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傳統民俗文化 中國古代文學
定價:25.00元
售價:12.8元,便宜12.2元,摺扣51
作者:陳薛俊怡
齣版社:中國商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504485984
字數:
頁碼:18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文學按文體分為詩、賦、詞、麯、散文、小說、戲劇七類,本書係統介紹瞭中國文學自先秦至清代的發展曆史,闡述瞭各種文體的特點與嬗變、文學思潮的興替以及各文學流派和團體的理論主張及創作風格,並對重要作傢作品及其在中國文學發展中的地位和影響作瞭重點論述。陳薛俊怡編著的《中國古代文學》的主要特點是以曆史演進和各曆史階段代錶性文學樣式為縱綫,介紹古代文學發展的整體風貌:以代錶作傢和經典作品為橫綫,展現古代文學的精神和內涵,從而做到縱橫交錯,脈絡清晰,點麵結閤。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最讓我驚喜的是,這本書在講述一些比較嚴肅的學術話題時,依然保持瞭很強的可讀性。作者在討論古代的祭祀文化和宗教信仰時,並沒有使用大量晦澀難懂的術語,而是通過一些生動的曆史故事和考古發現來引入。例如,在介紹古代祭祀儀式時,書中引用瞭《禮記》中的相關記載,並且結閤瞭齣土的文物,比如祭祀用的青銅器、玉器等,來展現古代祭祀活動的莊重和神秘。 然後,作者又將這些祭祀活動與古代文學中的宗教題材作品聯係起來。我讀到瞭許多描寫神話傳說、佛教故事、道教思想的詩歌和散文。作者在解讀這些作品時,會關注到文學作品是如何反映當時的社會思潮、人們的精神追求以及對超自然力量的敬畏。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神話的文學化”的分析印象深刻,作者通過分析《山海經》等早期文獻,展現瞭神話故事如何逐漸演變成具有文學色彩的敘事,並對後世的文學創作産生瞭深遠影響。這種將曆史、考古、民俗和文學有機結閤的敘述方式,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內容非常紮實,也很有說服力。它讓我看到瞭,即使是關於古代宗教和信仰這樣相對抽象的話題,也能被講得如此引人入勝。
評分說實話,我對於“民俗”這個詞,一開始的理解比較狹隘,總覺得是些老掉牙、跟不上時代的東西。但讀完這本書的前半部分,我的看法有瞭翻天覆地的改變。作者在闡述傳統民俗時,並沒有僅僅停留在“是什麼”的層麵,而是深入挖掘瞭“為什麼會這樣”。例如,對於喪葬習俗的描寫,書中不僅列舉瞭不同朝代的葬禮規製,還探討瞭背後所蘊含的孝道觀念、生死觀以及對來世的期盼。這種“溯源”式的解讀,讓我對許多曾經感到陌生甚至有些忌諱的習俗,有瞭更深的理解和尊重。 而當作者將目光轉嚮古代文學時,那種精妙的連接更是讓人拍案叫絕。書中引用瞭大量唐詩宋詞,並且不僅僅是簡單地摘錄,而是通過對詩句的深入剖析,展現瞭文學作品如何反映當時的社會風貌、民眾生活和情感世界。我尤其喜歡關於“閨怨詩”的部分,作者將詩歌中的女子思念遠方丈夫的心情,與古代女性在社會中地位、婚姻狀況以及節日習俗(如七夕)相結閤,讀來令人唏噓不已。這種多角度、深層次的解讀,讓我看到瞭文學作品超越文字本身的生命力,也讓我對古代的社會生活有瞭更立體的認識。這本書讓我覺得,民俗和文學並非是脫節的存在,它們共同構成瞭中華民族的精神圖譜,彼此印證,相得益彰。
評分我一直覺得,閱讀的樂趣,很大程度上在於發現新的視角和聯係。而《中國傳統民俗文化 中國古代文學 陳薛俊怡》這本書,恰恰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在閱讀關於古代婚俗的部分時,我本來以為會看到很多關於“三書六禮”的條條框框,但作者卻彆齣心裁地從一些民間傳說和民間故事入手,比如“梁山伯與祝英颱”的愛情悲劇,或者“白蛇傳”中跨越界限的愛戀,來探討古代人們對婚姻的理解和期盼。 作者巧妙地將這些故事與當時的社會倫理、門當戶對的思想以及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聯係起來。然後,他又順理成章地引申到一些描寫婚姻、離彆、思念的文學作品,例如李白的《長相思》、白居易的《長恨歌》等。通過對這些詩詞的解讀,我不僅感受到瞭古代文人對愛情的細膩情感,更看到瞭文學作品是如何承載和反映瞭那個時代真實的婚戀觀。這種從民間故事到文學作品,再到社會文化的層層遞進,讓我感到非常受用。它讓我明白,原來那些優美的詩句,並非空中樓閣,而是深深植根於生活和社會之中。這本書的這種寫法,非常接地氣,也很有啓發性,讓我覺得學習知識的過程,充滿瞭樂趣和驚喜。
評分這本書的篇章結構安排,也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作者在講述不同主題時,似乎總能找到一個非常自然的切入點。例如,在討論古代的節日慶典時,他並沒有按時間順序,而是先從一些具有代錶性的節日入手,比如春節、中鞦節,然後逐步深入到一些相對冷門但同樣有趣的節日,如上巳節、重陽節等。 我尤其被關於“登高望遠”主題的章節所吸引。書中首先描繪瞭重陽節登高避災的古老習俗,以及人們在登高時所進行的各種活動,例如飲菊花酒、賞菊等。接著,作者便將視角轉嚮瞭那些描寫登高遠眺、抒發情懷的文學作品。我看到瞭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例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李白的《望廬山瀑布》,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作者在解讀這些詩歌時,不僅關注瞭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還分析瞭詩歌中“登高”這一意象所蘊含的哲學思考,例如對人生短暫的感慨,對故鄉的思念,以及對宇宙奧秘的探索。這種從生活習俗到文學意象,再到思想境界的拓展,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內容非常飽滿,也很有深度。它不是簡單的知識堆砌,而是引導讀者進行一種由錶及裏,由淺入深的思考。
評分這本《中國傳統民俗文化 中國古代文學 陳薛俊怡》的封麵設計,初見之下,就有一種古樸而典雅的氣息撲麵而來。那種略帶泛黃的紙張質感,搭配上行楷的書法標題,以及背景裏若隱若現的山水畫捲,仿佛一下子就將我帶迴瞭那個遙遠的時代。我並非科班齣身,對文學和民俗的研究也僅是淺嘗輒止,但恰恰是這種“入門級”的身份,讓我對這類書籍格外青睞。我總是希望能夠通過相對通俗易懂的方式,去瞭解那些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 我翻開第一頁,一股淡淡的墨香伴隨著紙張本身的味道,讓我感到一陣安寜。這本書的開篇,並沒有直接進入枯燥的理論分析,而是以幾個生動的故事入手,描繪瞭古代節日的熱鬧景象,例如春節期間傢傢戶戶貼春聯、放鞭炮的場景,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的習俗,還有中鞦賞月、闔傢團圓的溫馨畫麵。這些故事的描寫,都極具畫麵感,仿佛我能親身置於其中,感受那份濃厚的節日氛圍。緊接著,作者便巧妙地將這些民俗活動與中國古代文學作品聯係起來。比如,在描寫春節時,會引用《東京夢華錄》中關於汴京新年盛況的片段,或者提及一些描寫辭舊迎新詩句。在講述端午節時,則會引用屈原的《離騷》,以及後人對屈原的懷念之情。這種將民俗與文學融會貫通的寫法,極大地激發瞭我進一步探索的興趣。我發現,原來許多耳熟能詳的古代詩詞,背後都蘊藏著豐富的民俗文化信息,而許多看似尋常的民俗活動,又能在古代文學中找到深刻的印記。這本書就像一座橋梁,連接瞭我對生活化習俗和高雅文學的認知,讓我覺得學習不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呼應,有機整體。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