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意见书:百位学者国是论衡 (凤凰周刊文丛)
定价:36.80元
作者:凤凰周刊
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4-01
ISBN:978780234623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Chapter 01 自由就是使限制成为例外
中国居民消费率为什么奇低?
什么是“集体所有制”?
加重税负的必要性解读
道德不属于部门
节制资本,还是节制权力?
城乡身份推算
大陆新闻立法加速
规则意识与权利意识之辨
自由就是使限制成为例外
反思维稳的“道”与“术”
突破制度转型的瓶颈
网络民意不容轻视
技术性的成就背后
捍卫公民批评的权利
良性互动来之不易,弥足珍贵
问责制如何才能柳暗花明?
“中国式草根民主”走向何方?
房地产政策如何体现分配正义
002 Point of View
Chapter 02 宽容是一种政治智慧
民主宪政是化解中国社会风险的出路
万国旗下的“大曹营”联合国改革之我见
良性违宪也会引发社会危机
如何破解东方家族政治的宿命?
宽容是一种政治智慧
议员都是红脖汉
用真相与和解换取未来
1978 ~ 2008 中国意识形态开放史
从到民主自由主义的渐进思路
网络群体事件不必防范
群体抗争与吊诡的解决
民主是我们生命的尊严
网络中的政治话语
打架斗殴的议会和绅士风度的议会
国家战略,公民话题
东亚三国的民族主义之伤
“群体件”是一种常态政治行为
与知识分子应站在弱势群体一边
应在国民意识中确立宪法的至上
网络政治参与不可削减
以平常心态对待社会利益抗争
Chapter 03 决定国家历史地位的是制度优势
利益攸关者应有更大的表达权
常委排序很重要吗?
当代中国工人的“以理维权”
土地流转是农民的法定权利
“公益律师”的宪政意义
明智地应对农民的地权要求
他们天然具有变革的意愿
改革思考的四个话题
相信农民知道自己要什么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不可久拖不决
透过“茅于轼现象”看社会思潮的两极化
节制资本就是节制权力
决定国家地位的是制度
如果住贫民窟更幸福……
是什么,让我们如此瘆得慌
农民组织走向解体的原因
“土地革命”缘何又起
绿色中国与法治
“集体行动困境”下的败
国企高管有什么委屈?
关注民生首先要把农民工当国民
第二次改革改什么?
大部制牵动了什么?
中国是否要对资本进行正义审查?
Chapter 04 发自内心的东西才有力量
文化无高下,制度有优劣(一)
文化无高下,制度有优劣(二)
文化无高下,制度有优劣(三)
仅仅是忧郁
“老大哥”一直注视着他们
“用脚投票”才是真选择
发自内心的东西才有力量
怎样理解舒芜
记忆之战
这个时代的忧患与幽暗意识
“义”与“俭”,经济危机中的非经济因素
004 Point of View
精神甲流——诊断陆、杨抄袭案
“民族柱”的权力美学
对国学的三个质疑
儒家与现代人生
“读书人”把两条腿人读成五条腿驴?
中国需要一个上帝吗?
伊拉克的潘多拉盒子
法国资讯知识力的启示
富人的公益博爱心何在?
如何让贫穷被看见?
人道干涉主义的迷思
“西学东渐”四百年
针对现实不要拿历史陪绑
奖是老的辣
思想与饭碗
杜勒斯给蒋经国的忠告
中国为什么缺乏原创性理论
当“爱国”成为“主义”
儒学欲成当代中国主流话语的优势和难点
为全球华人提供独立意见
Chapter 05 构建两岸互动的游戏规则
台湾两党共治不清不楚
回归十年:香港新的身份认同
构建两岸互动的游戏规则
乐园在香港
香港有多少穷人
游离在香港之外的“北岛”们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社会动态的观察者,我对于那些能够提供多维视角、避免单一叙事倾向的作品抱有天然的好感。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似乎汇集了来自不同学术谱系、不同观察角度的声音。我注意到,其中一些章节的论证角度之刁钻、切入点之新颖,甚至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对某些议题的既有认知。有些作者的文风极其犀利,观点直指靶心,毫不留表情;而另一些则显得温和而富有建设性,像是在搭建一座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理论大厦。正是这种内在的张力与平衡,让整部作品避免了沦为某种单一思想的宣传品,而更像是一个动态的、充满活力的思想交汇场。对于任何渴望了解复杂议题全貌的人来说,这种广度与深度的结合,是极其有价值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引人注目,封面那种深沉的墨蓝色调,配上烫金的标题字体,初拿到手时就感觉分量十足,像是捧着一本厚重的史料汇编。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不是那种廉价的雪白,而是略带暖意的米黄色,阅读起来非常舒服,长时间盯着也不会感到过于刺眼。我尤其欣赏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体大小适中,行距也把握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篇的论述,读起来也不会觉得拥挤或跳跃。这种对细节的打磨,其实侧面反映了内容本身的严肃性和深度。我猜想,编辑团队一定是在设计之初就抱着一种致敬经典的态度,力求让读者从翻开第一页开始,就进入一种沉静、严肃的思考氛围中。这种对实体书体验的重视,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提供了一种“仪式感”,让阅读本身成为一种对知识的尊重。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那或许是“思想的延展性”。它不像某些时事评论那样,只关注眼前的热点,提出即时性的解决方案。这本书似乎更着眼于更宏大、更底层的结构性问题,探讨的是那些驱动社会运行的根本逻辑和历史惯性。读完它,我感觉自己的视野被拉高了一个维度,看问题不再仅仅局限于当下的具体事件,而是开始探究其背后的体制、文化或历史根源。这是一种知识层面的“升级”,让我在面对新的信息输入时,能够立刻将其安放在一个更广阔的框架中进行审视和分析。它确实成功地搭建起了一个供人深思的平台,让人不得不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时代与文化环境的复杂性。
评分说实话,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其中不乏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晦涩概念的时刻。很多论述中引用的历史典故或者专业术语,如果没有一定的背景知识积累,初读时确实会感到门槛较高。我不得不承认,我时常需要借助旁边的笔记本,记录下那些关键的理论模型或者核心的定义,以便在后续的章节中能够更好地追踪作者的论证链条。这更像是一本需要“伴读”的书籍,而不是那种可以轻松消遣的读物。但这种“慢下来”的阅读方式,反而让我体会到了一种久违的学术乐趣。它考验的不仅仅是理解力,更是阅读的耐心与毅力。每一次攻克一个难懂的段落,都像是在收获一块坚实的知识基石,让人对后续的探讨更有信心。
评分我是在一个漫长的周末下午开始接触这本书的,当时的氛围非常适合深度阅读。我给自己泡了一壶传统的乌龙茶,选了一个光线柔和的角落坐下。这本书的文字密度显然是偏高的,需要集中注意力去捕捉作者们的逻辑脉络和论证细节。我发现,作者们在阐述观点时,往往不是采用那种直白的、口号式的表达,而是倾向于使用一种非常缜密的、层层递进的叙事结构,这要求读者必须跟上他们的思维节奏。每一次深入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场智力上的攀登,需要不断地回头对照前文的铺垫和后文的结论。这种阅读体验,虽然耗费精力,但带来的满足感却是巨大的——感觉自己真正参与到了一场高水平的学术对话之中,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灌输。它迫使我的大脑必须调动起原有的知识储备,去与书中的观点进行碰撞和验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