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口述非遺(第三捲)
定價:66.00元
作者:古吳軒齣版社
齣版社:古吳軒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554608517
字數:
頁碼:26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口述非遺(第三捲)》以口述的形式將二十多位蘇州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的心路曆程娓娓道來,其中包括蘇綉、緙絲、評彈、碑刻等,通過傳承人的往事講述,讀者能進一步深入瞭解非遺背後的艱辛與睏難。
目錄
丁扣女 金綫木機話緙絲
戈春男 我從事碑刻技藝傳承的經曆
顧坤林 蘇式鹵菜製作技藝傳承往事
韓傢林 雕花匠技藝永無止境
韓良源 韓氏疊山世傢傳承假山製作技藝
吉佩龍 蘇派盆景技藝的傳承往事
蔣培元 赤膊抬猛將
蔣雪莢 一生奉獻蘇綉事業
金聲伯 蘇州評彈“巧嘴”傳承記
陸建華 我與評彈結緣
陸瑞英 白峁山歌的傳承
毛良善 我從事蘇州道教音樂的經曆
戚春蘭 老萬年傳統金銀鏨刻新傳
王偉忠 蘇南花燭的傳承故事
王粗識 國際和平奬終身刺綉情
餘鼎君 我與常熟寶捲的故事
俞桃珍 雙鳳羊肉麵製作技藝
袁小春 蘆墟生祿齋蘇式月餅製作技藝傳承往事
周鑫華 農民畫傢的藝術人生
硃龍祥 蘇幫菜的傳承與發展
作者介紹
文摘
《口述非遺(第三捲)》:
問: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終身成就奬獲得者、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蘇綉代錶性傳承人,您如何看待自己獲得的這些榮譽?
答:我幾十年來也就做瞭開拓創新、傳承蘇綉兩件事。
問:將蘇綉藝術與日本刺綉巧妙融閤於和服腰帶,使中日文化有機交融,是您的一大創新。仿照中國隋唐服式改製的和服,是日本傳統民族服裝。您根據和服腰帶的不同圖案,在中國傳統針法的基礎上,吸收日本傳統刺綉風格、理念、針法,豐富瞭和服腰帶的文化內涵,是您的突齣貢獻。請您詳細介紹這方麵的內容。
答:1969年,我從蘇州刺綉研究所下放到老傢吳縣胥口鎮蔣墩村,先在胥口鎮刺綉發放站當負責人,1972年9月調到吳縣刺綉總廠,一乾就是30年,擔任副廠長近20年。我先是負責創作設計組,指導並參與綉製赴香港參展的刺綉掛屏《荷香鴨肥》、《梅花歡喜漫天雪》,作品在香港大受好評。
1973年前,日本從事和服腰帶綉製的人極少,和服腰帶刺綉、手繪大部分發到韓國。1972年,中日兩國正式建交。翌年,日商即到上海尋求和服腰帶生産廠傢,上海外貿公司委托江蘇南通、揚州、蘇州的4傢工廠試樣。
當時,吳縣刺綉總廠的主打産品是生産任務充足的抽紗綉花颱布,當我從上海接來和服腰帶試樣任務後,議論聲四起,“綉製成韆上萬塊颱布隻需一個花樣,而綉製和服腰帶一件一個花樣,純粹是自找麻煩”。麵對非議,我堅信多開發一個産品,工廠就多一個發展機遇,力排眾議,從確定色彩、估工報價到安排生産獨自完成,拿齣的和服樣品亮麗鮮明,以70%的試樣選中率承接瞭上海外貿公司大部分和服腰帶訂單,從此,我與日商長達43年的貿易往來從此開啓。現如今,和服腰帶綉製主要在中國,以蘇州為盛。
起初,吳縣刺綉總廠在試樣時,認為和服腰帶是高檔品,圖案不分主次,基本上都采用散套針法,片麵追求精工細綉,工時陡增,成本增加。我經過摸索,將和服腰帶的日本生産工藝與蘇綉傳統綉法巧妙融閤,移植瞭20多種日本針法,如匹田綉、管綉、帶子針、刺子綉、盤綫綉、押綉、竹屋町、穿泊綉等。蘇綉原來有30多種針法,常規的蘇綉劈綫細,雖美觀卻費工而且不耐磨,與要求美觀、實用的和服腰帶相左,我大膽采用不起毛的打籽綉針法,同時運用既省工又可防止長綫起拱的匹田綉,將中日刺綉針法融會貫通,解決瞭這一難題。在色彩的運用上,和服腰帶的用色和蘇綉的傳統方法不同,如花和葉的用色,蘇綉一般是紅花綠葉,而和服腰帶必須根據底料顔色運用色彩,如在灰色底料上,花宜用深紅色。
……
序言
我通常很少會主動去購買書籍,但這次是因為聽說瞭這本書的主題,所以特意前來瞭解。我對“口述非遺”這個概念非常感興趣,覺得這種方式能夠最真實、最生動地展現非遺的魅力。我理解這不僅僅是關於技藝的介紹,更重要的是那些藏在技藝背後的情感、故事以及傳承人的人生經曆。在翻閱的過程中,我注意到一些章節的標題,比如“指尖的溫度”、“世代的傳承”等,這些標題本身就富有畫麵感和情感色彩,讓我對即將展開的閱讀充滿瞭期待。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更深入地瞭解那些在現代社會中逐漸被遺忘的傳統文化,感受它們獨特的價值和意義,同時也為那些默默守護非遺的傳承人們緻敬。
評分這本書的齣版,對於我這樣熱愛傳統文化的人來說,無疑是一份珍貴的禮物。封麵設計上的每一個細節,都透露著古樸典雅的韻味,讓人忍不住想要細細品味。我之所以購買這本書,是因為我一直相信,最寶貴的文化往往體現在最樸實的技藝和最真摯的情感之中。翻閱這本書時,我注意到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非遺項目,更是通過“口述”的方式,將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和他們的故事呈現在讀者麵前。我尤其對那些關於傳統手工藝的章節充滿瞭好奇,比如刺綉、剪紙、木雕等等,我總覺得這些技藝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和心血,也訴說著中華民族特有的審美情趣。這本書給我一種非常親切的感覺,仿佛能夠聽到那些非遺傳承人在娓娓道來,分享他們與非遺之間不可分割的情感。
評分我一直對那些傳承瞭韆百年的傳統技藝和文化習俗情有獨鍾,總覺得它們蘊含著祖輩的智慧和生活的哲學。這本書的齣現,簡直是滿足瞭我對非遺知識的渴望。我翻看瞭一下目錄,裏麵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從傳統的飲食文化,到精湛的手工藝,再到一些瀕臨失傳的民間錶演藝術,幾乎涵蓋瞭我們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一些我從未接觸過的非遺項目,名字聽起來就充滿瞭神秘感和吸引力,讓我非常好奇它們背後的故事和傳承過程。我特彆關注關於非遺傳承人的一些介紹,很想瞭解他們是如何將祖輩的技藝在現代社會中發揚光大的,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又付齣瞭多少努力和心血。這本書的口述形式,也讓我感到非常親切,仿佛能夠聽到非遺傳承人本人在講述他們的故事,感受到他們真實的情感和對非遺的熱愛。
評分收到書的那一刻,就被它的分量和質感所吸引。古樸典雅的設計,充滿瞭濃厚的文化韻味,讓人一眼就愛上。翻開書頁,紙張的質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令人驚喜。我並不是一位專業的學者,但自從接觸瞭一些非遺的文化之後,便越來越被那些沉澱瞭曆史的技藝所吸引。這本書的第三捲,相信一定承載瞭更多精彩的非遺故事。我對其中關於傳統節慶習俗的章節特彆感興趣,總覺得每一個節慶背後都有著深刻的文化含義和曆史淵源,而這些習俗的流傳,正是連接我們與祖輩的紐帶。書中的文字,雖然我還沒有深入品讀,但從標題的選取上,就已經能感受到一種溫婉而厚重的氣息,仿佛穿越瞭時光,與那些傳承者進行著無聲的對話。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真的太棒瞭!封麵設計簡潔大氣,采用瞭傳統的紋樣,一看就充滿瞭文化氣息,拿在手裏沉甸甸的,很有質感。內頁紙張的觸感也非常舒服,不是那種粗糙的印刷紙,而是帶點微黃的、書捲氣十足的紙張,字跡清晰,排版也很規整,閱讀起來非常享受。雖然我還沒開始深入閱讀,但光是翻閱這些章節的標題,就充滿瞭探索的欲望。那些充滿詩意的名字,比如“流轉的時光”、“指尖的記憶”之類的,讓我對書中即將展現的非遺故事充滿瞭期待。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傳統手工藝的章節,總是能從中感受到匠人們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和熱愛,那種對技藝的精益求精,對傳統的敬畏,真的能穿透紙張,直達人心。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擺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種裝飾,能夠為整個空間增添一份雅緻和文化底蘊。我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其中,去感受非遺的魅力,去聆聽那些口述的、屬於我們民族的寶貴財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