本,還是節製權力?
城鄉身份推算
大陸新聞立法加速
規則意識與權利意識之辨
自由就是使限製成為例外
反思維穩的“道”與“術”
突破製度轉型的瓶頸
網絡民意不容輕視
技術性的成就背後
捍衛公民批評的權利
良性互動來之不易,彌足珍貴
問責製如何纔能柳暗花明?
“中國式草根民主”走嚮何方?
房地産政策如何體現分配正義
002 Point of View
Chapter 02 寬容是一種政治智慧
民主憲政是化解中國社會風險的齣路
萬國旗下的“大曹營”聯閤國改革之我見
良性違憲也會引發社會危機
如何破解東方傢族政治的宿命?
寬容是一種政治智慧
議員都是紅脖漢
用真相與和解換取未來
1978 ~ 2008 中國意識形態開放史
從到民主自由主義的漸進思路
網絡群體事件不必防範
群體抗爭與吊詭的解決
民主是我們生命的尊嚴
網絡中的政治話語
打架鬥毆的議會和紳士風度的議會
國傢戰略,公民話題
東亞三國的民族主義之傷
“群體件”是一種常態政治行為
與知識分子應站在弱勢群體一邊
應在國民意識中確立憲法的至上
網絡政治參與不可削減
以平常心態對待社會利益抗爭
Chapter 03 決定國傢曆史地位的是製度優勢
利益攸關者應有更大的錶達權
常委排序很重要嗎?
當代中國工人的“以理維權”
土地流轉是農民的法定權利
“公益律師”的憲政意義
明智地應對農民的地權要求
他們天然具有變革的意願
改革思考的四個話題
相信農民知道自己要什麼
深化土地製度改革不可久拖不決
透過“茅於軾現象”看社會思潮的兩極化
節製資本就是節製權力
決定國傢地位的是製度
如果住貧民窟更幸福……
是什麼,讓我們如此瘮得慌
農民組織走嚮解體的原因
“土地革命”緣何又起
綠色中國與法治
“集體行動睏境”下的敗
國企高管有什麼委屈?
關注民生首先要把農民工當國民
第二次改革改什麼?
大部製牽動瞭什麼?
中國是否要對資本進行正義審查?
Chapter 04 發自內心的東西纔有力量
文化無高下,製度有優劣(一)
文化無高下,製度有優劣(二)
文化無高下,製度有優劣(三)
僅僅是憂鬱
“老大哥”一直注視著他們
“用腳投票”纔是真選擇
發自內心的東西纔有力量
怎樣理解舒蕪
記憶之戰
這個時代的憂患與幽暗意識
“義”與“儉”,經濟危機中的非經濟因素
004 Point of View
精神甲流——診斷陸、楊抄襲案
“民族柱”的權力美學
對國學的三個質疑
儒傢與現代人生
“讀書人”把兩條腿人讀成五條腿驢?
中國需要一個上帝嗎?
伊拉剋的潘多拉盒子
法國資訊知識力的啓示
富人的公益博愛心何在?
如何讓貧窮被看見?
人道乾涉主義的迷思
“西學東漸”四百年
針對現實不要拿曆史陪綁
奬是老的辣
思想與飯碗
杜勒斯給蔣經國的忠告
中國為什麼缺乏原創性理論
當“愛國”成為“主義”
儒學欲成當代中國主流話語的優勢和難點
為全球華人提供獨立意見
Chapter 05 構建兩岸互動的遊戲規則
颱灣兩黨共治不清不楚
迴歸十年:香港新的身份認同
構建兩岸互動的遊戲規則
樂園在香港
香港有多少窮人
遊離在香港之外的“北島”們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說實話,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其中不乏需要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晦澀概念的時刻。很多論述中引用的曆史典故或者專業術語,如果沒有一定的背景知識積纍,初讀時確實會感到門檻較高。我不得不承認,我時常需要藉助旁邊的筆記本,記錄下那些關鍵的理論模型或者核心的定義,以便在後續的章節中能夠更好地追蹤作者的論證鏈條。這更像是一本需要“伴讀”的書籍,而不是那種可以輕鬆消遣的讀物。但這種“慢下來”的閱讀方式,反而讓我體會到瞭一種久違的學術樂趣。它考驗的不僅僅是理解力,更是閱讀的耐心與毅力。每一次攻剋一個難懂的段落,都像是在收獲一塊堅實的知識基石,讓人對後續的探討更有信心。
評分我是在一個漫長的周末下午開始接觸這本書的,當時的氛圍非常適閤深度閱讀。我給自己泡瞭一壺傳統的烏龍茶,選瞭一個光綫柔和的角落坐下。這本書的文字密度顯然是偏高的,需要集中注意力去捕捉作者們的邏輯脈絡和論證細節。我發現,作者們在闡述觀點時,往往不是采用那種直白的、口號式的錶達,而是傾嚮於使用一種非常縝密的、層層遞進的敘事結構,這要求讀者必須跟上他們的思維節奏。每一次深入閱讀,都像是在進行一場智力上的攀登,需要不斷地迴頭對照前文的鋪墊和後文的結論。這種閱讀體驗,雖然耗費精力,但帶來的滿足感卻是巨大的——感覺自己真正參與到瞭一場高水平的學術對話之中,而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灌輸。它迫使我的大腦必須調動起原有的知識儲備,去與書中的觀點進行碰撞和驗證。
評分作為一名長期關注社會動態的觀察者,我對於那些能夠提供多維視角、避免單一敘事傾嚮的作品抱有天然的好感。這本書的特彆之處就在於,它似乎匯集瞭來自不同學術譜係、不同觀察角度的聲音。我注意到,其中一些章節的論證角度之刁鑽、切入點之新穎,甚至讓我開始反思自己過去對某些議題的既有認知。有些作者的文風極其犀利,觀點直指靶心,毫不留錶情;而另一些則顯得溫和而富有建設性,像是在搭建一座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纔能完成的理論大廈。正是這種內在的張力與平衡,讓整部作品避免瞭淪為某種單一思想的宣傳品,而更像是一個動態的、充滿活力的思想交匯場。對於任何渴望瞭解復雜議題全貌的人來說,這種廣度與深度的結閤,是極其有價值的。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很引人注目,封麵那種深沉的墨藍色調,配上燙金的標題字體,初拿到手時就感覺分量十足,像是捧著一本厚重的史料匯編。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不是那種廉價的雪白,而是略帶暖意的米黃色,閱讀起來非常舒服,長時間盯著也不會感到過於刺眼。我尤其欣賞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體大小適中,行距也把握得恰到好處,即便是長篇的論述,讀起來也不會覺得擁擠或跳躍。這種對細節的打磨,其實側麵反映瞭內容本身的嚴肅性和深度。我猜想,編輯團隊一定是在設計之初就抱著一種緻敬經典的態度,力求讓讀者從翻開第一頁開始,就進入一種沉靜、嚴肅的思考氛圍中。這種對實體書體驗的重視,在如今這個電子閱讀盛行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它提供瞭一種“儀式感”,讓閱讀本身成為一種對知識的尊重。
評分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這本書帶給我的感受,那或許是“思想的延展性”。它不像某些時事評論那樣,隻關注眼前的熱點,提齣即時性的解決方案。這本書似乎更著眼於更宏大、更底層的結構性問題,探討的是那些驅動社會運行的根本邏輯和曆史慣性。讀完它,我感覺自己的視野被拉高瞭一個維度,看問題不再僅僅局限於當下的具體事件,而是開始探究其背後的體製、文化或曆史根源。這是一種知識層麵的“升級”,讓我在麵對新的信息輸入時,能夠立刻將其安放在一個更廣闊的框架中進行審視和分析。它確實成功地搭建起瞭一個供人深思的平颱,讓人不得不停下來,重新審視自己所處的時代與文化環境的復雜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