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章 云计算的演进 1
1.1 云计算的由来 1
1.1.1 思想演化 2
1.1.2 技术支撑 3
1.2 云计算的概念与特征 4
1.2.1 云计算的基本概念 5
1.2.2 云计算的基本特征 8
1.3 云计算的发展现状 10
1.4 云计算的商业模式 12
1.4.1 云计算是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 12
1.4.2 云计算的优势和带来的变革 13
1.4.3 云计算技术的优点 16
1.4.4 云计算的三大商业模式 17
1.5 丰富多彩的云应用 19
1.5.1 云办公 19
1.5.2 云存储 20
1.5.3 云教育 23
1.5.4 云医疗 24
1.5.5 云政务 25
思考与练xi 26
*二章 云服务 27
2.1 云服务概述 27
2.1.1 云服务的概念 27
2.1.2 云服务的特征 28
2.1.3 云服务的设计原则 28
2.1.4 云服务的优缺点 29
2.2 云服务体系简介 30
2.2.1 云架构层次 30
2.2.2 云服务体系 31
2.2.3 云服务的组成 32
2.3 云服务类型及应用 32
2.3.1 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 32
2.3.2 平台即服务(PaaS) 36
2.3.3 软件即服务(SaaS) 38
2.4 云部署模型 42
思考与练xi 43
第三章 云计算中的数据处理技术 44
3.1 大数据概述 44
3.1.1 大数据的引入 44
3.1.2 大数据的概念 45
3.1.3 大数据技术 45
3.2 云存储 46
3.2.1 云存储的概念 47
3.2.2 云存储的结构模型 48
3.2.3 云存储关键技术 49
3.2.4 分布式数据存储的概念 51
3.2.5 Google File System(GFS) 53
3.2.6 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 (HDFS) 56
3.3 并行编程模式 59
3.3.1 并行编程模式的重要性 59
3.3.2 MapReduce并行编程模型简介 59
3.3.3 MapReduce逻辑数据流 60
3.3.4 MapReduce实现机制 61
3.4 分布式锁服务Chubby 63
3.4.1 Paxos算* 63
3.4.2 Chubby系统设计 64
3.4.3 通信协议 66
3.5 数据管理技术 67
3.5.1 Bigtable数据管理技术 67
3.5.2 HBase数据管理技术 72
思考与练xi 73
第四章 虚拟化 74
4.1 虚拟化概述 74
4.1.1 虚拟化的概念 74
4.1.2 虚拟化的发展历程 75
4.1.3 虚拟化的分类 76
4.2 虚拟化技术 77
4.2.1 完全虚拟化技术 78
4.2.2 半虚拟化技术 78
4.2.3 CPU虚拟化技术 79
4.2.4 内存虚拟化技术 79
4.2.5 I/O虚拟化技术 80
4.3 常见的虚拟化产品 80
4.3.1 Hyper-V虚拟化 80
4.3.2 Xex虚拟化 88
4.3.3 VMware虚拟化 97
4.3.4 VirtualBox虚拟化 100
4.3.5 KVM虚拟化 104
思考与练xi 106
第五章 云计算管理平台相关技术 107
5.1 云管理平台概述 107
5.1.1 云平台的概念 107
5.1.2 云平台的作用 108
5.1.3 云管理平台的特点 111
5.2 云平台管理技术 113
5.2.1 Libvirt组件 113
5.2.2 QEMU及其功能 113
5.3 常见的云管理平台 114
5.3.1 VMWare平台 114
5.3.2 Opexstack平台 124
5.3.3 MiracleCloud平台 125
思考与练xi 129
第六章 云计算典型应用案例 130
6.1 IaaS模式的实现——Amazox云计算
解决方案 130
6.1.1 Amazox云计算概述 130
6.1.2 基础存储架构Dyxamo 130
6.1.3 弹性计算云EC2 132
6.1.4 简单存储服务S3
(Simple Store Service) 133
6.1.5 简单队列服务SQS 133
6.1.6 简单数据库服务Simple DB 136
6.2 PaaS模式的实现——Google云计算
?解决方案 138
6.2.1 Google云计算概述 138
6.2.2 GFS文件系统 139
6.2.3 分布式数据处理MapReduce 140
6.2.4 分布式结构化数据表Bigtable 141
6.2.5 分布式数据存储Megastore 145
6.2.6 分布式监控系统架构Dapper 147
6.3 SaaS模式的实现案例——奇观科技
?虚拟化云桌面解决方案 148
6.3.1 奇观科技云桌面概述 148
6.3.2 MiracleCloud云平台 148
6.3.3 云平台管理系统 149
6.3.4 奇观科技云桌面架构 150
6.3.5 奇观科技云桌面解决方案的优势 152
思考与练xi 153
第七章 云安全 155
7.1 云计算安全概述 155
7.1.1 云安全的概念 155
7.1.2 云安全常见问题 156
7.1.3 云安全面临的挑战 158
7.1.4 云安全性的优势 160
7.2 云安全架构 160
7.2.1 云客户端 161
7.2.2 云端 161
7.2.3 第三方机构 162
7.3 云安全的防护策略和方* 163
7.3.1 云计算核心架构的安全防护 163
7.3.2 云计算网络与系统的安全防护 168
7.3.3 云计算数据信息的安全防护 170
7.3.4 云计算的身份管理与安全审计 171
7.3.5 云计算应用的安全策略部署 173
思考与练xi 174
第八章 云计算的未来与面临的问题 175
8.1 云计算对技术的影响 175
8.2 云计算对产业的影响 176
8.3 云计算的未来应用 176
8.3.1 医疗云 176
8.3.2 社保云 177
8.3.3 电子政务云 178
8.4 云计算面临的问题 179
8.4.1 改进IT基础设施 179
8.4.2 保护用户隐私 180
8.4.3 制定行业标准 180
8.4.4 增强数据存储访问的安全性 180
8.4.5 完善相关*律*规 180
思考与练xi 181
参考文献 182
总的来说,《云计算机导论》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在于它对于“云原生”这个前沿概念的阐释,让我看到了未来计算的雏形。作者在介绍容器化技术,特别是Docker时,并没有止步于介绍命令和语法,而是花了不少篇幅去阐述容器技术如何改变了应用的开发、部署和管理模式。它详细解释了微服务架构与容器的结合,是如何实现应用的高内聚、低耦合,以及如何使得应用的独立迭代和快速部署成为可能。我尤其对它在介绍Kubernetes时,所构建的“容器编排”的宏大图景感到震撼。它不仅仅是把Kubernetes的功能一一列举,而是将其置于整个云原生生态系统中,阐述了它如何成为构建和管理大规模容器化应用的核心组件。书中对于Kubernetes的声明式API、控制回路等概念的讲解,虽然初听起来有些抽象,但通过作者一系列的图示和案例,我逐渐领悟到了它的强大之处,以及它如何自动化地处理应用程序的部署、扩展和管理。而且,这本书在讨论DevOps文化与云原生结合时,也给了我很多启发。它清晰地阐述了DevOps如何通过自动化和协作,打破开发和运维之间的壁垒,而云原生技术又如何为DevOps的落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读完这部分,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全新的软件开发和交付模式的未来。
评分这本《云计算机导论》算是我最近一段时间里,在数字技术这个浩瀚海洋中捞到的一块还算扎实的浮木。当初买这本书,其实也是抱着一种“碰碰运气”的心态,毕竟“云”这个概念实在是太泛泛了,市面上关于它的书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良莠不齐。拿到手翻了几页,才发现它并没有像一些同类书籍那样,上来就堆砌一堆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选择了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我尤其喜欢它在开篇部分,并没有直接 dive into 技术细节,而是花了不少篇幅去梳理云计算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虚拟化技术萌芽,到分布式计算的崛起,再到互联网巨头们如何一步步构建起自己的云平台,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这个初学者对“云”的由来和演变有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它不像有些书那样,上来就告诉你“什么是云”,而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你慢慢理解“云”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云”。而且,作者在介绍一些基础概念时,比如IaaS、PaaS、SaaS,并没有用那些枯燥的定义式阐述,而是结合了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子,比如把IaaS比作租用服务器,PaaS比作一个提供开发工具和运行环境的平台,SaaS则像是直接使用别人提供的软件。这种通俗易懂的比喻,确实大大降低了理解门槛,让我这个非科班出身的人也能快速抓住核心要义。总的来说,这本书在引导读者建立对云计算整体认知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让我对后续深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云计算机导论》这本书,在某些章节的论述上,确实给我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特别是关于边缘计算和物联网(IoT)与云计算结合的部分。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并没有把边缘计算简单地看作是云计算的补充,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宏大的信息处理生态系统中进行解读。他详细阐述了为什么在物联网设备数量爆炸式增长的今天,将所有的计算都集中在远端的云端会面临延迟高、带宽受限、隐私泄露等问题。然后,他引出了边缘计算的概念,并形象地将其比作在“离数据最近的地方”进行计算。书中对于边缘计算在智能制造、自动驾驶、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应用场景的描绘,让我对这项技术有了直观的认识。他会解释在工厂车间,如何通过边缘设备进行实时的机器故障预测和质量检测,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在自动驾驶汽车中,边缘计算如何实现对传感器数据的秒级处理,保证行车安全。而且,作者在探讨物联网设备管理和数据流转时,也提供了非常具体的解决方案。他会介绍如何利用云平台来统一管理海量的物联网设备,如何设计高效的数据采集和处理管道,以及如何利用机器学习对边缘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云计算的未来,不仅仅是数据中心的扩张,更是计算能力向“万物互联”的终端延伸。
评分读完《云计算机导论》的某些章节,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带着我在信息技术的海洋中指引航向。这本书并非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思考云”的方式。在探讨弹性伸缩和负载均衡时,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公式层面,而是深入剖析了在实际业务场景中,这些概念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例如,在介绍弹性伸缩时,它会列举电商在“双十一”这样的促销高峰期,如何通过自动扩容来应对海量用户访问,保证服务的稳定性;而在访问量低谷时,又如何自动缩减资源,降低运营成本。这种贴近现实的案例分析,让我深刻理解了云计算的“弹性”二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实实在在的商业价值体现。再者,书中关于安全性部分的论述也让我印象深刻。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一些安全威胁,而是从多维度、深层次地探讨了在云环境中,数据安全、访问控制、合规性等方面的挑战,以及相应的防护策略。作者在讲解过程中,会引用一些实际的安全事件作为反例,并分析其成因和教训,这比干巴巴地讲理论要生动得多。我尤其欣赏它在讨论多云和混合云策略时,所展现出的辩证思维,既肯定了它们带来的灵活性和避免厂商锁定,也指出了随之而来的复杂性和管理难度。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在拥抱云计算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对潜在的风险和挑战有清醒的认识。
评分这部《云计算机导论》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次深入骨髓的“洗礼”,它让我对过去的一些认知产生了颠覆。尤其是在探讨 serverless 计算和函数即服务(FaaS)的章节,作者的讲解方式让我眼前一亮。他并没有一开始就去强调serverless的“无服务器”概念,而是先从传统服务器运维的痛点出发,比如资源浪费、管理复杂、扩展困难等,层层递进,自然而然地引出了serverless的优势。他巧妙地将FaaS比作“按需即取”的服务,开发者只需要专注于编写业务逻辑代码,而底层的基础设施,包括服务器的启动、停止、扩容等,都由云平台自动处理。这种“上帝视角”的讲解,让我这个对底层架构了解不深的读者,也能够迅速理解serverless的核心价值。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书中还深入探讨了serverless的应用场景,比如事件驱动的架构、实时数据处理、微服务等,并且列举了一些非常具体的应用案例,让我看到了serverless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趋势,更是一种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案。它还对serverless的局限性,比如冷启动问题、供应商锁定等,也进行了坦诚的分析,让我对这项技术有了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思考,在未来的计算模式中,我们如何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业务创新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