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速成围棋:高级篇 下
定价:18.80元
作者:金龙天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9-01
ISBN:978751460524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金龙天编著的《速成围棋(高级篇下)》文字较少,图较多,一题多练,符合孩子的心理发育特点,可以让孩子的学习有事半功倍之效。每个例图和习题都是经过作者的精心挑选,具有非常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是作者十几年围棋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本书后还附有打谱练习,让孩子从学围棋开始就具备良好的大局观。本书简单易懂,是学习围棋的好帮手,非常适合作为儿童围棋教育的教材。其中包括:布局要点、死活常型、接触战、中盘行棋、官子常型等内容。
目录
1 布局要点 1-1 双方急所 1-2 大势要点2 死活常型 2-1 角部常型 2-2 边上常型 2-3 共活3 接触战 3-1 长气与紧气 3-2 技巧运用 3-3 弃子作战4 中盘行棋 4-1 碰 4-2 飞跨切断 4-3 突围 4-4 综合行棋5 官子常型6 过关训练附录:打谱找感觉参考答案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对时间管理的最大挑战。它不是按照棋局的阶段(布局、中盘、官子)来组织内容的,而是像一部散文集,主题之间关联性极弱。比如,一个关于“边空侵消”的严肃讨论,紧接着就跳到了对某个已故棋手的生平轶事的长篇叙述,叙述完毕后,又突然插进来一个关于“活棋做眼”的极其基础的判断,而且这个判断的图例极其简单,仿佛是为了凑页数而硬塞进去的。这种跳跃性使得阅读的连贯性完全被破坏了。我不得不反复在目录和已读章节之间来回翻找,试图构建一个属于我自己的知识体系。更令人费解的是,书中提到了大量未加注释的专业术语和棋手代号,比如频繁出现的“A氏的奇手”或者“某次大会上的M形变化”,如果你不是一位浸淫围棋圈多年的老手,根本不知道作者在指代谁或者什么局面,这就极大地增加了读者的理解门槛。对于一个希望系统学习高级技巧的读者来说,这种看似深奥实则缺乏组织性的内容堆砌,带来的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信息过载后的疲劳。这本书更像是一个资深棋手个人知识笔记的未经整理的草稿,充满了个人色彩和信息孤岛。
评分哇,刚读完这本号称“揭秘围棋奥秘”的砖头书,我的心情简直是五味杂陈。它厚得可以当砧板用了,我以为里面藏着什么独门秘籍,能让我瞬间从业余段位飙升到棋圣再传人。结果呢?我得说,作者的笔力是毋庸置疑的,遣词造句颇有大家风范,特别是对古代棋谱的引用和分析,简直是信手拈来,引经据典,让人感觉自己正在阅读的是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然而,这种过于学术化的探讨,对于我这种急于求成的棋手来说,简直是灾难。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考证某个古谱中模糊不清的着法到底代表了哪种哲学思想,或者某个定式的演变是如何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挂钩的。我理解深度研究的价值,但当我满心期待找到“如何在高段位实战中应对复杂的‘劫争’策略”时,却发现自己迷失在对“劫财”一词的词源学追溯里。全书的布局也显得有些散漫,章节之间的逻辑跳跃性太大,前一章还在讲布局的宏观构架,后一章就突然插入了一段关于棋盘材质对棋子手感影响的详尽描述,读起来非常费劲,就像是把一本高深莫测的理论大部头,硬生生地拆解成了无数个不连贯的碎片。我感觉自己像个在豪华图书馆里迷路的孩子,周围都是金碧辉煌的书架,却找不到回家的路标。对于想要快速提升实战能力的棋手,这本书可能更像是一份晦涩的“围棋文化史”,而不是一本实用的“速成指南”。
评分我得承认,这本书的印刷质量非常精良,纸张手感一流,油墨的颜色也十分正宗,拿在手里确实有“高级”的感觉。然而,内容上的空洞感,是任何精美的装帧都无法掩盖的。这本书在讲解“大模样”的经营时,重点放在了如何“在心中描绘出千里的江山”,而非如何通过精确的“点”、“挂”、“侵”等手段,将这种想象转化为实际的目数。它提供的策略指导,充斥着大量难以量化的形容词。比如,面对对手大模样的压迫,书中建议“应以柔克刚,以退为进,寻求转机”,这套说辞在任何武术或兵法中都可以找到对应,唯独在需要精确计算胜率的围棋中,显得苍白无力。我期待的是,作者能够展示出如何通过数学模型来评估这个“转机”出现的概率,或者提供一套应对“厚势”的标准化流程。书中所有的对局示例,选取的都是一些完美无缺的对局,仿佛作者在展示一个理想化的世界。然而,现实中的围棋对局充满了错误和失误,我们更需要的是如何从自己的错误中快速止损,如何捕捉对手的破绽。这本书似乎刻意避开了棋局中的“丑陋”和“混乱”,只展示了“完美”的艺术,这对于一个在实战中摸爬滚打的棋手来说,帮助有限,更像是一种“理论上的完美主义”展示,而非实用的战术手册。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高级篇”名不副实,更像是“哲学入门”。我购买它的初衷,是希望能找到一些针对中盘战斗中复杂的“断点”处理和“征子”变化的高效应对策略。结果,书中的大部分内容,都集中在对“心境”和“棋道”的探讨上。作者似乎认为,棋艺的提升主要来源于精神世界的净化,而非技术层面的打磨。篇幅的大约三分之二,都在讲述如何“放下对胜负的执着”、“与棋盘进行心灵对话”以及“感悟宇宙的平衡”。这些内容当然有其价值,但它们更像是对一本禅修指南的摘录,而不是围棋教材。我记得有一章花了整整二十页篇幅去分析一个极其简单的“打吃”动作,作者将其上升到了“个体意志与整体框架的冲突”的高度。我并不是说不需要精神修养,但技术上的硬伤——比如我对“尖冲”后的应对总是心慌意乱,或者在接触战中容易被对手“扳头”——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本书里得不到任何实质性的帮助。它提供了一种仰望星空的视角,却让我忘记了脚下的路还坑坑洼洼。对于追求“速成”的读者,这本书会让人产生一种“我好像明白了什么,但又什么都没明白”的荒谬感,最终只能合上书本,长叹一口气,然后默默地打开在线对弈平台,准备迎接新一轮的实战洗礼。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场精神上的马拉松,而且赛道上还布满了各种意想不到的障碍。坦率地说,它在排版和图例的清晰度上,简直是零分。想象一下,你正在研究一个极其精妙的“目外收官”,需要清晰地看到棋子的走位和判断目数的变化,结果图上的箭头小得像蚊子腿,而且很多关键的变招根本没有用不同的颜色或粗细标示出来,导致我必须拿放大镜对着书本,眯着眼睛反复比对,才能勉强分辨出A点和B点到底哪个是“先手”,哪个是“后手”。更要命的是,它对“提子”和“占地”的解释,常常是语焉不详的。我承认围棋的精妙之处在于留白和意境,但这本书似乎把“意境”发展到了一个夸张的程度,很多地方用“气势”或“大局观”这种非常主观的词汇来概括复杂的计算,完全没有提供任何量化的分析工具或可供参考的计算框架。我希望看到的,是严谨的数学逻辑或者清晰的流程图,而不是被诗意的文字包裹着的模糊不清的指引。读完三遍之后,我依然无法自信地应对一个复杂的“枷”形变化,因为书里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此手应顺应天道,自然形成厚势”,这对我来说,跟没说有什么区别?这本书更适合那些已经登堂入室,准备追求玄学层面的顶尖高手,对我们这种还在为如何不被对手“粘”住而苦恼的普通爱好者来说,简直是高空跳伞,没有降落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