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经史之学与两宋文学
定价:88.00元
作者:张兴武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53258743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共十二章,主要从三个层面探讨了经学与文学之间的关联互动:一将道学相表里的各种价值判断和审美追求,及所蕴涵的时代精神自由和人格自觉,纳入文学思想史考察的范畴。二分析了道学兴盛对诗文创作产生有积极和消极的影响,辨正看待当代文人重学问、重议论的倾向对文学创作的利弊得失。三具体分析了经学研究制约或影响诗文创作的因人而异的内在途径,如范仲淹、欧阳修、尹洙、司马光“君子以同而异”的微妙分合,以及“程、朱”与“苏、黄”之间尖锐而持久的价值观对立。
目录
引言 行走在困惑中
一、交互发明,充分尊重完整智慧
二、误解,准确还原历史真实
三、深化理解,重新反思文学演变规律
章 宋初儒学的复兴与“统系”之变
一、儒学“统系”的拓展与重建
二、“复古明道”与救治“时弊”
三、“宋学”启蒙与“统系”之变
第二章 庆历新义关涉古文盛衰的内在逻辑
一、庆历儒学“新义”的时代内涵及价值取向
二、嘉祐以后 “庆历新义”的延展与深化
三、北宋“古文”创作的盛衰演变及学术动因
第三章 “圣贤”心态与两宋文化自戕因子的生成
一、唯我独尊的“圣贤”心态
二、从学术分歧到门派恩怨
三、学术宗派与朋党政治的深度结合
第四章 经史之学与北宋古文创作的关联和互动
一、经学探索与古文创作相得益彰
二、文史互动的复杂情态和两个基本方向
三、援经史以撰古文的艺术得失
第五章 北宋“四六”研究中的道学影响
一、宋初“四六”脱胎于唐末五代
二、以古文为参照的道学“四六”观
三、宋元“四六话”的偏失及误导
第六章 论胡瑗等宋初教育家的学术及文章
一、“知古明道”的学术自觉
二、“庆历之学”的内涵及成就
三、“根柢经术”的古文创作
第七章 范欧“以同而异”的学术内涵及人格表达
一、相得益彰的学术传承
二、和而不同的处世理念
三、文风变革的两种取向
第八章 欧阳修《尹师鲁墓志》引发质疑的逻辑与史实
一、尹、欧之间不可忽视的“史法”分歧
二、有关“倡道”功绩的不同理解和评价
三、难以定谳的文学史公案
第九章 再论东坡散文的哲学底蕴
一、从“天一为水”到“无心而一”
二、“胸中廓然无一物”方可得情性之乐
三、“随物赋形”的“辞达”境界
第十章 论《濂洛风雅》的道统观及诗学理念
一、濂洛诗派与道统纷争
二、体式分类及选诗标准
三、张伯行重编的目的与得失
第十一章 宋代理学诗的审美逻辑
一、以诗言道的审美逻辑
二、谈理之诗的艺术流变
三、天道自然中的理趣和美感
第十二章 南宋心学诗的雄奇境界
一、理、心之间的诗语对话
二、心学探索关涉诗歌创作的内在思致
三、心学诗妍丽雄奇的艺术特点
参考书目
后记
作者介绍
张兴武,杭州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与文献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研究主要涉及五代十国文学、唐宋文学转型、两宋学术与文学等领域。出版专著有《五代作家的人格与诗格》(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五代十国文学编年》(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宋初百年文学复兴的历程》 (中华书局,2009年)、《补五代史艺文志辑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等。
文摘
序言
读到《经史之学与两宋文学》这个书名,我第一反应是它可能非常枯燥,充满学术术语和繁琐的考证。我不是专业的历史或文学研究者,平时阅读更多的是图个乐子,或是为了放松身心。但是,当我深入思考“经史之学”和“两宋文学”这两个概念时,我又觉得它们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奇妙的联系。经史之学,听起来就是那些古老而又深刻的学问,是关于国家兴衰、圣贤哲理的智慧结晶。而两宋文学,则是我一直以来非常着迷的一个时期,无论是苏轼的豪放洒脱,李清照的婉约凄美,还是辛弃疾的壮志难酬,都深深地打动着我。我常常在想,那些伟大的宋代文人,他们一边研读着厚重的经史典籍,一边又创作出如此动人的篇章,这之间是怎样的联系?是不是他们从经史中汲取了养分,使得他们的文学创作更具深度和思想性?这本书或许能够填补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让我不再只是停留在对作品表面的欣赏,而是能够触及到更深层次的学术根源。我比较担心的是,如果这本书的语言过于晦涩,我可能难以读下去,但我还是抱有一丝希望,希望作者张兴武能够用一种相对平易近人的方式,来阐释这些复杂的学术问题。
评分当我看到《经史之学与两宋文学》这本书的封面和书名时,我的思绪仿佛被拉回到了大学时代,那个充满了求知欲和对古典文化无限向往的年代。那时候,我对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唐诗宋词,有着浓厚的兴趣,也曾尝试着去理解那些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思潮。而“经史之学”这四个字,则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是历代读书人必经的“圣经”和“史记”。这两者结合起来,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无数宋代文人的身影:他们既是饱读诗书的士大夫,又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们的人生经历,他们的政治抱负,他们的个人情感,都在他们的作品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我非常好奇,作者张兴武会如何剖析经史之学对两宋文学创作的影响?是提供具体的例证,分析某些作品是如何体现经史思想的?还是会探讨经史之学在不同宋代文学流派中的呈现方式?我个人比较喜欢那种能够将抽象的学术理论与具体的文学作品相结合的解读方式,这样既能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又能感受到传统学术的魅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新颖的视角,让我对两宋文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评分《经史之学与两宋文学》这个书名,让我脑海中闪过一连串的画面,有古老的书卷,有文人雅士的对饮,也有边塞征战的苍凉。我一直觉得,文学作品是时代的镜子,而经史之学则是那个时代思想的主流。宋代,特别是两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极其繁荣的时期,文人辈出,佳作如云。我想,这与当时社会对经史之学的重视是分不开的。经史之学,不仅是为统治者提供治国方略,更是塑造了文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而这些,不可避免地会渗透到他们的文学创作中。我好奇的是,这种渗透是潜移默化的,还是直接可见的?比如,某些词牌的兴起,是否与当时的史学研究有关?某些诗歌的主题,是否直接源于对儒家经典的解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一个清晰的答案,让我明白,那些流传千古的宋代文学作品,究竟是如何在经史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又如何绽放出绚丽的花朵。我希望作者张兴武的笔触能够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温度,能够让我感受到那种穿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翻到《经史之学与两宋文学》这本书,我首先感受到的不是其深奥的学术性,而是那份与我内心深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共鸣。一直以来,我都觉得中国古代的文人,尤其是宋代的文人,身上有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既有“达则兼济天下”的宏图,也有“穷则独善其身”的清雅。而“经史之学”正是塑造这种气质的重要源泉。我总觉得,他们的文学创作,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对经典的研究和对历史的体悟之中。比如,我常常在阅读苏轼的诗文时,感受到其中蕴含的豁达与超然,这是否与他对儒家、道家思想的深刻理解有关?又或者,在辛弃疾的词中,那股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是否源于他对汉唐盛世历史的追溯与反思?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终于有机会能够系统地了解这种“经史之学”如何影响“两宋文学”的发展,是它提供了文学创作的宏大框架,还是它为文学注入了深刻的思想内涵?我希望作者张兴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引领我深入那个充满智慧与诗意的时代,让我能够更透彻地理解那些伟大的作品及其背后的文化基因。
评分这本《经史之学与两宋文学》的名字一听就充满了学究气,但不知为何,我看到它的时候,脑海里浮现的却是某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窝在自家窗边,手中捧着一本泛黄的旧书,感受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字的温度。我一直对宋代有一种莫名的情结,总觉得那个时代的文人墨客,虽然身处乱世,却依然能保持着一份难得的清雅和风骨,他们的诗词歌赋,既有对家国命运的忧虑,也有对人生哲思的探究,更不乏对自然风物的细致描摹。而“经史之学”四个字,更是点出了那个时代文人的一个重要特质——他们深谙儒家经典,将历史经验作为治国理政的借鉴,并将这些学问融入到他们的文学创作中,使得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风花雪月的吟哦,更蕴含着深沉的思想和价值。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这两者之间究竟是怎样一种辩证而又密不可分的关系,是经史之学为文学提供了滋养的土壤,还是文学反过来又以其独特的魅力,诠释了经史之学的精髓?这本书的作者张兴武,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学者的气质,我想他一定能为我一一解答这些疑惑,让我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