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宣纸/阅读中华国粹
定价:28.00元
作者:王传贺,王谦,傅璇琮
出版社:泰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4-01
ISBN:9787551900669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阅读中华国粹》是一部记录中华国粹经典、普及中华文明的读物,又是一部兼具严肃性和的中华文化典藏之作,可以说是学术性与普及性结合。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宣纸》为其中一册,内容包括道什么是宣纸、中国纸的发展史、细说“宣纸”、宣纸的工艺、宣纸的分类与辨识、宣纸与书画。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宣纸/阅读中华国粹》可以说是图文并茂,极有吸引力。同时文字流畅,饶有情趣。
目录
章 什么是宣纸
节 世界上寿命长的纸
第二节 众说纷纭的宣纸源头
第二章 中国纸的发展史
节 汉代的纸
一、汉代早期的纸
二、蔡伦与“蔡侯纸”
第二节 魏晋时期的纸
一、魏晋造纸地区的南移
二、魏晋时间纸的加工技艺
三、“书圣”王羲之
第三节 隋唐时期的纸
一、隋唐时期纸的发展
二、宣纸推动唐代书法水平的空前提高
三、南唐后主李煜与“澄心堂纸”
第四节 宋元时期的纸
一、皖南作为皮纸生产中心地位的确立
二、真正的宣纸
第五节 明清时期的纸
一、明代皮纸的代表——“宣德纸”
二、宣纸的经典之作——泾县“连四”
三、明清时期的仿造纸
四、清代文人题咏
第六节 民国时期的纸
一、泾县宣纸扬名国际博览会
二、宣纸工业的考察报告
三、四川夹江书画纸的兴起与发展
第七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宣纸
一、宣纸发展史上的新创举
二、宣纸的定义及泾县宣纸确立原产地域保护
三、鱼目混珠的书画纸VS泾县宣纸产业的新突破
第三章 细说“宣纸”
节 “宣纸”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一、 “宣纸”定名之前的宣纸
二、宣纸不等于“宣德纸”
第二节 一方水土产一方纸
一、青檀皮·沙田稻草·乌溪水
二、只可有一、不可有二的泾县宣纸
第三节 古宣纸的当代辉煌
一、古宣纸制作技艺走进奥运开幕式
二、宣纸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三、泾县成为“中国宣纸之乡”
第四章 宣纸的工艺
节 原料及原料粗加工
第二节 制作工艺
一、捞纸
二、晒纸
三、检纸
四、裁纸
五、印章
第五章 宣纸的分类与辨识
节 宣纸的分类方法
一、按加工方法分类
二、按纸面洇墨程度分类
三、按原料配比分类
四、按规格分类
五、其他分类方式
第二节 生宣、熟宣与半熟宣
一、生宣、熟宣与半熟宣各有什么特点
二、宣纸为什么能够“墨留水走”
第三节 宣纸的辨识
一、如何辨别宣纸的质量优劣
二、如何分辨生宣和熟宣
三、如何辨别宣纸与书画纸
四、如何鉴别古纸
五、如果选择自己适用的宣纸、书画纸
第四节 收藏宣纸应注意什么
第五节 如何将宣纸妥善保存
第六章 宣纸与书画
节 生宣特性在传统书画中的利用与发挥
第二节 生宣对中国书画的特殊价值
第三节 文人的宣纸情结
附录一 中国纸品简介
附录二 常用宣纸尺寸
附录三 纸谱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初次翻开这本书,就如同踏入了一片久违的、充满书卷气的古老庭院。纸张本身的质感,是那种细腻而温润的触感,仿佛带着历史的温度。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宣纸起源的章节,虽然不是直接介绍,但通过作者描绘的那些山水画,那些墨迹在纸上晕染开的微妙变化,我仿佛能感受到古人是如何在这样的纸上挥洒他们的才情,又是如何从这些纸的纹理中获得灵感的。文字中穿插着对历代名家使用宣纸的记述,像是盐官汪士慎那“一幅幅瘦硬奇绝的画作”,又或是扬州八怪之一金农对宣纸的独特见解,这些片段虽然简短,却勾勒出了宣纸在艺术创作中不可替代的地位。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对宣纸制作工艺的隐晦提及,那些关于“净皮”、“熟宣”的描述,虽然不是技术手册,但却让我对这些术语背后承载的匠心有了初步的认知。它并非枯燥的科普,而是将宣纸作为一种文化载体,通过艺术作品和名家故事,悄然将读者的思绪引向那片墨香四溢的天地。我甚至开始想象,自己能否也能在这“十年纸寿”的宣纸上,留下属于自己的一笔痕迹。
评分这本书在探讨中华文化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并非一味地进行宏大叙事,而是通过一些生活化的细节,让我感受到文化的温度。比如,当我读到关于茶道的部分时,虽然没有详细讲解泡茶的步骤,但作者对不同茶叶的香气、口感的描绘,以及茶道背后所蕴含的“静心”与“雅趣”,让我深深体会到茶在中华文化中的独特地位。我甚至能想象到,在某个古色古香的茶馆里,与三两好友围坐,品茗论道的场景。书中还涉及了中国古代的建筑美学,并没有提供建筑图纸,而是通过对园林布局、建筑细节的描述,让我感受到中国古代建筑的和谐与意境。那些亭台楼阁,那些假山流水,都仿佛在诉说着古人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情趣。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位娓娓道来的长者,用温和的语言,向我展示了中华文明的魅力。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想象着书中所描绘的场景。比如,当我读到关于围棋的章节时,虽然没有详细讲解棋谱,但作者对棋局变化中的“厚积薄发”和“以退为进”的描述,让我仿佛置身于棋盘之上,感受着棋子落下的沉稳与智慧。那些看似简单的落子,却蕴含着无数的可能,每一次博弈都是一次思维的碰撞。我甚至开始回想起自己年少时学棋的经历,虽然早已生疏,但书中对围棋精神的解读,唤醒了我内心深处那份对智力博弈的敬畏。此外,书中对于中国书法艺术的描绘,也让我颇受启发。它并没有教导如何执笔运腕,而是通过对不同字体风格的概括,例如“颜筋柳骨”般的遒劲,以及“二王”流派的飘逸,让我领略到汉字本身所蕴含的艺术魅力。我开始重新审视身边的汉字,它们不再仅仅是信息载体的符号,而是流动着生命力的艺术品。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中国的传统工艺。比如,在关于丝绸的部分,我没有看到详细的织造流程,而是通过对历代丝绸服饰的描述,以及那些图案纹样的演变,我得以窥见丝绸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那些华美的锦缎,那些精巧的刺绣,无不展现着古人的智慧和审美。我甚至能想象出,唐朝贵妇身上那层层叠叠的丝绸,以及明清官服上龙凤纹样的威严。这本书也让我对陶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并没有介绍具体的烧制温度和釉料配方,而是通过对不同时期瓷器风格的概括,例如宋代汝窑的温润如玉,明代青花的明亮鲜艳,让我感受到中国陶瓷工艺的博大精深。我仿佛看到,那些精美的瓷器,是如何从泥土中诞生,又如何成为承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
评分这本书让我对“国粹”二字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概念,而是鲜活地呈现在我眼前。我一直对戏曲中的脸谱和唱腔颇感兴趣,这本书通过一些片段,让我得以窥见京剧旦角那婉转悠扬的唱腔是如何在特定的声韵和板式中展现人物情感的,以及不同行当的脸谱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寓意。例如,书中对“花脸”的描述,寥寥数语却勾勒出其粗犷豪放的性格,而那些色彩斑斓的脸谱,更是瞬间将我的思绪拉回到那个金戈铁马、忠奸分明的舞台。我也特别留意到书中关于传统节日习俗的描写,像是春节的剪窗花,中秋的赏月,这些熟悉的画面,在作者的笔下又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我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这些习俗并非简单的仪式,而是承载着一代代人的情感寄托和文化传承。书中所描绘的那些画面,如同徐徐展开的古画卷,让我沉浸其中,体会到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独特韵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